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食俗

東鄉族聚居在中國西北部甘肅省境內,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鄉族食俗
  • 地點:中國西北部甘肅省境內
  • 時間:十四世紀後半葉
  • 日常飲食:小麥、青稞、玉米、穀子、蕎麥
基本簡介,飲食相關,特色飲食,

基本簡介

東鄉族的日常飲食多為小麥、青稞、玉米、豆子、穀子、蕎麥、胡麻和沙甜肥大的"東鄉土豆";"東鄉土豆"水少面飽,沙而甜,含澱粉量高,東鄉人常用土豆作點心、醋、粉條等多種食品,深受人民喜愛。副食是鮮嫩醇香的"棧羊"、牛、雞、蛋、蔬菜和瓜果。他們一日三餐,飯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飲食的顯著特色。如青稞炒麵,拌胡麻煮的稠湯;嫩麥穗煮熟磨成長"麥索",拌炒菜、油辣子、蒜泥合食;青稞、豆子混合磨粉,用酸漿水和勻做成麵疙瘩;麵粉攪成糊,加土豆丁和酸漿水製成的"散飯";稠麵漿加韭菜、胡蘿蔔、鹹菜、蔥花、辣椒、蒜泥、酸漿水做的"攪團";牛羊頭蹄湯加各種糧食煮成的"羅波弱粥"。東鄉族飯食中也
東鄉族食俗
分榮幸、自豪。
東鄉族的肉製品也是自成章法。如吃羊,全羊下鍋清煮;內臟(當地稱為"發子")切碎盛於碗中,調進姜米、花椒、蔥花、細鹽,用籠蒸熟。進餐時,先上"發子"後上全羊,故有"先來的發子又後來的肉香"之說。待到上全羊時,要將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後腿、尾等)依次入席,使餐桌上樣樣俱全。煮過羊的湯,則加精肉少許和各種調料,最後端上,也是求"全"。

飲食相關

東鄉族的筵席也別具一格。每逢節慶,都要擺"古隆伊傑宴",意為"吃麵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貼(油花小饅頭)、酥饊(大麻花)、仲卜拉(3公斤左右的白面蒸饃)、拉拾哈(刀切面)、錕鍋子(果糖蛋奶餡料的發酵餅)、蕎麥煎餅、芽嘗、米麵窩窩等。客人來後全部上炕,主人負責招待而不陪吃。
開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頌詞,大家靜心恭聽,此為"告畢";然後眾人邊吃邊議,山南海北地聊天,此為"論"。客人的食興與談興愈高,主人愈高興,說明飯菜精美,客人滿意,待客熱情。
東鄉族人在農閒時,往往十來個合得來的人有"打平伙"的習慣,即除一人作東不出錢外,其他人攤份子買只羊到東家連做帶吃。以後各家輪流作東。若是東家拿出自養的羊,過後折成錢糧由眾人分攤。東家做飯時,要另行準備油香、饅頭、蓋碗茶(八寶茶、紫陽茶、細毛尖茶均可),並將羊肉煮熟分割成胸、背、肋、前腿、後腿、尾巴六大塊,配搭成堆,人各一份;羊雜碎和脖子肉切碎煮湯後,也是人各一大碗,大夥吃不完的食物也可以帶回家。東家除一份肉、一碗湯外,還獨得羊皮。
進餐時,大家高高興興邊吃邊"論",不論多長時間,東家都要招待到底。這種聚宴表現出東鄉族農民尋求友誼與支持的心理,以及平等合作、睦鄰敦親的願望。
東鄉族人喜歡喝綠茶。一般民眾每餐都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人喜歡用小茶壺泡茶。茶葉短缺時,人們還採些當地的一種乾草當茶葉。東鄉人把平時喝茶稱作"刮碗子",其中的含義除了喝茶外,還有聊天的意思。
東鄉族的飲食禁忌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民族基本相同。突出之處在於注重禮儀,例如來客,主人要率領全家成員出門迎候;敬茶端食均需雙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上方,老人未食,晚輩不可動筷;媳婦送菜必須躬身進出;晚輩不能當著老人的面抽菸,更不能在自家的老人面前喝酒。
東鄉族日食三餐,每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在炕洞燙灰里燒焐的洋芋最佳,食用時剝去表皮又沙又甜。每年入冬以後,東鄉族的家庭主婦,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洋芋焐在炕洞的燙灰里。焐熟之後,全家圍著炕桌吃洋芋,以此為早點。也可以將洋芋切作小塊,洗淨,入鍋煮,快熟時加青稞面,並把洋芋塊搗碎,放酸菜、油蒜泥,作為早點。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鍋塌”即把青稞面發酵後做成塊狀貼在鍋上蒸或烙熟;“瓊鍋饃”是把揉好的麵團裝瓊鍋里,加蓋蓋緊,使麵團在加熱過程中不外溢,瓊鍋外的炕灰不入內,於當天下午將裝入麵團的瓊鍋埋入炕內熱灰中,至第二天清晨便已焐熟。有的人家還把青稞做成炒麵,吃時加胡麻做成的稠湯當做早點。在夏天,很多東鄉族喜將快熟的青麥穗或青稞穗煮熟,搓乾淨,再用石磨磨成長“索索”,然後再拌上油辣子、蒜泥和各種炒菜合食。青稞、豆子混雜種在一起叫“和田”,磨成的麵粉稱為“和田面”,用酸漿水與和田面和勻,做成麵疙瘩,是最普通的晚餐。還有用玉米面、小麥面、豆面等做成的散飯、攪團、米麵窩窩、蕎麥煎餅及羊肉泡饃、芽嘗等,散飯是用麵粉攪成的糊糊,放點切成方塊的洋芋和酸漿水;攪團比散飯要稠且不放洋芋,用筷子可切成團狀再拌上油熗的蔥花酸漿水湯、辣椒、蒜泥和韭菜、胡蘿蔔、鹹菜,可口清爽;米麵窩窩是把小米麵用滾燙的開水攪拌成麵團狀,裝在瓊鍋里,在炕洞裡焐熱,帶甜味,有時窩窩裡還放上甜棗,就更可口了,芽嘗是用發芽小麥加水磨成漿,燙成糊狀,夾在兩層薄餅中間,貼在鍋里烙熟,是一種甜食。還有一種羅婆粥,是用牛、羊頭、蹄煮湯,再加上各種糧食做成的。總之,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為製作各種食品的方便,東鄉族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即把羊心、肝、肺切碎盛入碗內,調以姜米、花椒粉、味素及蔥花,放在籠屜上蒸,半小時後即可食用。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製作時將熟羊肉切成核桃大小的肉塊,浸入煮開的羊肉湯里,加少量的蒜苗、蔥花、香菜、味素,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東鄉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台”,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圍著炕桌盤膝而坐。媳婦在廚房內吃飯。東鄉族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每一餐飯必須在長輩動筷後,全家才能進餐。長輩不能按時歸家就餐,全家必須等待。

特色飲食

"麥索"是東鄉族風味食品,將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麥,摘下來蒸熟,用小石磨碾製成筷子頭大小的柱狀體,拌上大蒜、辣椒麵吃,獨具地方特色,是東鄉人用以待客的珍貴食品。有時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雞肉等待客。
"羅波粥"是一種特製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愛吃的肉油飯相類似,其作法是,在肉湯里放入小麥、青稞、蠶豆、扁豆、玉米和肉絲,煮成糊狀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東鄉族的上等佳肴。
東鄉族講究吃雞,素有無雞不成席之俗。無論在待客或喜慶日子,雞肉必不可少。宰雞程式十分講究,請阿訇或念經人宰雞,雞毛只能用手拔,不可用開水燙,認為用開水燙雞毛易拔,但雞皮易破,其內臟會污損雞肉。拔掉毛取出內臟後用草火燒燎,這樣肉嫩酥脆,燉熟後味道醇香,兼有烤雞味道。食用時按輩齡分食雞肉。待客時,一隻雞按部位剁成13塊,客人須按自己的身份依序吃。一般長輩吃大塊,晚輩吃小塊。東鄉族視雞尖為待客的珍品,須將其禮敬最尊貴的客人,否則便是非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