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佛教論/真如叢書

東方佛教論/真如叢書

《東方佛教論/真如叢書》是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心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方佛教論/真如叢書
  • 作者:黃心川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02年1月1日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32 頁
  • ISBN:9787500435921 
  • 定價:23 元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釋迦牟尼的哲學和社會思想;論龍樹的中觀哲學和辯證法;中國密教的印度淵源;密教與道教;印度瑜伽與中國佛教、道教、民間氣功關係;印度吠檀多哲學與中國佛道思想的交流;印度、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當前東亞佛教的復興情況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尼泊爾佛教及其對我國的影響;當前南亞宗教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圖書目錄

總序
釋迦牟尼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論龍樹的中觀哲學和辯證法
中國密教的印度淵源
密教與道教
印度瑜伽與中國佛教、道教、民間氣功等關係
印度吠檀多哲學與中國佛道思想的交流
印度、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當前東亞佛教的復興情況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尼泊爾佛教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當前南亞宗教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韓國佛教的發展過程及其與中國的雙向交流
隋唐時期中國與朝鮮半島佛教的交流
——新羅來華佛教僧侶考
中國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論中國歷史上的宗教與國家的關係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
周邊國家的影響
沙俄侵略蒙藏與喇嘛教
《法華經》與天台三大部
略述南山律宗唯識觀
大型傳記人物壁畫
——《唐玄奘》前言
玄奘的佛經翻譯與玉華寺
《玄奘研究》發刊詞
《玄奘研究文集》(一)序
《法門寺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序
在第四屆國際佛教學術獎頒獎儀式上的講話
《巨贊法師文集》序
高揚著《金剛經新注》序
何建明著《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中國佛法的近代調適》序
橫山綋一廣澤隆之編《佛教語辭典》序
評楊曾文教授著《日本佛教史》
霍旭初著《考證與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論稿》序
楊富學著《回鶻佛教》序
後記

作者簡介

黃心川,教授。男,1928年7月生,漢族,江蘇常熟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南亞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印度哲學研究協會執行委員、國際梵文協會顧問、印度龍村大學榮譽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副所長,南亞研究所副所長,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等職。對東方哲學、宗教,特別是印度宗教、哲學有系統深入研究,發表的主要著作共19種,其中主要有:《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佛教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家辨喜研究》、《東方哲學的現代意義》(日文書)、《沙俄利用宗教侵華簡史》等。

媒體推薦

總序
中國佛教從印度東傳以來,在中華大地生根、發展,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綿延不絕。從東漢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與格義佛教,是中國佛教的初揚時期,其結果是以某一經論為核心而形成了部分學派;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宗派大成的階段,華嚴、天台、禪宗等宗派的形成,表明了印度佛教在理論思想上的全部中國化。而宋元之際的佛教,又以禪、淨為主流,進入佛教中國化的鼎盛時期,在民間發生了全面影響。到了明代,圓融的思潮已經成為佛教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
清末民初,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回歸印度佛教的思潮,以歐陽競無、太虛大師為代表。今天,世界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在呈現出多極化、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思想、文化、學術之中,多元文化互相滲透,既有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又有東西文化的辯論,中國文化面臨著轉型與重組。古老的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繼續傳統、發揚光大,如何與時俱進,已經成為當今佛教界的最大課題。
歷史早已說明,佛教的發展與弘揚,不可能超越於時代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經濟、學術之外。雖然20世紀的中國佛教曾經面臨著西方文化以及政治、經濟的巨大衝擊,但是由於在一批高僧大德、檀那信眾,以及社會人士的關心、支持和努力下,最終艱難地度過一個世紀,現在正在朝著健康的軌道上運轉。
佛教從來都是一個講智慧的宗教,尤其重視智慧的解脫,在思想方面它曾經對中國文化作出巨大的貢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代高僧大德、學士文人都非常看重義理的建設,他們撰述著作、注釋經論,佛教的義理之學才得以發揚光大。從歷代僧傳的體例來說,“義解”排在“譯經”之後,“習禪’、“明律”之前,可見學術研究在中國佛教里所占的重要地位。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展由於受到歐美治學風氣的影響,文獻學、考據學、思想史、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對佛教進行理性地分析,定性定量,促使了人們對佛教認識更加深入,但是這一形式,又使佛法的“義解”與近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有了一定的差異。
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剖析佛教的歷史與思想等等領域,擴大了佛教的知識面,更突顯了佛教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但是,佛法還有自己的宗教性與神聖性。學術研究利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文獻的比較研究,不斷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資料,往往對佛法的理解上有其優越性。通過學術研究,使佛教的思想體系與歷史發展脈絡更加清楚,提高了人們對佛法的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社會學者本身就是社會的精英,對社會了解非常透徹,其思想觀點往往能夠補充僧界的不足;同時,他們作為佛教界與社會溝通的橋樑,圓融轉化佛教的思想,向社會表達佛教的看法,這些都是有益於社會與眾生的活動。所以,加強佛教界與學術界的合作,對於推動佛教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改革開放後,中國佛教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前些年佛教界一直忙著修復寺院、佛像開光、旅遊接待,寺院呈現出遊人如織、香火旺盛的現象。同時,由於教界人才的凋零,青黃不接,興辦佛學院成為中國佛教的一條出路。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