東閣紅梅

“東閣紅梅”,古時“蜀州八景”之一。蜀州,即今四川省崇州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閣紅梅
  • 價值老子思想創立發揚地
  • 所在地區崇州
  • 景區定位:古時“蜀州八景”之一
蜀州,老子,蜀州八景,西湖夜月,前村牧笛,市橋官柳,東閣紅梅,天目曉鐘,西江晚渡,岷山晴雪,白塔斜陽,東閣紅梅,

蜀州

老子思想創立發揚地。崇州市歷史悠久,古稱,其建制歷史長達4300年,古稱:崇慶。故有大重慶和小崇慶之說。公元31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崇州自古為繁榮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稱。 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陽鎮為中國文化歷史名城。

老子

,字,一字或曰謚伯陽漢族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縣亦因老子先後由苦縣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縣境內留下許多與老子息息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蜀州八景

西湖夜月

惟愛西湖夜月圓,萬年燈火影相連。
光明照耀無人管,勝似桃源別有天。
明末清初時尚稱“東湖夜月”。清康熙《崇慶州志》記載:“東湖夜月,治左。”其方位大致在今正東街幼稚園以東一帶。乾隆州志記述:“東湖,《通志》在州東南,旁有亭館,為州景勝外,今廢。”光緒州志所載“東湖夜月”圖展示:水面廣闊,湖光瀲灩,皓月中天,與水中圓月交相輝映;湖畔綠樹芳草,東南角有一供遊人觀景的亭館。與乾隆州志記載完全相符。南宋大詩人陸游任蜀州通判時,曾寫下《夏日湖上》詩:
烏帽筇枝散客愁,不妨胥吏雜沙鷗。
迎風枕簟平欺暑,近水簾櫳探借秋。
茶灶遠從林下見,釣筒常向月中收。
江湖四十餘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
大約從清初開始,由於湖水乾涸,湖面逐漸縮小,在乾隆州志繪製的“州城八景圖”中,此處已是一片農田。所以,清代乾隆《崇慶州志》記述和繪圖示示的“八景”,便以地處州城西北隅的“西湖夜月”取代了地處州城東南角的“東湖夜月”。由此可知光緒州志繪製的“東湖夜月”早已由“西湖夜月”取代。乾隆州志引述《吳船錄》說:“蜀州郡囿西湖,極廣,蘆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纜修竹古木間,景物甚舒,為西川勝處(今僅存湖)。”民國時期曾闢為“西湖公園”,十多年前還有湖面數十畝,被人們俗稱為“西湖塘”,為縣食品公司養魚和種植水生飲料之處。次後又在此修建縣游泳池。隨著城北體育中心的建成,此處遂改建成為新興的居民生活區和商業區。

前村牧笛

前村牧笛響悠然,吹破斜陽四野煙。
不脫蓑衣歸欲臥,火雲擁護一鉤懸。
康熙《崇慶州志》記載:“前村牧笛,治南五里。”大致指州城西南郊外,緊鄰西河的一片田野。光緒州志“前村牧笛”圖:綠樹碧野,芳草萋萋,竹籬茅舍,炊煙裊裊;雞鳴犬吠,燕雀低飛。那彎彎曲曲的田間小道上,牧歸的兒童騎坐牛背,短笛橫吹,悠然自得……這如詩如畫的美麗田園風光,當然應是城郊一景!此處今為蜀南小區,已成為擁有成片現代建築的工業區和居民生活小區。

市橋官柳

市橋官柳依依綠,拆贈征人行躑躅。
驛路風波慎自先,無忘三疊陽關曲。
康熙《崇慶州志》記載:“市橋官柳,治南五里。”乾隆州志記載:“市橋柳,在南門外,葉垂如馬尾,為州八景之一”。大詩人杜甫客居成都時寫下的《西郊》詩中有“市橋官櫓細”的詩句,陸游《劍南集》稱“唐安有三千官柳,四十琵琶”,留下了“歸心日夜逆江流,官柳三千憶蜀州”的著名詩句。

東閣紅梅

東閣紅梅朵朵鮮,傳春破臘幾多年。
竹籬茅捨身無價,悔落官衙萬口傳。
原本“高閣紅梅”。清康熙《崇慶州志》記載:“高閣紅梅,治左。”又載:“東閣,治左。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可知“東閣”即“高閣”,乾隆州志因已用“西湖夜月”取代了“東湖夜月”,故將“高閣”改稱“東閣”,否則,兩個“東”字便重複了。清嘉慶《崇慶州志》記述:“東閣,在州署內迤東,前牧吳昌蔭建,閣前紅梅、古楠各一株,蓋千歲物也。唐杜甫與裴迪唱和東亭即此。”由此可知,“東閣”又稱“東亭”,具體位置在州署內左後側,系州官居住應酬宴客之所,因此,“東閣紅梅”又稱“東閣官梅”。其舊址今為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區。裴迪,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之一,關中(今陝西省)人,晚年入蜀作幕僚,與杜甫多有唱和。任蜀州刺史時,曾請杜甫作客蜀州,東亭是二人吟詩唱和之處。裴迪後來寄一首題為《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的詩給杜甫,表示了對杜甫的懷念,杜甫深受感動,便寫了《和裴迪蜀州東亭逢早梅相憶見寄》一詩作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至白頭。

天目曉鐘

天目曉鐘聲八百,水流山峙終難隔。
詩人說夢夢何深,驚醒風塵名利客。
康熙《崇慶州志》記載:“天目曉鐘,治北。”天目指天目寺,原址在今市委院內。寺內懸一古鐘,每天清晨敲擊,聲若雷鳴,隔山隔水,八百里外皆可聲聞,由此成為蜀州一景。

西江晚渡

西江晚渡客三千,奪利爭名隔著鞭。
舟子招招人宛在,滿帆風雨過前川。
康熙《崇慶州志》:“西江晚渡,治西五里。是”西江特指文井江繞城西一段,原渡口在今西江橋附近的文井江與古驛道交匯處。此處靠朱氏街河岩至河心島,原有一座石質拱橋共十一洞,寬二丈余,曾被譽為“川西第一橋”。河心島至城區一側河岸無橋,全靠渡船擺渡。當年 水運昌盛,下運的油、麻、菸,上運的絲、棉、鹽,多集散於此水陸碼頭。從晏補之“西江晚渡客三千”這首詠崇慶州八景詩的描繪中,我們不難想像當年古渡碼頭傍晚時人來客往的一片繁忙景象。

岷山晴雪

岷山晴雪無今古,煙雨樓台成玉宇。
一色皤然天地春,搖搖露出霜林樹。
州西北部之六頂、令牌山、大坪山等屬岷山山脈,山頂終年積雪,毛澤東主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著名詩句。天晴西望,山巒如銀,巍峨壯觀,成為州治一景。

白塔斜陽

白塔斜陽照九川,河山一枕夢無邊。
晨鐘暮鼓驚難破,風自飄搖月自圓。
康熙《崇慶州志》:“白塔斜陽,治西五十里。”白塔位於今道明鎮白塔山,因白塔而有白塔寺,塔、寺均成於隋代,塔高七八丈,背靠青山,面臨綠水,巍巍然高聳入雲。暮鼓晨鐘、風搖鈴鐸,斜陽夕照,光耀千尋。大詩人陸游多次在此處留下足跡,吟出:“殘日明樓角,屯雲擁塔層”的詩句。今若天氣晴好,從市區樓頂或西河岸邊西望,尚可見到“白塔斜陽”這一如詩景觀。

東閣紅梅

東閣紅梅朵朵鮮,傳春破臘幾多年。
竹籬茅捨身無價,悔落官衙萬口傳。
原本“高閣紅梅”。清康熙《崇慶州志》記載:“高閣紅梅,治左。”又載:“東閣,治左。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可知“東閣”即“高閣”,乾隆州志因已用“西湖夜月”取代了“東湖夜月”,故將“高閣”改稱“東閣”,否則,兩個“東”字便重複了。清嘉慶《崇慶州志》記述:“東閣,在州署內迤東,前牧吳昌蔭建,閣前紅梅、古楠各一株,蓋千歲物也。唐杜甫與裴迪唱和東亭即此。”由此可知,“東閣”又稱“東亭”,具體位置在州署內左後側,系州官居住應酬宴客之所,因此,“東閣紅梅”又稱“東閣官梅”。其舊址今為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區。裴迪,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之一,關中(今陝西省)人,晚年入蜀作幕僚,與杜甫多有唱和。任蜀州刺史時,曾請杜甫作客蜀州,東亭是二人吟詩唱和之處。裴迪後來寄一首題為《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的詩給杜甫,表示了對杜甫的懷念,杜甫深受感動,便寫了《和裴迪蜀州東亭逢早梅相憶見寄》一詩作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至白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