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都城遺址是位於河南省偃師市西部的遺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洛陽城遺址
- 地域:河南省偃師市西部
東漢都城遺址是位於河南省偃師市西部的遺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都城遺址是位於河南省偃師市西部的遺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制沿革西周初年曾在這裡建築成周城。因在雒水之北,戰國時稱“雒陽”,兩漢因之。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此建都。遺址概況1962年起中國科學院考...
東漢洛陽城靈台遺址是河南省偃師市佃莊鎮境內遺址。東漢皇家禮制建築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佃莊鎮東漢洛陽城南面平城門外大路西側。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建立。1974-197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屬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發掘。遺址平面近方形,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靈台四周原建有方形圍牆,中央殘存夯土...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佃莊鎮東漢洛陽城南面開陽門外大路與平城門外大路之間。東距辟雍約150米,西距靈台約80米。遺址平面為方形,圍牆邊長約400米。中央為一圓形夯土高台,直徑約62米,應是主體建築基址。其形制與《水經注》“尋其基構,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西晉、北魏時期都曾在此重建明堂,並一直在這裡進行祭祀...
東漢洛陽城辟雍遺址是洛陽境內的遺址。東漢皇家禮制建築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佃莊鎮東漢洛陽城南面開陽門外大路東側。遺址平面為方形,邊長370米,四周建有方形圍牆。中心為長方形殿基。根據文獻記載,圍牆四面中央有門,門外面環繞水溝。今勘探發現水溝南面不封閉。魏晉時期在東漢原址上重建。該遺址曾出土西晉武帝三臨...
洛南東漢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境內,是東漢時期的古遺址。 [2] [6] 洛南東漢帝陵在漢魏洛陽城的東南處,今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考古人員推測這裡有6座帝陵,分別是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桓帝宣陵。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屬洛南東漢帝陵,位於洛陽市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
2022年6月,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對漢魏洛陽城遺址發掘中清理出魏晉時期三條水道遺蹟,漢魏洛陽城首次發現規模巨大的水利設施遺蹟。2023年9月,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全面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10月建成開館。遺址特色 綜述 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相繼定鼎的數百年里,漢魏洛陽故城在發展過程中有兩次大的變化:...
靈台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南郊,東漢中元元年(公元56年)曾建有一座天文觀測台——靈台,現僅存 靈台遺址。簡介 靈台遺址,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長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築有迴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層平台。上層...
漢魏洛陽故城現地面遺存主要為北魏時期遺蹟,東漢洛陽城的南、北宮遺址,由於被村莊和農田及後期多個朝代遺址的覆壓,目前尚未進行全面的勘探和發掘,因而無法確定其準確的範圍。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對東漢洛陽城的宮城範圍進行了復原研究,在其所著《中國古代都城概說》一文中,認為北宮的範圍大致為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又新建了北宮與南宮對應,修築了御道,使兩宮相連,從此南、北宮成為皇帝、后妃的宮苑。漢高祖論三傑 《史記》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都,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 (605),其規模僅次於...
東漢定都洛陽,都城布局“多宮制”、“面朝後市”、“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配置有祭天的南郊和祭地的北郊建築。祭天的圜丘位於洛陽市城南今王圪壋村以南之伊河灘。曹魏定都洛陽,將祭天的圜丘設在太極殿南20公里的委粟山。圜丘北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宮前大街銅駝街、宮城正殿太極殿,都城由此出現了...
漢魏洛陽故城現地面遺存主要為北魏時期遺蹟,東漢洛陽城的南、北宮遺址,由於被村莊和農田及後期多個朝代遺址的覆壓,尚未進行全面的勘探和發掘,因而無法確定其準確的範圍。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對東漢洛陽城的宮城範圍進行了復原研究,在其所著《中國古代都城概說》一文中,認為南宮的範圍大致為南北長約1300米、東西寬約...
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之亂,迫獻帝西遷長安,“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洛陽遭受戰火嚴重破壞,“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三國時魏改雒陽為洛陽,並建都於此。曹魏在東漢洛陽基礎上重建都城,其規模未超過東漢。魏明帝曹叡仿效其祖曹操在鄴城西北築三台之例,在洛陽城西北角建金墉城。城...
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二號建築基址位於北魏洛陽城宮城遺址的南部,南距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約100米。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勘察發掘。在東西60米、南北40米的範圍內,揭露出包括門址台基和附屬建築等在內的大量遺蹟現象,較為全面的認識了二號建築基址的全貌。之後,...
為探索東漢帝陵的地望、研究東漢時期的陵寢制度創造條件。點評 以往對東漢帝陵僅有一些零星的考古工作,研究基礎薄弱。洛陽邙山墓群的調查,初步確定並分清了洛南東漢帝陵的南北兩個兆域及其範圍,新發現帝陵級別墓葬一座,發現大型陪葬墓園一座。還發掘了陵園遺址的園省部分。在東漢帝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重要都城遺址之一,位於今洛陽市區以東約15千米的伊洛河盆地中部邙山以南古洛河以北的區域,自古被譽為“天下之中”或“土中”,為歷代帝王立國建都首選之地。 根據文獻記載結合考古資料,該城始建於西周,廢毀於唐初,經歷了約1700年的建造與使用歷史,其中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和...
洛陽塢堡,指河南省洛陽市境內的古代塢堡遺址,是歷史上長期處於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的洛陽民眾為求自保用於防禦自衛而修築的塢堡。洛陽,在西漢末年的強宗豪族開始修築塢堡。東漢末年戰亂時期,越來越多豪門大族帶領宗親鄉黨據險守隘,塢堡得以進一步發展。西晉的八王之亂,胡族入侵,百姓流亡,塢堡遍布洛陽,成為當時戰亂...
上東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名,也叫“建春門”。東漢京城洛陽,共有十二個城門。東面三門,靠北的叫“上東門”。上東門初建於東漢,曹魏沿用。西晉時改稱建春門,沿用至北魏。上東門本是東漢洛陽城東垣北起第一門,遺址在今偃師市首陽山鎮韓旗村(韓旗屯)附近。上東門的門洞寬約18.5米,比其他城門都寬,...
洛陽城環衛四塞,八關都邑,函谷關、伊闕關、 廣成關、太谷關遺址、轘轅關、旋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遺址,合稱“八關都邑”。西周王城五百里的四面邊境上,各有三處關口,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溝通和王朝京城的保衛作用很大。由來 東漢時,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陽)尹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
憲陵,東漢,又稱漢順帝陵,是劉保的陵寢,位於東漢洛陽城西北的邙山,墓址暫不明確,尚存爭議。一方觀點認為朱倉M722為順帝憲陵,文獻中順帝憲陵在修建過程中有毀壞吏民冢的行為,朱倉M707陵園打破了東側M708墓葬封土,可與文獻對應。另一方觀點認為二漢冢為順帝憲陵,因為文獻中記載了邙山四座帝陵中面積中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