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望洋炮台
- 外文名稱:Guia Fortress
- 地理位置:澳門半島
- 占地面積:8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燈塔
聖母雪地殿教堂
東望洋炮台,東望洋燈塔,聖母雪地殿教堂,
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炮台始建於1622年,1637年擴建,至1638年始築成;因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而得名,又名基亞(Guia)炮台,華人稱松山炮台,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炮台的主要用作防禦外敵和觀測站。在過去,東望洋炮台與大炮台和媽閣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此處長期列為軍事禁區,至1976年葡軍撤出澳門,炮台始開放成為旅遊景點。
東望洋炮台位於澳門半島最高峰松山之巔,俯瞰整個半島,炮台建築占地約800平方米,炮台平面為不規則多邊形,牆高約6米,立要由花崗石築建而成,女兒牆不作雉堞式設計,在架設大炮的地方,女兒牆稍為降低。
東望洋炮台範圍內的防空洞由四組隧道組成,是昔日的軍事禁區,守衛森嚴。四組防空洞最長為456米,最短則只有47米。內有發電機、休息室及貯油池,並有登上燈塔炮台的升降機等。重新修葺後的防空洞於2003年10月初對外開放。遊人見到的不再是昔日陰森可怖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面貌的展示廊,遊人可從牆上擺放的珍貴歷史圖片及介紹,領略防空洞的真實狀況。
在這附近,還可以見到颱風訊號的標記。每當刮颱風時,氣象局就會在炮台上懸掛相應的颱風訊號標記,提醒市民作好準備。
東望洋燈塔
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的第一座燈塔,由一名澳門土生葡人所建。燈塔旁有一望遠鏡,供遊客俯瞰市內景色。燈塔於1864年建成,為中國海岸第一座燈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標值亦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建築為一圓柱形結構,底部直徑為7米,往上收分為5米,總高13.5米,白牆紅頂,雄偉挺拔。內部共分三層,有一迴旋連線垂直空間,塔頂是一直徑為7米的平台,中間設定巨形射燈。
東望洋燈塔最初只是靠一盞煤油燈發光。1874年,燈塔因遭風暴襲擊受損,經過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和轉為電氣化運作,改用現代化照明系統,仍為航海人士服務。在晴朗的夜晚,澳門四周16海里的範圍內可以見到燈塔射出的燈光。
聖母雪地殿教堂
炮台上的小聖堂──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1626年間,具有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建築特色。經過1996年的修繕,恢復了聖堂和廳院的原貌。修繕過程中,在牆壁上發現被覆蓋了許久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主堂呈長方形,其長為16米,寬4.7米,兩側牆身較為厚大,目的是承托拱形內屋頂,外屋頂則以紅瓦鋪設,屋脊高7.06米,檐口高4.8米,主祭壇右側設有一祭衣房,唱詩台則在門口上層,極為狹窄。教堂立面設計較為簡單,兩邊壁柱加上三角形山花,而入口大門亦以相同手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