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雕花被譽為上蔡民間一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微雕工藝。始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上蔡縣東岸鄉人用小小的桃核雕刻成手鍊、繡球、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藝品,深受民眾歡迎,並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岸桃核雕花工藝
- 所屬地區:河南 · 駐馬店 · 上蔡縣·東岸鄉
- 文化遺產名稱:東岸桃核雕花工藝
- 遺產編號:Ⅱ-14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 申報日期:2006
- 申報單位:駐馬店市上蔡縣
- 遺產級別:省
製作流程,選材,加工,發展歷史,起源,近代,斷層,復興,現狀,出路,傳承,
製作流程
選材
桃核雕刻工藝發展之初,主要是“桃核扣”。這種“桃核扣”,是先有“扣”,後有雕刻工藝。民間藝人們找來桃核,將其加工成扣子的形狀,鑽孔,縫綴、固定在衣服上。
桃核雕刻工藝品做出來都非常精美,價格也很低,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物美價廉。但是不要以為這只是一項賺不了大錢的小手藝,藝人們就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的標準。恰恰相反,桃核雕刻本來就是一種對人要求非常高的工藝,同時藝人們又不願意放低標準,所以整個製作過程,是非常繁瑣而複雜的——這也許才是上蔡桃核雕刻數百年長盛不衰的箇中奧秘吧。
雕花桃核扣的原料,是一種野生桃的桃核,大多生長在伏牛山和太行山等山區。正月開花,頭伏成熟,果肉苦澀,當地人沒有人願意吃,這裡的民眾叫它為“扣桃”。正是這種野生桃的桃核,質地卻特別好,厚實,耐磨,非常適合用於雕刻各種圖案。柴莊、大蘇莊、牌坊劉村過去都利用房前屋後及村邊閒地曾有大片種植,所產桃核基本可滿足本地加工用。隨著人口增加,宅基緊張,大多野生桃樹因蓋房占地,被人為的亂砍濫伐,所剩無幾。需量大不夠用時,再到伏牛山及太行山區去收購。
加工
加工桃核扣的工具有鑽、銼刀、鑷子及挫口板。從原材料到成品,要經過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曬、打眼、磨光、加工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著藝人們無數的心血。
製作時,先將桃核鑽眼,再用鑷子鉗著眼,放於挫口板上,而後用銼刀按照要求大小和形狀加工成形。經過加工的桃核扣,形狀如桃,上圓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於縫綴扣繩以固定衣服上。扣子加工成形後,再在扣面上雕刻圖案花紋。花紋多種多樣,圖案千姿百態,有古錢、蜂窩、猴頭、盤絲、壽星老等,有的還刻有詩歌或謎語。
發展歷史
起源
明中葉年間,桃核雕刻工藝品就已經開始出現於民間。
在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以“桃”為吉祥物、用其避邪的傳統,古詩有民眾於傳統春節時“總用新桃換舊符”之句——就連桃符都被視為可以避邪的吉祥物,那么桃核本身,自然更是避邪佳物了。
另外,愛美,是人之天性,無論其人是貴是賤,是男是女。只要有條件,總會最大可能地給自己的生活綴上“美”這塊亮晶晶的玉石。而美主要是源於生活,尤多源於民間。所以,當“桃”這種象徵著吉祥的民族心理,遇到了“美”這種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各階層人士的心理需求時,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桃核雕刻工藝。
古時候,貧窮的老百姓,不像達官貴人,可以重金購得名貴飾物,甚至像王崇之類大官僚,為了鬥富,可以把最珍貴的寶物視若無物,一砸為快,博得一笑。但是,貧窮永遠泯滅不了人們愛美的天性。當老百姓愛美的天性、追求吉祥如意的心愿與貧困的經濟狀況相遇時,他們的目光便轉向了身邊,轉向那不需要花錢即可實現求吉求美心愿的東西。此時,那在民間遍地皆是、不需花錢即可輕易得到而又象徵著吉祥如意、有著“避邪”功能的桃核,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佳選擇。
於是,人們在那些隨便撿來的桃核上精心地雕刻上了花飾,佩戴在身上,既有裝飾功能,又有“避邪”功能,真是幾全齊美。
在民間,由於具有上述優點,核桃雕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尤其是逢年過節時候,這種雕刻有特殊花紋的小小桃核,成為歷代農家必備之物。後來,連達官貴人也喜歡起了這種別具特色的小飾物,漸漸地,桃核雕刻品便成為一種市場需求。而上蔡作為古代中原文化匯集之地,很多人便逐漸專門從事這項雕刻工藝。
至清初,上蔡縣東岸鄉在這方面已初具規模。
至清末和民國初年,東岸鄉已經有80多戶人家從事這一行業,同時也湧現出劉全喜等一批頗具代表性的桃核雕刻工藝藝人。
近代
東岸桃核扣工藝已有100多年歷史,以上蔡縣東岸鄉的大蘇莊、小袁莊和柴莊三個自然村從事加工為最多。
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蔡東岸已經出現了一些桃核雕刻專業村,其中柴莊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戴留春、劉好仁兩位老人說,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柴莊村百十戶人家,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加工製作桃核扣。該村共有1000多人,家家戶戶從事這項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終於使桃核雕刻這一“小玩藝兒”,成為較大規模的產業,同時成為當地民眾經濟的一大支柱。
而 說起東岸桃核雕花工藝的發展,就不能不說一個被稱為“雕扣王”的人,以及這個人背後的桃核雕刻工藝世家。
這個人也是上蔡縣東岸鄉柴莊村人,現是一名70多歲的退休老教師,名叫許廷俊。
許廷俊生於1935年元月24日,他家世代就是以桃核雕刻工藝為生,至其祖、父輩,仍舊如此。解放前,在他年僅6歲時,便掌握了桃核雕刻工藝,小小年齡,便開始了他桃核雕刻的生涯。
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許廷俊至今仍舊感慨萬千。那時,他的祖、父均還在世,除了農忙時節,其他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了雕刻這小小的桃核上面。
許廷俊那時還在讀私塾,課餘便幫助祖父和父親加工這種桃核扣。桃核扣做成之後,他的父親就用貨擔在肩上挑著,走村串鄉,高聲叫賣,四處游售。
在舊社會,像這種民間藝人兼小貨郎,社會地位是不高的,經濟上也沒有多大的收入。但是,靠著全家人日夜辛苦地勞作,總是能賺一點錢,緊巴巴地用來養家餬口。小小的桃核呵,便成為全家人的“錢袋子”。
許廷俊家,是當時許多桃核雕刻藝人的縮影,勤勞智慧的東岸人民,就這樣在小小的桃核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雕刻著人生的希望和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年輪。
斷層
到了解放後,由於實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制度,這種民間工藝逐漸沒有了市場。尤其是“文革”時期,更對上蔡東岸的桃核雕刻工藝進行了一種致命性的打擊,不允許其再進行這項活動,這項流傳了幾百年的民間“絕活兒”,至此全部中斷。
這種歷史的斷層,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以後,歷史的斷層終於再次被紅火的時代焊接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又開始想念起那精美小巧、象徵著吉祥如意的桃核扣來。
復興
作為桃核雕刻世家,許廷俊及其家人,當然更對這種獨特的工藝有著特殊的情結,他們靈巧的手、智慧的腦,重新續寫了一個世家的桃核雕刻譜系。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桃核扣這流傳了幾百年的形式,已經適合不了需求。許廷俊和他的家人,通過精心研究,開發出了桃核手鍊、桃核串珠、桃核繡球、桃核寶蓮燈、桃核十二生肖以及桃核籃、桃核印等共30多個品種。
許廷俊一家人這樣一小步,卻使上蔡桃核雕刻工藝邁出了歷史性的一大步,一下子進入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他們的舉動,也驚起了桃核雕刻市場的一池春水,此後,上蔡的桃核雕刻工藝品,便結束了漫長、單一的桃核扣模式,走進多姿多彩的世界。
經過這樣生產出來的桃核雕刻工藝品,除了被世界各地的華人們佩在唐裝上之外,還被用於居室、手腕等的飾物。
時代把所有含情的目光,都傾注在了東岸人民手中這小小的桃核上。在取得了形式的重大突破之後,市場銷售方式也同時發生了重大變化。
舊社會,直至解放前,東岸的桃枋雕刻工藝品的銷售,主要是靠傳統的藝人們挑擔沿村叫賣,這樣落後的操作模式,集藝人和貨郎於一身,經一個一個地雕刻之後,再靠個人的力量一個村一個村地銷售,量當然不會很大,這大大地限制了這種行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市場越來越成熟,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產業化的趨勢。由於市場對上蔡桃核雕刻工藝品有大量的需求,溫州、深圳的很多商人,便主動前來,成批量地訂購。
當今的國際市場,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而上蔡桃核雕刻工藝,是最為典型的民族工藝品,它凝聚著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刻畫著中華兒女獨特的心理符號,傳說桃木及其製品能夠驅妖避邪。
可以說,上蔡桃核雕刻工藝,把中華民族工藝推上了一種極致。而這種印下了最鮮明的密集型特徵的勞動,也是除我們這種人口眾多的國家之外其他國家一般所不具備的。於是,跟隨在溫州和深圳商人之後,東南亞很多國家的商人、愛好者也來了,歐美人也來了。有著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因為那一枚枚最不起眼的桃核,歷史性地聚在了一起,一同踏上了上蔡這塊古老的土地。
市場,是只最為神奇的大手。通過這種銷售模式,上蔡桃核雕刻工藝迅速衝出國門,走向世界,攀上了幾千年來世世代代的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像的輝煌高峰。這樣一來,上蔡的桃核雕刻藝人們,不要說靠自己再挑著沿村叫賣,即使是每天坐在家裡雕刻,也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了。
應運而生,在一些可能的環節,上蔡人引進了機器操作,代替歷史上古老的純手工操作。從2005年始,藝人們發明和引進了電機鑽、打磨電機等現代機器,逐漸取代了從前的手工鑽、手工銼等工具,在更短的時間內製作出更多、更精美的桃核雕刻工藝品。
現狀
出路
“這小小的核桃,太神氣了,真是了不起!” 來自韓國的李英男先生,雖然中國話說得很不流利,但是手裡拿著只有指甲蓋大小的核桃,還是不絕口地連連地稱讚。
確實,在這個“老外”的眼裡,事情真是太神奇了,一隻只那么大一點的小核桃,竟然能夠刻上十二生肖圖,而且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他這一高興不當緊,當即簽下了一個大單子,訂下了50萬隻這樣的小核桃。
這就是神奇的上蔡核桃雕刻工藝。上述場景,是韓商李英男先生在上蔡縣東岸鄉核桃雕花工藝品廠參觀考察時的情景。像這種情況,在一般人看來,肯定是十分驚奇和驚喜的事情,但是在上蔡人眼裡,卻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其實,不僅是韓國,日本、寮國、高棉、新加坡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天下華人和西洋人士無不深深地鐘情於這小小的核桃雕出的工藝品,為上蔡縣掙回了大量外匯。
傳承
如今,上蔡縣東岸,已經真正成為全國的桃核雕刻工藝製作基地,其中僅柴莊這個只有1300人的村子,360多戶人家,家家都有製作作坊,人人會桃核雕刻工藝,就連7、8歲的小孩童,隨便叫出一個來,都能給你講得頭頭是道。
以柴莊為中心,輻射周圍很多村莊,桃核雕刻工藝在當地遍地開花,並且形成了產業化鏈條。上蔡桃核雕刻,這種古老的民間工藝,乘著時代之東風,正揚帆駛向無限廣闊的未來。
東岸桃核雕花工藝製作考究、經久耐用,且物美價廉,除用於人們“避邪消災”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觀,花紋多種多樣;圖案千姿百態,細膩逼真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該產品除在本省銷售外,還遠銷東北、兩廣、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東諸省,並經義烏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為天下華人和西方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