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別稱,傳說,做法,
別稱
“枷韃仔”以東遊產為正宗,到建甌城關來做小吃生意的都打“東遊芋餃”招牌。“枷韃仔”可煮、可煎、可炒、可做湯,素葷相兼,滑而不膩,清香可口,是不能不嘗的一道建甌名小吃。
傳說
關於“嘎拉澤”的來歷有許多傳說,一種認為始於元朝,那時候蒙古兵進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甌人民極為痛恨蒙古兵的燒、殺、搶、掠,於是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做成三角形狀的餃子命名為“枷韃仔”(音“嘎拉澤”)(那時候對蒙古兵蔑稱“韃仔”),並下鍋煮食,以瀉痛恨,不想美味異常,並不斷加以改進,隨成今日之芋餃(“嘎拉澤”)。按此計算芋餃已經誕生約有700多年的歷史。
另外一種說法,始於清初,建寧府城(今建甌)遭受清軍一次野蠻屠城,住在城裡面的富人紛紛跑到鄉下寄居窮親戚家裡,鄉下窮親戚突然間接待這許多客人,一時拿不出好菜來,匆促間只好將芋子煮爛,調進地瓜粉,弄成餃皮,而後將家裡現成的獸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狀,放鍋內煮熟撈出盛起,澆上麻油醬油,灑上蔥花薑末,淋上家釀紅酒。富人們正是難得一餓之時,嘗此美味連聲稱好,問道,此菜何名?窮親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稱,心想,若不是清兵打來,你們如何會遭難?這韃虜著實可惡。靈機一動,菜名脫口而出,這就叫“枷韃仔”。
我們可以看出,芋餃的誕生與異族入侵有關,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滿人在當時都是侵略漢民的異族,所以人民為了表達痛恨之前以食物命名“枷韃仔”“食之,芋餃在餃類當中最為獨特,其三角形狀在餃類中罕見。
在東遊等地逢年過節必家家戶戶吃芋餃,由於餡需要使用鮮豬瘦肉,導致鄉下豬瘦肉比城市要貴,由此可見當地吃芋餃之風盛行,與北方人好吃麵粉做的水餃相反,這裡的人民幾乎很少做水餃吃,取而代之的是芋餃,主要原因是原料方便,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芋餃味道獨特味美,煮食方便耐煮,不怕漏餡,水開放入蓋鍋即可,絕對不怕粘鍋。
做法
原料
製作方法
將芋子煮熟去皮搗爛成泥,調進地瓜粉,和著攤成一大塊,再用模具扣下一個一個圓圓的弄成餃皮,而後將扁肉餡(豬肉剁成肉泥)包入,捏成菱角狀,放鍋內煮熟、撈出盛入雞湯中,澆上麻油醬油,灑上蔥花薑末,淋上家釀紅酒。煮熟後晶瑩透亮其狀如玉亦做“玉餃”,其皮滑嫩有韌性,咬一口香味十足,喝口雞湯回味無窮。
芋餃做法
芋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最正宗的三角形,一種是跟普通餃子一樣的做法。如果餡不夠的話,直接把皮搓成條狀,筷子大小粗細,用手一捏,取10厘米長短的樣子,就是東遊一代特有的小吃,俗稱魚秋仔,口感獨特。
芋餃的做法:
1 芋餃的麵皮:芋餃的麵皮是番薯粉和芋頭做成的,芋頭最好挑選老點的,粉點,在煮好芋頭後要趁熱馬上剝皮與已經拌好的番薯粉捏在一起,捏成麵團。
2 芋餃的餡料:芋餃的餡料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在武義這邊大多都是肉,蔥與豆腐,三者合拌。
3 芋餃的做法:芋餃在團好麵團後寨一截,用擀麵杖來擀成麵皮,在包進餡料,捏成三角形。
注意:麵皮一定要有適度 不可太濕 番薯粉的比例要大過芋頭 煮的時候一定要煮熟。
注意:麵皮一定要有適度 不可太濕 番薯粉的比例要大過芋頭 煮的時候一定要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