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簡介
也有人解釋為:“東”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張弦之意,就是在一個挖空的木頭上張弦的樂器。
哈薩克語“阿肯”是“民間歌手”之意。阿肯東布拉則是民間歌手邊彈邊唱時常用的東布拉。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巴里坤、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等地。?
由來傳說
傳說在遙遠的古代,哈薩克族有一位聰穎美麗的姑娘,要找一個有才能的
小伙子作終身的伴侶,誰能讓大樹說出話來她就嫁給誰。有個小伙子早就愛上了這姑娘,他在姑娘的氈房外冥思苦想。到了傍晚,小伙子肚子餓得直叫,他殺了一頭羊,隨手把羊腸子掛在樹枝上,架起篝火
烤肉充飢。草原晴空萬里,月亮從東方升起,夜風吹拂而過,他在皎潔的月光陪伴下,背靠大樹,進入了夢鄉。寧靜的月夜,一陣悅耳的聲音喚醒了小伙子,原來是熱風吹乾了掛在樹枝上的羊腸,發出了美妙的音響。大自然的啟示使小伙子
恍然大悟,他砍倒大樹,用它做成了東布拉的琴身,將羊腸搓成琴弦拴在兩頭,他彈起用大樹做的東布拉,向姑娘傾訴愛慕之情,委婉而深情的樂聲打動了姑娘的心,她也隨著東布拉奏出的優美旋律,唱起甜蜜的歌。從此,他倆結成終身伴侶,東布拉也在草原上廣泛流傳。?
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早在公元三世紀時,東布拉就已在
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直到今天,從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吹笛和彈東布拉的伎樂人》上,人們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
風貌。哈薩克族會彈東布拉的人比比皆是,人們十分敬重那些技藝高超的東布拉手,尊稱他們為阿肯(民間歌手),他們可以一邊彈奏東布拉一邊放聲歌唱,並能見景生情、隨感而發,邊編邊唱,勝似泉涌。哈薩克族有句諺語:“阿肯是世界上的夜鶯,東布拉手是人間的駿馬。”可見阿肯在哈薩克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了。
形制特徵
東布拉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它的型式較為古樸,哈薩克人對樂器的每個部件都有獨特的稱謂,常以人體器官或常見物品命名。它由面板(哈薩克族稱臉,下同)、背板(身)、琴桿(脖子)、琴頭(耳朵位)、弦軸(耳朵)、馬子、縛弦(肚臍)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圖)。全長90厘米。琴體除面板外,是用一整塊紅柳木或松木挖削而成。民間選材很有講究,紅柳木要用遠離河湖的,松木要用長在山上的,樹木選好後需剝掉樹皮,使之成為枯立木,三年後再砍伐,這樣的木材以後不會朽、不易裂。製作時先用彎斧將一段原木砍出琴體雛形,再用彎刀將琴背、琴桿、琴頭等部位修削平整光潔,音箱的背板厚0.5厘米。面板多使用松木製作,以
白松或天山雲杉為佳。以前哈薩克族不使用手鋸和刨子等木工工具,面板也用斧砍刀削而成,面板木材紋理需與琴弦平行,即呈上下垂直狀,板厚0.3厘米,為防止琴弦張力使其彎曲變形,多在面板背面橫向置一松木音梁(
腰帶)。將面板用木釘釘在琴腹四周即成共鳴箱。共鳴箱呈扁瓢形,面寬15厘米,上部漸窄、與琴桿相連,底部為圓底。琴頭扁平、無飾,較琴桿稍寬。兩個弦軸木製、圓柱形,分上下橫置或豎置於琴頭之上。木製山口(脖子馬子)。光滑的琴桿表面即為按弦的指板,其上纏有8道羊腸弦音品(鍵盤),可移動品位調節音高。面板中央支有木製琴馬,馬子上方的面板上開有數個小音孔。張兩條羊腸弦,上端纏於弦軸上,通過山口和馬子,下端繫於縛弦上。哈薩克人都能自制羊腸弦,先將羊腸浸於鹽水中,後撈出刮淨腸內雜物,再將羊腸捻細、成線、繃緊、晾乾即成。20世紀50年代,這種傳統的阿肯東布拉經過不斷的改進,增大了共鳴箱,面寬18厘米,琴桿上增嵌了標記音位的小圓片(扣子),弦品也由羊腸改為絲弦品,並增至14個,改數個小音孔為一個圓形大音孔,琴身也有平底、圓底和凸底之分,增大了音量、擴大了音域。?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阿肯東布拉多件,它們大多是50年代經過改進後的製品。其中一件為松木製,全長92厘米。共鳴箱呈扁瓢形、平底。白松面板、面寬18
厘米,上部開有一個圓形音孔。琴頭扁平、無飾,其上豎置兩軸。琴桿細而長,上纏14道絲弦音品。面板上置木製橋形馬。張兩條絲弦。共鳴箱的四周嵌有黑、白相間的木線飾緣,並在音孔周圍、琴的底部和面板上方彈弦部位嵌以黑色木製護板。此琴做工細緻、表面光潔、施以清漆,外觀美麗。已被載入大型樂器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歷史
早在公元3世紀時,東布拉就已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今日,從新疆
克孜爾千佛洞的
壁畫《吹笛和彈東布拉的伎樂人》(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風貌。在哈薩克族,很難找到不懂東布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彈奏幾曲。
以前的東布拉多為
阿肯彈唱使用,這種演奏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改革的樂隊東布拉,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表現力極為豐富,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彈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嗚咽的駝吼和駿馬疾馳的蹄聲,並能完美地表達哈薩克族人民愉快的勞動和對新生活的熱愛。
流傳在民間的東布拉樂曲達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其次為描寫
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後出現的較優秀的獨奏曲有《高潮》、《熱愛祖國》、《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等。
最早的東布拉,是民間歌手使用的
阿肯東布拉、它的型式較古老,全長80~90厘米,用一整塊木料挖成的,共鳴箱扁平,面板上開有數個小音孔,琴桿指板上有9個纏弦的品位,使用兩條腸衣弦或絲弦,音量較小。後經改進,增大了
共鳴箱,擴大了音孔,弦品增至14個,音域得到了擴大。這種東布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樂器,又叫“伴唱東布拉”。可以彈出簡單的
和弦,定弦為d、g,
音域從d~d2。
伴唱東布拉經過七年的研究改革,於20世紀60年代初製成了一套樂隊東布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東布拉五種。它們的結構基本一致。但大小和音高不同。共鳴箱為瓢形,用7塊木板拼合而成,琴桿較短,改傳統的腸弦或絲弦纏品大塑膠或銅質
音品,並增加了品位、擴大了音域,改絲弦為鋼絲弦,音孔也改為一個大孔,增強了音量。此後,在東布拉的基礎上,吸收拉弦樂器柯布孜組成了哈薩克民族樂隊。
分類
高音東布拉:共鳴箱和指板較伴唱東布拉略小,有15個音品,使用4條鋼絲弦,兩弦為一組,用
撥子彈奏,音色明亮,多見於伴奏及合奏,定弦為(d1、a1)或(c1、g1),音域從(d1~g3)或從(c1~f3)
最高音東布拉:與高音東布拉基本相同,惟共鳴箱略小,指板上有12個音品,音色清脆,定弦為(d2、a2)、或(c2、g2),音域從(d2~g2)或(c2~f4)。
中音東布拉:以琴身的形狀和弦數不同,而分為三種:一種是扁平的共鳴箱,指板上有14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色柔和;一種是扁的共鳴箱,有13個音品,在兩條絲弦中間還有兩條鋼絲共鳴弦,音量較上一種略大,音色也較柔美;第三種共鳴箱呈瓢形,有16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量較第一種稍大,音色相同。三種均用手指彈奏,用於獨奏或合奏,有時也用於伴奏,定弦為d、a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次中音東布拉:有17個音品,使用兩條絲弦,用手指彈奏,比中音東布拉音量稍大,音色渾厚,只用於合奏,定弦為d、g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低音東布拉:加大了共鳴箱和指板,有10個品位,使用粗腸衣弦,用撥子彈奏,音響低沉,只用於合奏,定弦為D、c或C、G,音域從D~el或從C~dJ。整個樂隊東布拉的音域,從c~g4,共有五個半八度。
演奏
演奏東布拉,將琴斜置於懷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撥。左手按弦時,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撥弦,其餘三指少用,有時也使用
撥片彈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內弦作和弦襯托,有時也相反,還經常用內外弦同時彈奏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