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黃滔在今江西廬山縮寫的七絕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林寺貫休上人篆隸題詩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者姓名:黃滔
- 作品體裁:七絕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詞語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東林寺貫休上人篆隸題詩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黃滔
【作品體裁】七絕
作品原文
東林寺貫休上人篆隸題詩
師名自越徹秦中,秦越難尋師所從。
墨跡兩般詩一首,香爐峰下似相逢。
詞語注釋
東林寺:寺名。在今江西廬山。晉太元中,慧遠法師在江州刺史桓伊資助下建成。唐會昌三年寺廢,大中三年復修。宋改名太平興國寺。解放以來,經過修葺,已成為廬山古蹟之一。參閱《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東林寺碑序》。
篆隸:篆書和隸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篆隸相鎔,蒼雅品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三:“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芾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
秦越:春秋時秦在西北,越居東南,相距極遠。詩文中常並舉以喻疏遠隔膜,互不相關。唐韓愈《爭臣論》:“﹝陽子﹞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續資治通鑑·宋理宗嘉熙三年》:“四川急則荊閫援之,和濡急則江閫援之,真泰急則淮閫援之,務要脈絡貫通,毋或秦越相視。”明劉元卿《賢奕編·懷古》:“今富貴子弟,鞭撻童僕,不知輕重,忍視骨肉疾苦,殆猶秦越,獨何心哉!”清黃景仁《舟中詠懷》:“同調閒巖岑,秦越罕投贈。”蔡元培《敬告全國同胞》:“今者戰端開矣,猶未至全國糜爛之境也,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吾儕而坐視其孰勝孰負,若秦越人之視肥瘠,則亦已耳。”
墨跡:墨色的痕跡;用墨鉤勒的線條。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其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明馬愈《馬氏日抄·蟹蘆圖》:“其蝤蛑媻珊、沙狗疾走之狀,宛然在於墨跡濃淡點染間。”清昭槤《嘯亭雜錄·五國城》:“掘得宋徽宗所畫鷹軸,用紫檀匣盛瘞千餘年,墨跡如新。”
作者簡介
黃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內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閩中文章初祖”。《四庫全書》收《黃御史集》10卷,附錄1卷。黃滔出身貧寒,志向遠大。青少年時代在家鄉的東峰書堂(今廣化寺旁)苦學,唐鹹通十三年(872)北上長安求取功名,由於無人引薦屢試不第,直到唐乾寧二年(895)才考中進士。其時藩鎮割據,政局動盪,朝廷無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黃滔才被授予“四門博士”的閒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