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樓村(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鎮東樓村)

東樓村(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鎮東樓村)

東樓古村落位於北迴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北通東江,南近大亞灣,屬潼湖沖積平原地帶,為丘陵平原地區,適宜發展農業生產、果樹種植業和原生態休閒旅遊業,以山地、水田為主,土地平坦,生態環境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樓村
  • 別名:東流村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鎮東樓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郵政區碼:516029
  • 地理位置:位於北回歸線以南
  • 人口:18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古村簡介,古建築簡介,其他古蹟、古文物,保護與規劃,地圖信息,

古村簡介

東樓村古村位於惠州城區西南,隸屬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辦。距市區15公里,至東莞市謝崗鎮7公里,是江海沖積平原上的丘陵平原地區,農業生產方式以傳統種植和養殖為主。據古村墓碑記載,東樓村始建於元末明初(約公元1368年),原名東流村,系洪、馮、楊、雞、吳先祖結廬居住之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據古村落內的古墳墓碑記載,在明初(約公元1368年)開始,就開始建村。東樓村原名東流村,年末明初,洪、馮、楊、雞、吳先後在此結廬而居,明初年間,自袁姓從東莞上茶園移居於此才正式立村,取名為東流,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原屬潼湖流域。聚落成蓮花形分布,背靠南面山,面向潼湖。潼湖畔沃野千頃,水源充足。村落依山傍水,田園錦繡,一派魚米之鄉。
據說,600多年前東流村,為了抵禦外來侵襲,決定五姓聯合先修圍牆後造祠,合力共建圍牆。三年後建成的圍牆,全部用青磚砌築,底基寬1.5米,高4米多,長2公里,把全村圍了起來,工程宏偉,宛如城堡。據老人說,圍牆所用磚石,全部由帆船經水路運來。平時只留東、西二門出入,晚上二門加鎖,鐵欄桿做門,請人報更巡夜。高峰時,三姓能出三百多青壯男丁握槍護村。
古村落現留的建築遺址是東樓村重要的文化遺產,尤其以古圍牆、洪氏祠堂、袁氏祠堂、馮氏祠堂、三姓公祠、泰興大屋最為典型。待考證文物多,民間典古實、傳統風俗齊、民間小食多是東樓村的價值所在。沙糕粄、斂糕、發糕、大籠粄、粽子、糯米糍粑,是該古村落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風味食品

古建築簡介

1.古圍牆。據說當年東流古村落人丁興旺、財力雄厚,為了抵禦外來侵襲,決定建造圍牆。圍牆由五姓修建,先修圍牆後造祠。圍牆底基寬1.5米,4米多高,面寬0.40米,長2公里,全部用青磚砌成,三年告竣。4米多高的磚石圍牆把全村圍了起來,只留東、西二門出入,晚上兩門加鎖,鐵欄桿做門;建更樓,請人報更巡夜。工程宏偉,宛如城堡。據老人說:圍牆用的磚石全部由帆船經海路運來。
歲月滄桑,楊、吳、雞三姓相繼搬出,而袁、馮、洪三姓卻人丁興旺,房屋越占越多,高峰時,三姓能出三百多青壯男丁握槍護村。
尊崇先祖肇基創業大德,約在明正德年間,袁、馮、洪三姓開始立祠修譜,從此古村落內有三處祠堂。
2.洪氏祠堂——敦煌堂。洪姓落基早,占住村中心地帶,土地充裕,建了一間寬10米、深36米的三進宗祠,名為敦煌堂。1971年,東樓聯中生產隊在“城牆下”打井,挖出銅錢二大缸(三蘿),缸寫有“隆慶”字樣,埋藏地與洪代宗詞成一軸線,相跟100步,估計埋錢者按堂的中線埋藏,證明當時祠堂早已建成。可惜1958年拆毀作公社飯堂,只剩下旁邊一間私祠仍存。
3.袁氏祠堂——汝南堂。袁氏祠堂建於東門,名為汝南堂,門面按大金鐘架布局建造,青條石柱,麻藍腳,金鐘架門面,大門兩旁條石鼓壹,青石門框,石門坎,石門墩,門上刻有“袁氏宗祠”橫額,橫額兩邊刻有“三公世澤,一柱擎天”,前廳有一雕花屏風,屏風上面架有“兩粵名家”橫匾,前後廳之間一個石條天井,二廳供奉汝南始祖轅塗神位,瓦面流線形硬檐,船形屋喜鵲尾,宗祠門口,豎四塊旗桿石、兩根華表石,氣勢壯宏。
4.馮氏祠堂——始平堂。馮氏祠堂建於西門,名為始平堂,據傳馮姓建祠堂時,請江西風水先生選真面目,以為東流溪環水抱,狀如連蓬,穴在蓮子,建祠應在馮姓聚居地中間,聚集人氣、生氣,承受天局,遂建一宗祠,一聯合家祠,宗祠四周房屋環抱,在西門旁邊,建一門樓,規格按寬為“金櫃”,深為“天德”,雕梁面樓,甚為壯觀。站在門樓下,遠眺南面群山,旁倚清瑩溪水,令人心曠神怡,子孫鐘靈毓秀,財丁兩旺,人口居三姓之首。
5.三姓公祠——侯王宮。在東流古村落外圍——河邊還有一處廟宇,是康熙年間,為增強東流的凝聚力,三姓族長籌備興建,作為三姓集體活動場所,建成後供奉宋末名相文天祥,門前掛“三姓齊心千秋共廟,五門協力萬代同村”楹聯,名為廟宇,實為三姓的公祠,凡村中有大事情大廟就鳴鐘擊鼓,召集村民參議,廟前臨梧村河,華榕如傘,恬靜風清,潼湖水漲,買谷運貨的帆船魚貫而入,買貨賣貨又是另番景象。
6.泰興大屋。屋座東向西,寬28米,深25米,正屋按上五間,下進五間的形式布局(即八房二廳)前進深8米,下進深九米,正門大廳分上廳下廳,兩廳中間鋪一個寬2.8米,深1.8米的青條石鋪的天井,天井左右,前後進中間左右留5米蓋二個迴廊,前、後兩進八個房間,都在迴廊開門,左邊的迴廊擺放谷磨米對,天井右側迴廊作飯廳,右邊座北向南有四間各36平方米長側屋,3間住長工,一間作廚房,側屋與正屋之間留一條三米寬的大巷,整幢大屋用料十分講究,用漏糖、石灰、糯飯磨漿砌磚,水磨青磚到幢,白線勾縫,青石門框,青石台階,瓦紅地板,側屋與正屋之間大巷建成一個大門,正屋大廳建一個大門,只留兩個大門出入,大門成凹字形,大門裝五厘米厚杉樹門板,外加抽木橫柵,門上面彩瓦煙裙,蓮花托硬檐,雕花檐群顯得雍容大方,青灰瓦筒瓦頭,青灰小瓦,船形屋脊,甚為壯觀。曾有賊寇串上迴廊上瓦面,準備用繩從天井吊下,盜其財物。泰興察覺,怕寇踩爛瓦面,掌燈扶梯請寇下來,許以回鄉路費。次日至瓦面觀看,雖經賊寇一夜踩踏,瓦面絲毫無損,其瓦面之堅固可見一斑。泰興大屋雍容壯觀,一氣呵成,堪稱潼湖房屋之首,與馮氏祖祠遙相呼應,相得益彰,雖經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它巍然屹立,整體結構基本完整。

其他古蹟、古文物

東門門樓及石匾。東門門樓正方有一石匾刻著“紫氣東來”四個字,為端正的歐體字。
西門門樓。
古榕樹。村內有6棵百年以上的古榕樹,是古村落的“見證人”。
“鎮村之寶”——貝殼雕刻。古村老人洪利良保存著一對上百年的貝殼雕刻,內容主要是《三國演義》的故事,被東樓村民當作“鎮村之寶”。
古狀元石碑。古村落有兩塊石碑,碑上分別刻有“歡承五代采舞璇閨”和“賜狀元及第林鴻年拜書”字樣,為林鴻年所書。林鴻年乃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第一甲第一名進士,即狀元,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這塊石碑距今已160餘年,且為狀元所書,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古墳墓。在古村落內有二座古墳墓,根據墓碑記載,該墳墓為明代洪氏祖先之墓。

保護與規劃

1.根據古村落的古建築的布局和現狀,確定好古村落的保護規劃區,並編制好地形圖和規劃圖。
2.爭取得到上級各級政府對古村落保護規劃的高度重視,從財政撥出專項資金保護和規劃。
3.加強村民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
4.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成為惠州市的旅遊休閒度假的新亮點。
5.結合古村落的古建築、傳統風俗、傳統小吃、民間故事等進行包裝、宣傳和推廣,把東樓村打造成美麗的廣東省古村落之一。

地圖信息

地址:惠州市仲愷八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