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辛農場志》是2007年9月1日由方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作者《東辛農場志》編纂委員會。
基本介紹
- 書名:東辛農場志
- 作者:《東辛農場志》編纂委員會 編
- ISBN:9787802381476
- 頁數:399
- 定價:100.00元
- 出版社:方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9-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書摘,
內容簡介
1950年4月28日,東辛農場在這片荒蕪貧瘠的土地上宣告成立。剛剛告別戰火硝煙的幹部、技術人員和解放軍官兵,從全國各地奔赴這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墾荒大軍。他們餐風露宿、櫛風沐雨、披荊斬棘、辛勤耕耘,用汗水沖刷著貧窮,用心血澆灌著文明和富裕之花。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到70年代初,昔日貧窮荒涼的鹽鹼灘,變成了條田阡佰、溝渠成網的米糧倉。但是,由於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而導致的歷次政治運動,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畫經濟體制和“以糧為綱”的單一農業經濟,仍然束縛了東辛人民邁向富裕的腳步。
目錄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建制
第一節 建制沿革
第二節 區劃調整
第三節 機構演變
第四節 場部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理地貌
第二節 河流
第三節 土地
第四節 土壤
第五節 氣候
第六節 動植物
第七節 生態環境
第三章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節 人口總量與分布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計畫生育
第四章 社會風情
第一節 居民生活
第二節 語言
第三節 習俗
第四節 宗教
第五章 管理區
第一節 山南管理區
第二節 海北管理區
第三節 東灘鹽場
第四節 水產管理區
第五節 東陬管理區
第六節 西陬管理區
第七節 東洋管理區
第八節 西洋管理區
第九節 合興管理區
第十節 海南管理區
第十一節 埃河管理區
第六章 城鎮建設
第一節 場部城鎮建設
第二節 衛星鎮與居民點建設
第七章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道路
第二節 交通運輸
第三節 供電
第四節 供水
第五節 電信
第八章 農田基本建設
第一節 農田規劃
第二節 農田水利
第三節 土地復墾
第四節 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第九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耕作制度
第三節 農作物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植物保護
第六節 種子
第七節 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
第八節 蔬菜
第九節 經營方式變革
第十章 林業
第一節 1950~1990年林木生產概況
第二節 1991~2005年林業種類及改造
第三節 林業管理
第四節 林權改革
第十一章 養殖業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家畜
第三節 家禽
第四節 水產
第五節 其他動物養殖
第六節 飼料
第七節 疫病防治
第十二章 農機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農機類型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四節 農機具革新
第五節 配件與油料
第六節 農機產權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 工業建築業
第一節 工業綜述
第二節 工業門類
第三節 主要工業企業
第四節 工業管理
第五節 建築業
第十四章 商業
第一節 縣屬商業
第二節 場辦商業
第三節 民營商業
第四節 集貿市場
第十五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計畫管理
第三節 統計管理
第四節 財務管理
第五節 審計管理
第六節 勞動工資管理
第十六章 科技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機構和隊伍
第三節 科技政策和巨觀管理
第四節 科技研發和項目管理
第五節 科技推廣和成果套用
第六節 職工培訓和科普宣傳
第七節 技術職務評聘和學科帶頭人評選
第八節 科技成果和論文
第十七章 教育衛生文化
第一節 教育
第二節 衛生
第三節 文化
第十八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二節 工會
第三節 共青團
第四節 婦聯
第五節 人民武裝
第十九章 法制建設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普法教育
第三節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四節 民事調解與案件審理
第二十章 駐場單位
第二十一章 人物
第一節 傳略
第二節 名錄
附錄
後記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建制
第一節 建制沿革
第二節 區劃調整
第三節 機構演變
第四節 場部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理地貌
第二節 河流
第三節 土地
第四節 土壤
第五節 氣候
第六節 動植物
第七節 生態環境
第三章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節 人口總量與分布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計畫生育
第四章 社會風情
第一節 居民生活
第二節 語言
第三節 習俗
第四節 宗教
第五章 管理區
第一節 山南管理區
第二節 海北管理區
第三節 東灘鹽場
第四節 水產管理區
第五節 東陬管理區
第六節 西陬管理區
第七節 東洋管理區
第八節 西洋管理區
第九節 合興管理區
第十節 海南管理區
第十一節 埃河管理區
第六章 城鎮建設
第一節 場部城鎮建設
第二節 衛星鎮與居民點建設
第七章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道路
第二節 交通運輸
第三節 供電
第四節 供水
第五節 電信
第八章 農田基本建設
第一節 農田規劃
第二節 農田水利
第三節 土地復墾
第四節 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第九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耕作制度
第三節 農作物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植物保護
第六節 種子
第七節 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
第八節 蔬菜
第九節 經營方式變革
第十章 林業
第一節 1950~1990年林木生產概況
第二節 1991~2005年林業種類及改造
第三節 林業管理
第四節 林權改革
第十一章 養殖業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家畜
第三節 家禽
第四節 水產
第五節 其他動物養殖
第六節 飼料
第七節 疫病防治
第十二章 農機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農機類型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四節 農機具革新
第五節 配件與油料
第六節 農機產權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 工業建築業
第一節 工業綜述
第二節 工業門類
第三節 主要工業企業
第四節 工業管理
第五節 建築業
第十四章 商業
第一節 縣屬商業
第二節 場辦商業
第三節 民營商業
第四節 集貿市場
第十五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計畫管理
第三節 統計管理
第四節 財務管理
第五節 審計管理
第六節 勞動工資管理
第十六章 科技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機構和隊伍
第三節 科技政策和巨觀管理
第四節 科技研發和項目管理
第五節 科技推廣和成果套用
第六節 職工培訓和科普宣傳
第七節 技術職務評聘和學科帶頭人評選
第八節 科技成果和論文
第十七章 教育衛生文化
第一節 教育
第二節 衛生
第三節 文化
第十八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二節 工會
第三節 共青團
第四節 婦聯
第五節 人民武裝
第十九章 法制建設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普法教育
第三節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四節 民事調解與案件審理
第二十章 駐場單位
第二十一章 人物
第一節 傳略
第二節 名錄
附錄
後記
前言
戰爭年代的炮火硝煙剛剛散盡,雲台山下黃海岸邊的“東大灘”上,又響起了墾荒馬達的隆隆轟鳴,從此,沉睡300多年的鹽鹼荒灘上,奏響了改天換地的動人樂章。
解放前的東大灘,人煙稀少,鹼荒遍地,蘆葦叢生,盜匪出沒。1950年4月28日,東辛農場在這片荒蕪貧瘠的土地上宣告成立。剛剛告別戰火硝煙的幹部、技術人員和解放軍官兵,從全國各地奔赴這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墾荒大軍。他們餐風露宿、櫛風沐雨、披荊斬棘、辛勤耕耘,用汗水沖刷著貧窮,用心血澆灌著文明和富裕之花。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到70年代初,昔日貧窮荒涼的鹽鹼灘,變成了條田阡佰、溝渠成網的米糧倉。但是,由於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而導致的歷次政治運動,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畫經濟體制和“以糧為綱”的單一農業經濟,仍然束縛了東辛人民邁向富裕的腳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銀花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打破了禁錮的思想,解放了生產力。中國經濟像驟然爆發的火山一樣,呈現出勃勃生機。東辛農場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農場在繼續穩定種植業生產,不斷追求高產高效基礎上,大力發展以肉雞、奶牛、水產為代表的養殖業,並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加速發展以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三中全會以後的20多年,東辛農場已由一個單純依靠種植業的農業大場逐步發展為“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綜合型農業企業。農場多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是連續多年的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標兵光榮稱號。
隨著經濟的繁榮,農場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今天的東辛農場,田綠水清、政通人和,樓房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呈現出生機勃勃、百業興旺的景象。自來水、電話已進入千家萬戶,手機、機車、冰櫃、彩電、洗衣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用具,部分富裕職工還購置了家庭轎車。難怪一些老領導和回城知青重訪第二故鄉時嘖嘖讚嘆,稱讚東辛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換了人間”!
《東辛農場志》旨在追尋拓荒者的足跡,真實記錄55年來東辛人艱苦創業、辛勤耕耘、振興經濟、改天換地的歷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相信,已經譜寫農場55年歷史的東辛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一定會以勤勞和智慧,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解放前的東大灘,人煙稀少,鹼荒遍地,蘆葦叢生,盜匪出沒。1950年4月28日,東辛農場在這片荒蕪貧瘠的土地上宣告成立。剛剛告別戰火硝煙的幹部、技術人員和解放軍官兵,從全國各地奔赴這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墾荒大軍。他們餐風露宿、櫛風沐雨、披荊斬棘、辛勤耕耘,用汗水沖刷著貧窮,用心血澆灌著文明和富裕之花。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到70年代初,昔日貧窮荒涼的鹽鹼灘,變成了條田阡佰、溝渠成網的米糧倉。但是,由於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而導致的歷次政治運動,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畫經濟體制和“以糧為綱”的單一農業經濟,仍然束縛了東辛人民邁向富裕的腳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銀花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打破了禁錮的思想,解放了生產力。中國經濟像驟然爆發的火山一樣,呈現出勃勃生機。東辛農場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農場在繼續穩定種植業生產,不斷追求高產高效基礎上,大力發展以肉雞、奶牛、水產為代表的養殖業,並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加速發展以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三中全會以後的20多年,東辛農場已由一個單純依靠種植業的農業大場逐步發展為“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綜合型農業企業。農場多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是連續多年的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標兵光榮稱號。
隨著經濟的繁榮,農場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今天的東辛農場,田綠水清、政通人和,樓房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呈現出生機勃勃、百業興旺的景象。自來水、電話已進入千家萬戶,手機、機車、冰櫃、彩電、洗衣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用具,部分富裕職工還購置了家庭轎車。難怪一些老領導和回城知青重訪第二故鄉時嘖嘖讚嘆,稱讚東辛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換了人間”!
《東辛農場志》旨在追尋拓荒者的足跡,真實記錄55年來東辛人艱苦創業、辛勤耕耘、振興經濟、改天換地的歷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相信,已經譜寫農場55年歷史的東辛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一定會以勤勞和智慧,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書摘
江蘇省國營東辛農場由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於1950年4月28日在原灌雲縣東辛農場基礎上組建。1952年4月更名為江蘇省國營東辛農場,隸屬蘇北行署,1953年2月,又轉由江蘇省農林廳管轄。
1969年11月25日,東辛農場改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1975年7月又恢復原農場建制,此後一直隸屬江蘇省農墾局(後改為江蘇省農墾總公司、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東辛農場全權接管南雲台林場。
1995年1月,根據省農墾總公司部署,成立江蘇省東辛集團,並將連雲港市農墾分公司(原連雲港農墾分局)與東辛集團合併,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1997年,連雲港市農墾事業管理辦公室成立,連雲港市農墾管理職能自東辛集團分離出去。
1995年初,根據省農墾北南掛鈎精神,東辛集團對共青團農場實行人財物、產供銷統一管理。同年買斷連雲港市無線電十廠。按照省農墾主持的東辛集團相關企業籌委會意見,東辛集團緊密層包括東辛農場、雲台農場和淮陰棉紡針織廠,並組建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等現代企業制度。
2002年,隨著南雲台林場與共青團農場分別劃歸地方管理後,東辛集團這種形式逐漸淡出,所以區劃調整仍以國營東辛農場為主。
第二節區劃調整
東辛農場地處灌雲縣沿海灘涂地帶。建場前分屬灌雲縣的東灘鄉、雲南鄉、五官鄉和西陬鄉。1950年4月成立國營東辛農場時,劃定土地18.6l萬畝,共有人口374人,其中職工187人,設3個工作隊,負責開荒生產。
1952~1957年建有6個工作站,有耕地8.3萬畝。1957年底,當地東灘、雲南、五官、西陬四個鄉合併為東灘鄉。
1958年場社合併,東灘鄉的東陽、劉圩、祝莊、水圩、三缺、乾河、合興、馮莊等8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及張圩坨地區並人農場。農場總面積增至32萬畝,總人口達16224人,其中職工5665人。同時以工作站為基礎進行統一規劃,成立了馮莊、東陽、西陬、楊圩、東陬5個農業分場及1個鹽場。分場下設生產隊,鹽場下設工區。
1969年11月25日,東辛農場改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1975年7月又恢復原農場建制,此後一直隸屬江蘇省農墾局(後改為江蘇省農墾總公司、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東辛農場全權接管南雲台林場。
1995年1月,根據省農墾總公司部署,成立江蘇省東辛集團,並將連雲港市農墾分公司(原連雲港農墾分局)與東辛集團合併,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1997年,連雲港市農墾事業管理辦公室成立,連雲港市農墾管理職能自東辛集團分離出去。
1995年初,根據省農墾北南掛鈎精神,東辛集團對共青團農場實行人財物、產供銷統一管理。同年買斷連雲港市無線電十廠。按照省農墾主持的東辛集團相關企業籌委會意見,東辛集團緊密層包括東辛農場、雲台農場和淮陰棉紡針織廠,並組建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等現代企業制度。
2002年,隨著南雲台林場與共青團農場分別劃歸地方管理後,東辛集團這種形式逐漸淡出,所以區劃調整仍以國營東辛農場為主。
第二節區劃調整
東辛農場地處灌雲縣沿海灘涂地帶。建場前分屬灌雲縣的東灘鄉、雲南鄉、五官鄉和西陬鄉。1950年4月成立國營東辛農場時,劃定土地18.6l萬畝,共有人口374人,其中職工187人,設3個工作隊,負責開荒生產。
1952~1957年建有6個工作站,有耕地8.3萬畝。1957年底,當地東灘、雲南、五官、西陬四個鄉合併為東灘鄉。
1958年場社合併,東灘鄉的東陽、劉圩、祝莊、水圩、三缺、乾河、合興、馮莊等8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及張圩坨地區並人農場。農場總面積增至32萬畝,總人口達16224人,其中職工5665人。同時以工作站為基礎進行統一規劃,成立了馮莊、東陽、西陬、楊圩、東陬5個農業分場及1個鹽場。分場下設生產隊,鹽場下設工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