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書院簡介,名稱由來,書院發展,書院院長,
書院簡介
名稱由來
書院取名東漸,也是李鴻章提議。東漸並非完全是西學東漸的意思。李鴻章24歲進士及第,熟讀經書。東漸二字取自《尚書》: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暨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其意思是:東方到大海,西方到沙漠,還有南方、北方,都聽從朝廷法令。
書院發展
清同治七年(1868年)即鹽民暴動被鎮壓的第三年,兩江總督、兩江鹽政李鴻章捐錢400千,通州知州梁悅馨捐錢800千,余東典商捐錢600千,灶戶彭維聰、彭寶榮捐錢1600千,由通州署延請山長課試生童,正式在通東地區創辦書院。撥余東場磐基墩盪田歲租錢148千912文,呂四、余東、余西、金沙四場商每引捐錢340千,為山長修脯、生童膏火之資。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始辦學堂,初改為初等國小。
民國三年(1914年),張謇與其兄張詧籌銀三千元,將東漸書院及東側東嶽廟改建為南通第三高級國小。東漸書院的由來:據《南通縣圖志》載,“建設之意,以本鄉之東,地近海濱,解讀書者十不得一,乃謀之斯院以促進文化焉。自學校興,即改為初等國小;近復改為南通縣第三高等國小,而以初等國小移建於院東之東嶽廟雲”。
在《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績》中,記載更為詳細,“民國二年初,州人張謇以第一高等國小成立,謀就余中鄉東漸書院舊址改設第三高等國小”。這是“廢科舉,倡新學”以來通東地區最早的一所學校,為通東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翻看紅十四軍史,通東地區紅軍大隊的實際創始人仇建忠、俞海清、唐楚雲、俞金秀、仇恆忠等數十人,均是南通第三高級國小畢業的。可惜的是,民國27年(1938年),日寇侵占四甲鎮,校舍被占,所有資料丟失殆盡,致使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四甲中學、四甲中心校在清朝、民國時80餘年的校史幾乎空白。
1951年,通東地區第一所初級中學——私立余中初級中學,在原東漸書院舊址建成開學。1960年,改為海門縣四甲中學。書院原有房屋建築已全部拆建,目前尚存有石碑兩塊。
書院院長
清朝重臣李鴻章,或出於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抱負或出於當年錯誤屠殺鹽民的負疚感,一直關注東漸書院。東漸書院創建第28年,即光緒21年(1896年),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賦閒在家,他委託在他家當了4年家庭教師的范當世(書畫家范曾的曾祖父)出任東漸書院山長。
范當世(1854~1905)字無錯,號肯堂,因排行居一,號伯子。原名鑄,字銅士,通州人。清末傑出的文學家、詩文名家、桐城派後期作家。詩多沉鬱蒼涼之作,著有《范伯子詩文集》。范當世的出任,表明東漸書院曾吸引不少志士仁人,使東漸書院一時成為通東地區文化中心。范當世後來受張謇所邀,興辦南通教育,成為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導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