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渭橋遺址

中渭橋遺址

中渭橋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窯店鎮南東龍村以東150米處,是秦至唐時期遺址。

中渭橋遺址包括3組7座橋,分別是:廚城門一到五號橋、洛城門橋和在洛城門橋東北方向10千米處的王家堡橋。其中,最早發現的秦漢古木橋就是廚城門一號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在廚城門橋群區域,對渭橋遺址進行了持續三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從發掘情況看,廚城門一號橋體量巨大,是同時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樑柱橋,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城出發後的第一座橋樑。中渭橋發掘不僅填補了漢長安城北渭河古橋考古的空白,也填補了橋樑學研究的空白。中渭橋遺址“康熙通寶”等清代遺物的發現,揭示出渭河河道西安段的大規模北移應不超過康熙時代,對渭河變遷史、關中環境史的復原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

2019年10月7日,中渭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渭橋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窯店鎮東龍村以東150米處
  • 所處時代:秦至唐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143-1-143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所獲榮譽,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中渭橋,本名“橫橋”,秦昭王始建,秦始皇擴建,漢代重修。漢代又稱“橫門橋”(與漢長安城北面橫門相對)。後來因東有東渭橋,西有西渭橋,故稱為中渭橋。
中渭橋遺址
渭橋位置圖
2012年4月,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席村北沙壕里發現古橋遺址。渭橋考古隊測量確定南對漢長安城北側城門廚城門,編號“廚城門一號橋”。之後,相繼發現“洛城門橋”“廚城門二號橋”“廚城門三號橋”及“王家堡橋”“廚城門四號橋”及“廚城門五號橋”等共3組7座渭橋。
中渭橋遺址
渭橋遺址與周圍秦漢城址、陵墓

遺址特點

廚城門一號橋
廚城門一號橋,正南1200米左右為長安城廚城門遺址,直北3000米左右為渭河南岸大堤,向東與洛城門橋相距約1700米。經發掘確定,廚城門一號橋為南北向木樑柱橋,橫跨於東西流淌的渭河之上,以自南向北第二組橋樁東、西兩側橋樁測量,橋樁外皮間寬約15.4米(約合秦漢六丈六尺)。廚城門一號橋的北端已經勘探、發掘確定,位於發掘區南端向北約200米處,南端則據物探及早期大比例測繪資料,暫定於唐家村北舊皂河河道附近,南北估計長約880米左右。
廚城門一號橋的橋樁均木質,殘長約6.2~8.8米,周長約0.5~1.5米,一般都是將圓木一端削出長約1米以上的錐形後豎插於河床。從南、北兩排橋樁的間距不等,大體約3~7米,且多處橋樁密集而一些橋樁頂部高度相差達2米左右的情況看,該橋使用時間較長,應經多次維修、續建。一號橋還清理出土大量青石、砂岩質長方形、方形、五邊形、梯形等多種形狀與規格不等的大型石構件。較多石構件上有一處或多處刻字或墨書題記,內容多為編號、人名。在清理直接埋藏石塊的粗砂層時,出土“康熙通寶”銅錢,據此及同出青花瓷片判斷,發掘區至遲到康熙時仍在渭河主河道範圍之內,尚未淤積成灘。
中渭橋遺址
廚城門一號橋橋樁與石構件
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鑑定,一號橋橋樁用材主要有側柏屬、雲杉屬、冷杉屬、楨楠屬、香椿屬等樹種。經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石構件上白灰及一組橋樁的測年情況看,石構件上白灰的時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橋樁測年顯示,樣品中南排多為杉木(雲杉屬、冷杉屬)的橋樁,大體相當於西漢中期至東漢初期,北側一排多為側柏屬橋樁的年代較晚,相當於東漢至魏晉時期。
廚城門三號橋
廚城門三號橋,位於廚城門一號橋東約200米,為南北向木樑柱橋,東、西兩側橋樁間寬約8.3米,南、北兩排橋樁間距約6~7米。受發掘區南北現代建築及垃圾影響,橋樑長度暫時不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鑑定,三號橋橋樁用材多為硬木松類。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測年揭示,三號橋時代相當於唐代。
廚城門四號橋
廚城門四號橋,位於一號橋西約40米,受場地限制,本次發掘僅清理出南、北兩排橋樁5根,東西向橋樁分布寬僅4米(暫無法確定橋寬),南、北兩排橋樁中心距約5.2米。經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測年,四號橋大體為戰國晚期。
洛城門橋
洛城門橋,正南750米為長安城北牆東側城門洛城門,直北3500米左右為今渭河南岸大堤。發掘確定,其亦為南北向木樑柱橋,東西兩側橋樁之間約15米,發掘區內已發現東西3排橋樁,相鄰兩排橋樁間距約9~10米。受發掘場地限制,橋樑長度尚待確定。經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測年顯示,該橋大體相當於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
中渭橋遺址
洛城門橋布方(由西向東)

文物遺存

廚門一號橋清理出土大量青石、砂岩質長方形、方形、五邊形、梯形等多種形狀與規格不等的大型石構件。較多石構件上有一處或多處刻字或墨書題記,內容多為編號、人名。在清理直接埋藏石塊的粗砂層時,出土“康熙通寶”銅錢。

研究價值

渭橋遺址的發現地西安,是周、秦、漢、唐的都城所在,秦始皇都城規劃即謂“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在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惠帝建設城牆後,渭河橋樑即成為京師的最要津梁。而在長安城西、南存在以建章宮等宮觀為核心的上林苑,使長安城形成僅東、北兩向的交通格局後,城北渭橋就為長安城北向、西向交通的關鍵。漢文帝入京繼位大統、張騫出使西域、南匈奴單于歸順入京等一系列重要大事,均發生於渭橋,不僅使渭橋具有了無可替代的交通地位,還具有很高的文化含義。從發掘情況看,廚城門一號橋體量巨大,是同時期全世界上最大的木樑柱橋,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城出發後的第一座橋樑,渭橋發掘不僅填補了漢長安城北渭河古橋考古的空白,也填補了橋樑學研究的空白。渭橋遺址“康熙通寶”等清代遺物的發現,揭示出渭河河道西安段的大規模北移應不超過康熙時代,對渭河變遷史、關中環境史的復原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

所獲榮譽

中渭橋遺址考古項目,入選“2013年度全國考古十大發現”。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中渭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渭橋遺址
中渭橋遺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中渭橋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窯店鎮東龍村以東150米處。
中渭橋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中渭橋遺址,路程約16.3千米,用時約2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