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9年,葫蘆島市文物部門與公安部門合作破獲一起涉及國內外的盜掘古墓、走私文物大案後得知東大杖子古墓群。
2000年始,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三級文物部門聯合對東大杖子古墓群進行了7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出墓葬47座。
2011年5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大杖子墓地群進行全面細緻的考古勘探,基本廓清了整個墓地的確切分布範圍、布局。
2011年8~12月,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四家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東大杖子古墓群內編號為M40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此墓是繼2000年、2001年(兩次)、2002年,2003年之後的第六次發掘,也是整個墓地已發掘規模最大,出土遺物最多的一座墓葬。
遺址特點
綜述
東大杖子古墓群長約500米,寬200餘米,已探明墓葬約137座,年代屬戰國中晚期或更晚。東大杖子古墓群在整個東北亞地區同時期墓葬中,規模大、數量多、等級高、保存好以及遺物種類豐富、形制多樣。
墓葬形制
墓葬形制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較為簡單的豎穴土坑墓,無明顯封石;另一種為封石墓,封石位於壙內木槨之上。豎穴土坑墓,根據隨葬的葬具劃分,該地區豎穴土坑墓可分為三類:一棺一槨墓、單棺重槨墓和單棺墓。一棺一槨墓,墓葬多有熟土二層台,平面多呈長方形,代表墓葬為戰國早期的M3;單棺重槨墓,墓葬規格較高,有二層台和三層台,代表墓葬為戰國中期晚段的M40;單棺墓,墓葬有熟土二層台,平面呈長方形,代表墓葬為春秋晚期的M21。封石墓,根據葬具的差異,也可分為三類:封石單槨墓、封石單棺墓、封石一棺一槨墓。封石單槨墓,一般都有生土二層台,平面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代表墓葬為M5;封石單棺墓,一般都有熟土二層台,平面為長方形或圓角梯形,代表墓葬為M16;封石一棺一槨墓,有二層台、三層台,平面近似長方形,代表墓葬為M45。
第40號墓
第40號墓是一座“填土墓”,在棺槨入地後,用黃土對棺槨進行填埋,它區別於東大杖子墓葬群中的一些“封石墓”。它是所有已發掘的墓葬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墓壙近方形,南北壁長約9米、東西壁長8米左右。豐富的隨葬品多數位於內、外槨之間的“頭廂”部位,以仿青銅彩繪陶禮器為主。除了大量的隨葬品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頭骨,總計74個個體。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方面看,這座大墓與燕文化墓葬有較強的一致性,表明其在禮制與文化方面對燕文化存在高度認同。據此可將這座大墓定為燕文化墓葬。這座大墓中大量隨葬的牲畜具有北方原住民文化墓葬特點。由此可以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可能為遼西原住居民。此外,這座大墓隨葬有七鼎六簋組合的仿銅陶禮器,是帶有單墓道的大型墓葬,可以判斷出墓主人具有較高的身份,是貴族。
文物遺存
綜述
東大杖子古墓群出土成套的大型精美燕文化銅禮器、銅車馬器、兵器、仿銅陶禮器、玉器,以及嵌金曲刃青銅短劍等珍貴文物上千件。
彩繪陶鍅
彩繪陶鍅為仿青銅器的陶器,鍅是一種方口大肚容器,用以盛酒或糧食,屬中原文化青銅器具。這件文物高約七十三厘米,通體紅彩,上面繪有單線捲雲紋,壺蓋周邊斜置八瓣微微盛開的蓮花,壺頸處附有兩個獸形壺耳。體現南北文化融合特色。此文物證實,墓主人生活在戰國中後期,且是當地的貴族,已經融入燕文化。
歷史文化
文化活動
2011年11月17日,遼寧省文物局邀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先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先生以及徐光冀、朱延平等國內考古專家和國家文物局領導赴現場,實地考察了M40號墓葬的發掘情況,並舉行了由國家、省、市、縣文物部門與專家的座談會,就其文化內涵、考古價值及下步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研討。
研究價值
東大杖子古墓群規模巨大,為探討出土短劍的起源、演變、使用人群的族屬等諸多的學術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對探討中原文化與北方土著文化的關係等問題也具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所獲榮譽
東大杖子古墓群被列入“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東大杖子古墓群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
建昌縣鹼廠鄉東大杖子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東大杖子古墓群,路程約38.3千米,用時約4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