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渭橋

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北灞水、涇水合渭處東側。漢景帝五年(前152年)始建。唐鹹亨中置渭橋倉於此,漕糧自東來,先聚於倉,再轉運長安。唐後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渭橋
  • 外文名:Dongwei Qiao
一、 唐東渭橋處,二、史書關於東渭橋的記載,

一、 唐東渭橋處

1967年高陵縣耿鎮公社白家嘴大隊民眾在白家嘴村西南三百米的田野中取沙時,挖出了一塊唐"東渭橋記"殘碑,同時附近還出土有圓木樁、青石條及大量卵石。
由碑文可知,唐開元九年,在京兆府及高陵、三原等七縣官民共同努力下,建成了東渭橋。東渭橋圓木樁22排418根,石砌分水金剛牆4座,橋南端石鋪道路殘長160米。該橋位於今渭河南岸2600米處,在耿鎮東蒜劉村與白家嘴村之間,全長548.8米,寬11米1。

二、史書關於東渭橋的記載

《資治通鑑》載,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陷長安後,立即派遣其"將碭山朱溫屯東渭橋",次年七月間,唐軍合力來攻,"與尚讓、朱溫戰於東渭橋,不利,引去。"
唐朝行經此橋的日本僧人圓仁所記:“高陵縣渭橋,水闊一里許,橋闊亦爾。"
宋敏求《長安志》載,"渭橋鎮在(高陵)縣南一十八里。”
明嘉靖年間呂修《高陵縣誌》第一次明確描述了此段渭河的擺動狀況:渭河"北受湋汭,南受灃澇滻灞諸水,至高陵而益大。每遇泛漲,渳漫十餘里,然皆南徙,不崩北岸。雖且崩,數年不過一二丈。";"奉正原在縣南十里,自涇陽來,過縣達臨潼,延及百里,高者四五丈,涇渭之不能北徙者此也。故自周漢隋唐王侯將相多葬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