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龍舞

東莞龍舞

東莞舞的龍是布制的,分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用竹篾或鐵絲製紮成形,用白紙漿糊,再縫上薄紗或白布,用顏料在上面勾畫,色彩斑斕,金色者為金龍,白色者為銀龍,統稱錦龍。龍身長一般有十多米,但有的竟長達二三十丈,動輒上百人參加,場面極其壯觀,所以,舞龍一定要天氣好才能舞。舞龍時,由鯉魚,金珠引路,鑼鼓作嚮導,傳統的套路有起興、逗龍、表演三個部分。表演主要採用蟠、屈、起、伏、轉、彎、翻等動作,表現蟠龍纏柱、二龍奪珠,騰雲駕霧、游龍戲水、回龍吐尾等形態,氣勢磅礴,波瀾壯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
  • 外文名:dragon dance
  • 興起時間:明朝中期
  • 流行地區:東莞市的丘陵片、山區片等的村落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民間舞蹈
  • 申報地區:東莞市,大朗鎮
  • 代表性傳承人:葉伍槐
歷史起源,發展歷程,傳承現狀,

歷史起源

據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九.事語——廣州時序》記載,“城內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飾童男女為故事者百隊”,表明當時屬廣州府的東莞存在舞龍習俗,東莞龍舞具有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起於明朝中期,盛於清,譽於今。

發展歷程

現在大朗鎮大井頭社區共成立了6支舞龍隊,100多名男女運動員全部是本社區青年、家庭主婦和小學生,其所表演的龍舞以紗龍舞為主,全部按傳統、國際套路、自選套路編排訓練。

傳承現狀

1、進一步對大朗龍舞深入普查、挖掘、整理、存檔。
2、對龍舞項目採取整體規劃,有計畫的傳承項目,每月按計畫排練8次,年100次以上集中訓練。
3、對現有的傳統模式進行提升及創新,積極參加省、市、鎮的比賽。並積極組織社會辦文化,引導龍舞項目保護、傳承工作從政府向民辦過渡;
4、對現有的排練場所予以升級,創造更好的排練環境,系統整理資料,規範舞龍動作,編寫舞龍教材,動工修建東莞舞龍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