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三角洲

東江三角洲

東江三角洲位於廣東中部,它與西、北江三角洲共同構成珠江三角洲;東江三角洲與西、北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雖有其相似性,但又有其獨特之處。東江三角洲地勢寬平坦蕩,沒有“島丘”,自成體系,不象西、北江三角洲那樣有多個“沖缺三角洲”。東江三角洲面積僅約一千平方公里,但地理位置重要,有廣東“四小虎”之稱的東莞市和華南水運樞紐的黃埔新港及正在興建的新沙港區均在三角洲之內,經濟十分發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江三角洲
  • 位於:廣東中部
  • 地區:三角洲之內
  • 地貌特徵:平坦低洼,河汊如網
三角洲的範圍,地貌特徵,1)平坦低洼,2)河汊如網,3)河床淤積旺盛,

三角洲的範圍

東江應以赤嶺峽西口為頂點。增江應以塘洲、金蘭寺為北界。永寧河的上界約在沙頭村附近。沙河則在翟屋附近。寒溪水既屬東矛_〔的古漢河,而且沿程(萬福庵、廟邊王、下沙、茶山)有海河互動相的生物,故應把企石(入口)至峽日河段視作三角洲的範圍。下游的北界應在黃埔新港的墩頭基西涌,南界則到虎門鎮附近。

地貌特徵

1)平坦低洼

“平坦低洼”是東江三角洲地貌的主要特徵。東江三角洲上無“島丘”,一望無垠,十分平坦。三角洲頂端至出口,直線距離63km,高差僅7m,即平均坡度僅0.011%。三角洲地勢相當低洼。頂端的東岸村和馬嘶村,高程僅為6.0一8.1m和4.5一6.4m。 中部的石龍-中堂一帶高程多在1.5一2.9m,下部的道滘-泥洲尾高程僅1.2一0.1m,至於其上部汊流寒溪水,地勢更是低洼,是澇災頻繁的積水注地,雖經近40年的治理和填高,現仍有不少遺留的水塘、低地。例如上部的橋頭鎮東側地面高程僅4.7一6.9m,比東江幹流東岸村低1m多;中部的橫瀝附近高程僅1.1一1.5m,下部茶山只0.9一1.4m,均比東江幹流兩岸低,故而歷史上經常積水易澇。1888年,東江決堤,水淹面積達25.7萬畝,受災人日26.2萬,茶山鎮水淹門楣,浸期長達半年。1939年這條古汊河沿岸也因東江洪水而遭受嚴重浸淹。

2)河汊如網

從圖1可見,東江三角洲汊道發育。該圖雖已將河汊大為簡化,但仍可見汊道密如蛛網,縱橫交錯。在1/2心了航道圖上量算,石龍以土的河網密度為0.67km/km^2;石龍至中堂-鶴田廈一線為0.98km/km^2;中堂以下為0.82km/km^2。與西、北江三角洲的平均河網密度相近。東江三角洲河網密度大是與地勢低平直接相關的。東江出赤嶺峽後,在平原上擺盪游衍,形成多條行洪汊道。石龍以下,更匯集了增江、沙河等源於北面羅浮山的多條山地河溪,水沙更豐,在未建堤圍之前,經常衝決、遊蕩,並以不斷分漢的形式堆積、泄洪。下部成陸較遲,沙洲尚未來得及合併,也是河漢眾多的一個原因。例如西、北江三角洲相對成陸較早,故“東海十六沙”、“西海十八沙”等在元、明代旱己陸續合併;而東江三角洲下部成陸相對較晚,現仍處於歸併、擴大的過程中。

3)河床淤積旺盛

東江多年平均輸沙量為295*10^3t,增江為49.9*10^3t,合計為344.9*10^3t,絕對量雖遠比西、北江少(西、北江為8367*10^3t),但相對量卻不少。因為西、北江三角洲面積為8033.1km^2,東江三角洲為1042km^2,僅為前者的12.9%。據喬彭年計算,石龍至東江口(北幹流)段的平均淤積量為2.53*10^4m^3/a,東莞水道(南支流)為11.87*10^4m^3/a,倒運海為44.11*10^4m^3/a,若按單位河長計,三者的淤積量分別為666m^3/a·km、2942m^3/a·km和24739m^3/a·km。三條水道合計的平均淤積量為58.51*10^4m^3/a,相當於東江幹流博羅站同期懸移質年平均輸砂量的23%,比西、北江相應河段占同期年平均輸砂量的20.1%的比例大。局部河段淤積速率更大,據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師生的調查,三角洲中部的樟村-蘆村段河床,近30年來淤積速率達2.3一2.6cm/a,厚街水道達8.3一10cm/a。故現今東江三角洲由於河床淤積旺盛而航運日漸萎縮,數十噸的小船也經常擱淺。江心洲比較發育,而且堆積迅速。江心洲普遍比兩岸地面高2一3m。洪水期河水明顯高於兩岸地面。例如石龍的地面高程為1.8一2.9m,洪水位可達7.82m(1959年)。故東江洪水威脅甚為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