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玉糝

東坡玉糝,是用山藥烹飪的一道名菜。“玉糝羹”名很美。說它美,是因為此名是宋代大文學家、大美食家蘇東坡所起,它除了滲透大文學家的美文學成分外,還有一段親情、美麗動人的小故事。說的是宋代文學家蘇軾被貶官到海南,生活十分困苦。其三子蘇過用山藥等給蘇軾烹製素羹,蘇東坡吃得很美,即興作詩一首讚美之,東坡玉糝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坡玉糝
  • 主要食材山藥
  • 口味:原味原汁
山藥,來歷,詩文,

山藥

又稱山芋、山薯。原名薯蕷。據《本草綱目》記載,唐朝時,因皇帝代宗名“預”,為避諱,改名薯蕷。宋朝時,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署”,再次改名為山藥山藥的姓名如此坎坷,在植物界實為罕見,難怪《本草綱目》要特別記載它。
北宋的蘇東坡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位美食家,許多美食經他品嘗後,由他妙筆生花地評點,從而名揚千古。“東坡羹”。他有詩云:“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服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

來歷

“東坡玉糝”是海南的一道文化名菜。
公元1097年,已被貶到廣東惠州蘇東坡,再被貶到海南島儋州。儋州官員張中很仰慕蘇東坡的為人與文采,把他當成朋友,讓蘇東坡住官舍的庭院內。再次流放的蘇東坡,受到如此的厚愛,心情感動,寫詩來表達當時的心緒,根據《漢書·楊雄傳》中“載酒問字”為該屋題名“載酒堂”。蘇老先生曾為載酒堂詠過一首詩:“臨池作虛堂,雨急瓦聲新。客來有美載,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和陶田舍始春懷古》)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訪察嶺南的湖南提舉常平官董必得知蘇東坡住官舍後,派人將蘇東坡逐出官舍,張中也因此丟了官。蘇東坡只得在城南的檳榔樹叢中買地建屋居住,在眾黎族百姓的幫助下,五間茅屋建成了,他把屋子命名為“桄榔庵”。
當局對蘇東坡不好,使蘇東坡在海南的生活過得很苦。當時大米缺,生活很是艱苦。

詩文

蘇東坡寫了一首詩,道出了當時的生活狀態,“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那時,海南種稻很少,當地人以香為業。大米幾乎都是從外地運來。因為颱風等種種原因,運米大船常常斷航。每每此時,當地居民只能以山薯(海南人將山藥稱山薯)充飢。蘇東坡父子也入鄉隨俗,吃山薯。跟隨蘇東坡海南的只有三兒子蘇過,蘇過見年邁的父親身體不好,就想辦法給他弄好吃的。蘇過將山薯弄碎後,再給父親搞羹。蘇東坡吃得很美,即興作詩一首,題為“過兒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詩云:“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蘇東坡的詩,說傳說中的天上美品“酥陀”是虛幻不實的,其味如何不可知,無法與玉糝羹相比,但人間佳味,如隋煬帝所極為稱道的“金齏膾”,卻是不能與“玉糝羹”相比的。就物質生活來說,蘇東坡父子在儋州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其實,清水淡煮的“玉糝羹”,只是一種原味原汁的食品,在飢餓之時,最美的應是肉類的葷菜,而不是什麼蔬類的素菜。但蘇東坡是個“超然自得”之人,在苦中找樂,簡簡單單的一碗“玉糝羹”,也讓他詩情大發,寫出了美麗的詩篇。
就這樣,“東坡玉糝”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