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舞的龍是布制的,分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用竹篾或鐵絲製紮成形,用白紙漿糊,再縫上薄紗或白布,用顏料在上面勾畫,色彩斑斕,金色者為金龍,白色者為銀龍,統稱錦龍。龍身長一般有十多米,但有的竟長達二三十丈,動輒上百人參加,場面極其壯觀,所以,舞龍一定要天氣好才能舞。舞龍時,由鯉魚,金珠引路,鑼鼓作嚮導,傳統的套路有起興、逗龍、表演三個部分。表演主要採用蟠、屈、起、伏、轉、彎、翻等動作,表現蟠龍纏柱、二龍奪珠,騰雲駕霧、游龍戲水、回龍吐尾等形態,氣勢磅礴,波瀾壯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
- 外文名:dragon dance
- 興起時間:明朝中期
- 流行地區:東莞市的丘陵片、山區片等的村落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民間舞蹈
- 申報地區:東莞市,大朗鎮
- 代表性傳承人:葉伍槐
歷史起源
發展歷程
傳承現狀
2、對龍舞項目採取整體規劃,有計畫的傳承項目,每月按計畫排練8次,年100次以上集中訓練。
3、對現有的傳統模式進行提升及創新,積極參加省、市、鎮的比賽。並積極組織社會辦文化,引導龍舞項目保護、傳承工作從政府向民辦過渡;
4、對現有的排練場所予以升級,創造更好的排練環境,系統整理資料,規範舞龍動作,編寫舞龍教材,動工修建東莞舞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