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革命武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是1938年10月15日在縣城中山公園成立的革命武裝隊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
  • 成立時間:1938年10月15日
  • 地點:縣城中山公園
  • 模範隊隊長:王作堯
舉旗抗日,英勇殺敵,開闢基地,東縱前身,精神長存,

舉旗抗日

1938年10月12日,日本南支派遣軍在惠陽大亞灣登入,開始全面入侵華南。在日軍登入當天,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決定組建一支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抗擊日軍入侵。
成立舊址成立舊址
中心縣委通過統戰工作,以東莞縣社會壯丁訓練總隊(全縣的地方武裝)名義,組建了“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簡稱模範隊)。10月15日,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成立大會在縣城中山公園舉行。模範隊隊長由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兼武裝部長王作堯擔任,指導員由中心縣委組織部長袁鑒文擔任,隊員基本上是黨員及愛國青年、中國小教師和中學生。全隊100多人,編為三個小隊和一個留城分隊。
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是在日軍入侵廣東陸地後,中國共產黨最早在華南地區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它的誕生,鼓舞了廣大民眾抗戰的信心和鬥志,為中國共產黨在華南建立人民武裝,舉旗抗日起到了先鋒模範的作用。

英勇殺敵

10月19日,日軍占領石龍,東莞縣城告急。中心縣委指揮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以及另一支已經掌握的抗日武裝——東莞常備壯丁隊(簡稱常備隊),開往石龍附近東江南岸的榴花塔、峽口、西湖、京山一線布防,歷時一個月,擊退了日軍多次渡河進犯。
日軍占領石龍後,經常在東江北岸石碣一帶村莊燒殺搶掠。為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中心縣委在模範隊和常備隊中挑選40多人,於11月13日在榴花塔下渡河到達東江北岸的劉屋村,與該村自衛隊匯合,伺機伏擊日軍。他們與日本騎兵發生遭遇戰,犧牲22人。其中模範隊和常備隊犧牲11人,劉屋村自衛隊犧牲11人。次日,中心縣委在莞城中山公園舉行追悼大會。民眾給烈士送上輓聯:“老模首戰東江畔,榴花塔下顯忠魂”。
榴花塔阻擊戰,是中共廣東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抗日武裝對入侵日軍的一次較早的有組織的抵抗。經過這場戰鬥,東莞廣大民眾知道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作為敵後抗戰的中流砥柱,人心逐漸穩定;甚至連逃散的國民黨駐軍官兵也重新集結整隊。由此可見,模範隊的堅決抗敵,在當時東莞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堅定了東莞各界抗日的信心和決心。

開闢基地

模範隊成立第二天,向大嶺山區進發,開闢大嶺山游擊基地。
模範隊把隊部設在飛鵝村,以飛鵝村為中心,活動於連平、上下山門、大雁塘、楊梅圩、莞太公路沿線白沙、龍眼一帶,在那裡進行軍事訓練,宣傳發動民眾,打擊零散日軍。模範隊在大嶺山區發展到200多人,站穩了腳跟。1938年11月下旬,日軍從莞城、石龍等地向南掃蕩,模範隊擺脫日軍追擊,以大嶺山區為基地,堅持抗日游擊活動。
模範隊先期在大嶺山開闢的游擊基地,為後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縱前身

1939年元旦,模範隊與其他抗日武裝整編為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日軍掃蕩時撤到深圳的部分模範隊員,編入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0年9月中旬,這兩支部隊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2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12月2日,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為基礎,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模範隊為東江縱隊培育和輸送了一批領導幹部和戰鬥骨幹,王作堯擔任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袁鑒文等人分別擔任東江縱隊支隊、大隊級領導,不少人成為東江縱隊的戰鬥英雄。還有一些隊員轉到地方成為中共東江地區各級組織的領導和骨幹,發動民眾配合東江縱隊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
事實證明,模範隊是東江縱隊前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東江縱隊的創建、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中成為威震南疆、蜚聲中外的抗日勁旅,被中共中央讚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精神長存

模範隊隊員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奉獻精神以及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我們永遠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
模範隊成立後,為了保家衛國,奮不顧身,英勇頑強抗擊日軍,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模範隊員作了無私的奉獻,甚至毀家紓難,灑熱血、拋頭顱都在所不惜。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模範隊員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旺盛的革命鬥志,艱苦奮鬥,百折不撓,表現出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