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焦群屬元古代上部地層。在中國僅見於河北太行山曲陽縣楊沙侯和獲鹿縣東焦等地。在楊沙侯為一套含絹雲母、白雲母的石英礫岩、長石石英岩、石英片岩;在東焦為雜色角礫岩、砂質頁岩、紫紅色沙泥質頁岩和角礫岩等。厚度大於100米。本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本群未分組。五台山、太行山震旦亞界及其與滹沱群關係專題研究隊於1978年命名,1980年由王啟超等發表。命名剖面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北孝墓—楊沙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焦群
- 外文名:Dongjiao Gr
- 階代碼:Pr1dj
- 地區代碼:11
簡介,沿革,特徵,備考,
簡介
地層名稱:東焦群
地層名稱(英文):
階代碼:
地區代碼:
沿革
1:20萬石家莊幅地質圖、高邑幅地質圖和保定幅地質圖的滹沱群之上震旦系底部,都有一套淺變質含磷岩系,以往一直把它劃在常州溝組或常州溝組至大紅峪組底部。在1977年王啟超、徐朝雷等的實測地層剖面的基礎上,1978年五台、太行山震旦亞界及其與滹沱群關係專題研究隊將該套淺變質含磷岩系命名為東焦群,並與五台山區的下元古界滹沱群郭家寨亞群相對比(河北地礦局,1989)。
特徵
主要出露於曲陽楊沙侯和獲鹿東焦地區。以滹沱河為界,南、北分別為東焦群的東焦型和楊沙侯型:東焦型以紫紅色矽質角礫岩為主,上、下常有紅色薄板狀變粉砂岩及板岩。以含磷為特徵,P2O5含量為0.5%—30%,含磷層一般厚度為20—30m。楊沙侯型可分兩個組:下部碎屑岩組,底部為厚0.5—4m的紫紅色含磷矽質岩—板岩,其上為變紫紅色粗粒長石石英砂岩,以交錯層理髮育,富含赤鐵礦和磁鐵礦條紋為其特徵,局部可富集成礦體,頂部為變礫岩,礫石含量15%—40%、礫徑一般1—3cm,大者達15cm。該組厚度大於100m;上部變火山岩組,底部為石英角斑岩,中部為杏仁狀變英安岩,上部以變流紋岩為主夾氣孔狀,塊狀變粗面岩。該組厚度大於300m。
該群遭受呂梁期低綠片岩相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和一次區域褶皺變形作用。它是在甘陶河群之上的一套含磷鐵建造沉積和火山岩系。在南區其原岩為一套含磷鐵的沉積碎屑岩,包括角礫岩、粉砂岩、長石石英岩等;北區其下部原岩為含磷鐵碎屑岩類,為泥質岩、粉砂岩、石英岩、礫岩等組成的反旋迴沉積組合,上部原岩主要為石英斑岩、流紋岩和粗面岩,顯示由酸性至鹼性的演化趨勢。該群底部磷礦層磷灰石的U-Pb等時線年齡為1802±68Ma和U-Pb一致線年齡為1810Ma(葉伯丹等,1984)。根據穿切含磷層的絹雲母脈絹雲母K-Ar年齡1900Ma,推斷該群沉積年齡可能大於1900Ma(白瑾等,1986;王汝錚,1988)。其與上覆長城系常州溝組為不整合接觸,與下伏古元古界甘陶河群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觸(王啟超等,1980)。
備考
編撰者: 王汝錚
作者1: 王啟超
年份1:1980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