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口14.8,,高30.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東漢
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口14.8,,高30.5厘米。
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東漢灰陶細弦紋雙耳壺口14.8,,高30.5厘米。...
漢代灰陶弦紋雙耳壺 漢代灰陶弦紋雙耳壺是一件漢代的藏品,館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漢代繩紋灰陶雙耳壺 漢代繩紋灰陶雙耳壺是一件漢代文物,館藏於海南省博物館。 文物特徵
西漢灰陶雙耳壺 西漢灰陶雙耳壺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西周灰陶雙耳壺 西周灰陶雙耳壺,是西周文物,高13.9厘米、口徑6.8厘米。泥質灰陶。直口,長頸,深腹圓鼓,平底。口與下腹間有兩個對稱的雙弧寬鋬。耳面與腹部飾有劃紋與剔點紋。
西晉灰陶牛 此展品為西晉時期的陶瓷器,牛昂首舉目,背脊突起。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牛昂首舉目,兩角彎尖,背脊突起,身軀肥大,兩前足直立,兩後足曲肢半蹲,長尾下垂,牛蹄足前有溝槽。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製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輪制,形狀規整,表面較光滑。除了隨著陶輪的旋轉而刻劃的少許平行的弦紋及一些局部幾何形劃紋...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 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製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輪制,形狀規整,表面較光滑。除了隨著陶輪的旋轉而刻劃的少許平行的弦紋及一些局部幾何形劃...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製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輪制,形狀規整,表面較光滑。除了隨著陶輪的旋轉而刻劃的少許平行的弦紋及一些局部的幾何形劃...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斂口深腹罐,小口、雙耳壺,敞口、圜底缽、三足缽和碗為主,部分雙耳壺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錐狀足的,並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紋飾以簚紋或劃紋較多,很少見繩紋。陝西西鄉李家村、滑縣老官台、元君廟、寶雞北首嶺和甘肅泰安大地灣等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陶器,雖然也...
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
三國的鉛釉陶器,大都是製作粗糙的灰陶,質量差。器型受南方青瓷的影響,可見到類似南方青瓷的器型如:雙耳罐,四耳罐盤口壺等。鉛釉陶的生產很少,直至北魏建國,因宮殿,深宅大院建築的需要,出現了復興的新局面。這種低溫鉛釉陶在漢代的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花色品種增加,釉色明亮,出現了黃地加綠彩,...
陶器為殘片,棕紅色陶居多,其它有泥質黑陶、泥質紅陶和灰陶等,主要有圓錐形及方錐形鼎足,貼上口沿罐、平底碗、侈口雙耳壺、折沿盆等。還有發現顏料、刻符等,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已占一定比重。經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14測定,年代在7千年左右。此處遺址含裴李崗文化因素和仰韶文化特徵,當是裴李崗文化和仰韶...
夾砂繩紋陶鼎 繩紋陶壺 磨光塔式陶壺 磨光陶簋 彩繪陶簋 方格紋彩繪陶杯 鏤孔黑陶豆 灰陶壺 繩紋夾砂陶釜 灰陶杯 陶網墜 紡輪 印紋硬陶覷 印紋硬陶觚形杯 印紋硬陶把杯 印紋硬陶鼓形器 印紋硬陶虎形器 印紋硬陶雙耳壺 印紋硬陶單鏨雙口壺 印紋硬陶雙耳罐 印紋硬陶豆 印紋硬陶雙耳圈足罐 印紋硬陶...
陶器的陶系車要有夾砂灰陶、夾砂灰褐陶、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器形主要有侈口袋足鬲、鬼臉足鼎、單耳茸、觚形杯、侈口鼓腹罐、敞口平底盆等;夾砂陶器表多裝飾細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素麵陶器表則見有磨光和刮抹的處理方式。石器主要有石斧、石杵、石刀、石鐮、石鏟等,均為打制和磨製成器。在...
夾蚌(砂)灰陶,泥質黑陶三個階段均不多。器表多素麵,有磨光陶,有弦紋,附加堆紋,劃紋,指甲紋,鏤孔等紋樣和裝飾。鏤孔常飾於豆柄,鏤孔、盲孔並存。劃紋、指甲紋少且僅見於第一段。流行形式多樣的器耳和 手,至第三段有所減少。該期遺存彩陶較為發達,以紅彩為大宗,有褐彩,黑彩很少,紅衣陶多...
東下馮遺址,遺物以陶器為大宗、手制、輪制並用、陶質有夾砂灰陶、夾砂褐陶、泥質灰陶、泥質褐陶及其他雜色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此外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單耳罐、深腹盆、折肩罐、甑、瓮、杯等。歷史文化 東下馮遺址的一至四期在年代上與二里頭文化一至...
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絕大多數為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色多紅褐陶、顏色不勻,器表以素麵為主,裝飾多見劃紋、繩紋、泥餅等,製法以手制為主,可辨器型有釜、鼎、小口雙耳壺、缽等。出土少量石器,主要有斧、刀、磨盤、磨棒。文化遺存年代屬北辛文化前期。龍山文化遺存 發現房址42座、灰坑(包括窖穴)146...
其中石器有磨製的石斧、石刀、石環和石珠等;骨器有骨錐、骨針及附有雙翼的骨鏃等;陶器計有夾砂灰陶筒形罐、彩陶折腹蓋盆、紅陶雙耳壺等,紋飾主要是繩紋,“之”字紋、波形紋及黑彩紋等,其中有黑彩紋飾的便是古“彩陶”之一。此外,在下數第二個文化層中還發現有40餘具人的骨骸。研究價值 沙鍋屯遺址的...
⑤ 邛窯三彩雙耳壺 樂山麻浩崖墓 朝天古棧道遺址 彭山江口崖墓M951崖墓群3號墓 麻浩崖墓1號墓墓室 三台郪江孫家灣崖墓群全景 黃傘1號幕門額仿木浮雕斗拱及瓦當 宜賓黃傘東漢崖墓M1墓室 三台郪江安居三台山神仙洞1號墓斗拱及石柱 宜賓黃傘東漢崖M1門柱及門額側視 ① 彭山江口崖墓M496號出土畫像石棺 ② 彭山...
清光緒款窯變釉貫耳瓶 清光緒款窯變釉貫耳瓶為清朝文物,現收藏於九江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此展品“亞”字形直口、溜肩、長方形圈足。肩部堆塑雙貫耳,腹部模印桃紋。底部無釉。底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流傳歷史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後,被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帶回北京,此後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人面魚紋盆...
陶器主要為夾砂陶,陶色有灰陶、灰褐陶、黑褐陶、紅陶、黃褐陶等。可辨器型有釜甑、單耳鍪、盆、圜底罐、平底罐、小口平底瓮、大口瓮、缸、雙耳圈足甑、平底甑、圜底釜、雙耳釜、單耳釜、三足釜、矮圈足豆、單耳罐、雙耳罐、器蓋、碗(缽)、陶房、水田模型、陶案、陶雞、陶狗、執盾傭、僕人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