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局勢
綠林、
赤眉大起義推翻新莽王朝反動統治後,由於
農民階級自身的階級和歷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這樣,整箇中國依舊陷於混戰狀態。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戰亂,恢復安定的生活,所以統一全國,重建社會秩序也就成為歷史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
劉秀順應歷史的潮流,開始了統一全國,恢復劉家天下的戰爭活動。
劉秀出身於
南陽豪族地主集團,政治資本雄厚,個人又具有敏銳的政治才能和豐富的軍事韜略。綠林、赤眉大起義爆發後,劉秀和他的兄長
劉縯一起,打著“復高祖之業”的政治旗號,在
舂陵(今湖北
棗陽東)一帶起兵,匯入農民起義的洪流。在推翻新莽統治的鬥爭過程中,劉秀多有貢獻,尤其在
昆陽大決戰中,劉秀的傑出指揮,為起義軍贏得決戰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後來,起義軍內部發生內訌,導致其兄劉縯被殺,在這危急關頭,劉秀本人以其高度的政治成熟性,忍辱負重,巧與殺兄仇人相周旋,終於重新取得更始帝劉玄等人的信任,得到前赴河北(黃河以北)獨當一面的機遇。這一轉折,對劉秀來說具有關鍵意義,從此他就一步步走上逐鹿中原、併吞天下的勝利之路。
策略
劉秀抵達
黃河以北地區後,以復興漢室為號召,不斷壯大自身的勢力,先後鎮壓了
銅馬、高潮、重連、尤來、大槍、五幡等部農民起義軍,並將農民軍中的精壯收編入自己的隊伍之中,擴充自己的實力。待羽翼豐滿後,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更始三年(25年)六月,劉秀在鄗南(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並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不久,定都
洛陽,史稱
東漢 。
劉秀稱帝後,雖然基本控制了中原(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要地,但是仍處於各種武裝勢力的包圍之中。東有青州的張步,東海的
董憲,睢陽的劉永,滬江的
李憲;南有南郡的
秦豐,夷陵的
田戎;西有成都的
公孫述,天水的
隗囂,河西的
竇融,九原的
盧芳;北有漁陽的
彭寵。此外尚有赤眉等農民軍活動於河水(黃河)南北。劉秀根據形勢,採取了“
先關東,後隴蜀”,先集中力量消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關東武裝勢力,再揮師西向的戰略決策,並針對割據勢力眾多而分散的特點,採取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過程
攻滅劉永
建武二年(26年)春,劉秀命大將
蓋延率軍5萬進擊直接威脅洛陽的劉永集團。蓋延兵分兩路,夾擊進圍劉永於
睢陽(河南商丘南)。數月後城破,劉永逃奔譙縣(今安徽亳州)。漢軍乘勝追擊,奪占沛、楚、臨淮等三郡國(約今河南
周口、
商丘,江蘇
徐州,安徽
阜陽、
宿州地區)大部,並擊破劉水部將
蘇茂等人所率的三萬救兵。次年,劉永復據睢陽,劉秀命大司馬
吳漢及蓋延再擊劉永,圍城百日,劉永糧盡突圍,被部將所殺。建武五年,漢軍全殲劉永餘部於垂惠(今安徽蒙城),從而消滅了關東地區的最大割據勢力,解除了對京師洛陽的最大威脅。
擊敗鄧奉、董沂
劉秀在以優勢兵力進擊劉永集團的同時,也派軍隊進攻睢陽(今河南新野北)的
鄧奉和堵鄉(今河南方城)的董沂。
建武三年三月,漢軍岑彭部迫降董沂,擊殺鄧奉。爾後漢軍消滅南陽
劉玄餘部,進擊秦豐。秦豐堅守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被困兩年始降。在這期間,占據夷陵的田戎曾率兵援救秦豐,但被岑彭擊敗,漢軍攻占夷陵,使之成為日後西進的戰略要地。
統一燕薊
在基本平定了南方地區後,劉秀採取“北守東攻”的戰略方針。在派遣耿弇、朱祐等入河北,向漁陽彭寵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東方割據勢力。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在漢軍進攻面前,節節敗退,結果引起內部分化,部將殺死彭寵,漢軍遂占領漁陽,統一了燕薊地區。
親征董憲
同年六月,劉秀親征
東海郡(今山東郯城)
董憲,將其大破於昌慮(今山東棗莊西),董憲退保郯(今山東
郯城北)。漢軍
吳漢部跟蹤追擊,於八月攻下郯城,全殲董憲主力,董憲逃往朐(今江蘇連雲港南)。十月,劉秀遣大將
耿弇進擊張步,攻占
祝阿(今濟南西)、
鐘城(今濟南南),誘殺其大將
費邑,奪取了
濟南郡(今山東濟南)、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張步為挽回敗局,傾全軍號稱20萬反攻臨淄,耿弇以城為依託,誘敵開進,然後出動奇兵迂迴襲擊
張步軍,連戰皆捷,張步逃至劇(今山東
昌樂西),走投無路,被迫降漢。
建武六年正月,吳漢破朐,擊殺董憲。接著,漢軍又在舒(今安徽
廬江西南)消滅獨據一方自立為天子的
李憲。至此,漢軍在短短的4年中,將關東地區各個割據勢力全部剷除。
鎮壓赤眉
早在綠林軍攻占洛陽的時候,
赤眉軍的勢力也進入了
中原地區。其首領不滿於更始政權所為,另立一幟,與以綠林軍為主體的更始政權相抗衡。建武元年(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
長安,推翻了更始政權。建武二年九月,占領長安的赤眉軍因糧秣不繼而西出隴東尋求出路,但結果為當地割據勢力隗囂所擊敗,只好折回關中。他們擊走乘虛盤據在那裡的
鄧禹軍,重新控制了長安。由於後勤保障仍未獲得解決,赤眉軍再度陷入饑饉,並為地方豪強武裝所包圍。不久,被迫放棄長安,引兵東歸。劉秀為一舉撲滅赤眉軍,決定憑藉
崤函險道,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對赤眉軍實施截擊。為此,劉秀調兵遣將,改任
馮異為主將,取代鄧禹,急速西進,抵
華陰(今陝西華陰西)阻擊赤眉軍,同時命令候進、耿弇部集結,準備會同進剿。
馮異在華陰阻擊赤眉軍60餘天后,於次年正月東撤至湖縣(今河南
靈寶西北)與鄧禹部合兵。不久赤眉軍進至這一帶,與漢軍相對峙。鄧禹邀功心切,迎戰赤眉軍。赤眉軍先佯敗,後反攻,大敗鄧禹軍,鄧禹僅率24騎逃回宜陽。馮異率軍相救,也被赤眉軍所擊敗。馮異逃至
崤底,後收集散兵和當地豪強武裝數萬人,與赤眉軍繼續交戰。二月,雙方大戰於崤底。戰前,馮異先派一部分士卒化裝成赤眉軍,潛伏於道旁。戰鬥開始,馮異以少數兵力誘使對方進攻,再以主力相拒,待赤盾軍攻勢減弱後,突發伏兵出擊。赤眉軍因無法辨認敵我而陣腳大亂,潰退至崤底,8萬餘人投降。接著,劉秀親率大軍,與先期部署的候進、耿弇部會合,攔截折向東南的赤眉軍餘部於
宜陽(今河南宜陽西),予以全殲,赤眉軍首領
樊崇等十餘萬人投降。至此,劉秀終於將延續10年之久的赤眉農民起義扼殺在血泊之中。
評價
劉秀在統一關東作戰中,軍事策略上始終採取了對次要方向取守勢,不能立即消滅的長困久圍,對主要方向則集中兵力進攻,達到了逐次消滅割據勢力目的,解除了割據勢力對洛陽的威脅,鞏固了東漢政權,為奪取隴、蜀,為統一戰爭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