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巷

東園巷

東園巷,在鳳起北、,所巷北有東園巷,南宋時巷為東御園??富景園一隅,極一時之盛。清厲鶚曾居此,所著《東城雜記》:“武林城東,曰東園也,宋御園也。至淮張(張士誠)展城後,迤東十里許,民居甚鮮,多為池塘蛙梭,因概以東園名。”東園居民四時種菜,販賣遠至臨平、長安。此地空池喬木,彌望菜圃、桑園,亦為文人學士游賞吟詠之處。清隨園老人袁枚生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園巷
  • 出自:《東城雜記》
  • 位於:鳳起
  • 建國:北路東
現址,典故,歷史,

現址

東園巷

典故

、建國北路東,所巷北有東園巷,南宋時巷為東御園??富景園一隅,極一時之盛。清厲鶚曾居此,所著《東城雜記》:“武林城東,曰東園也,宋御園也。至淮張(張士誠)展城後,迤東十里許,民居甚鮮,多為池塘蛙梭,因概以東園名。”東園居民四時種菜,販賣遠至臨平、長安。此地空池喬木,彌望菜圃、桑園,亦為文人學士游賞吟詠之處。清隨園老人袁枚生此。

歷史

東園巷西起建國北路,東折南復東至茅刀巷,長760米。東園巷乃舊南宋時東御園一隅。清時才有巷名。《約略說》:東園巷,在大樹(巷)南。吳錫麒居此。
東園乃指南宋之富景園(東御園)。厲鶚《東城雜記》:“武林城東,曰東園者,宋御園也。至元淮張士誠擴城後,迤東十里許,民居甚鮮,多為池塘棱畦,因概以東園名。”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傳位於養子趙眘(孝宗),做太上皇,為頤養天年,斷茅山河水築德壽宮,又在城東新門外以菜市河、上塘河東圈地為東御園(仿西湖名,名富景園)。實是德壽宮後圃,專供畜禽、藝蔬養花,為皇家享樂。當時其地空池喬木,彌望皆菜圃,故有“東門菜”之謠。宋亡元興,東御園毀,其地聞巷蕭寂,居民荒少。元末張士誠擴城東三里,攬入城內,地植桑麻,巷隘鳴機,黃雀窺飯,犬吠客衣,才生氣盎然地成了絲綢發祥之地。清陳裴之《澄懷堂詩集》載《東園》一詩前敘:“今之東園,乃淮張展城攔入,非宋之東園也。池塘棱畦,境極幽奧,避俗之士,恆樂居之。”清張《杭都雜詠》說得更清楚:“東園在慶春、艮山門之間,地分廣闊,林木荒穢。今批驗所(所巷)東北有弄曰東園巷。”
清代時的東園不光是播稻種菜的農田,而是植桑、養蠶、繅絲、織綢之地了。清洪昇《東園》詩:“故苑景全非,閒遊趣不稀。鳩貪桑實醉,鼠戀豆根肥。日落機絲急,風回梵磬微。潮鳴留古寺,輦路草霏霏。”清黃模《簡吳穀人祭酒》:“東園巷口響絲車,園子先生愛徙家。我榻琴台違咫尺,白頭來與話桑麻。”清曹金籀《夢西湖詩》:“城深巷曲接街長,路入東園雲錦坊(雲錦坊在東園口)。比戶紡車聲斷續,豆籬響谷絡絲娘(東園多機戶)。”陳裴之《尼居》(東園多尼居,故家遺閥,宮姬貴姝,往往自為畦棱,結廬而居其中):“黃入道感中閨,紵苦停辛日易西。多少維摩善天女,天花散罷證菩提。”清詩人陳春曉《覺庵續詠》中錄《東園十景》詩可說明清時東園其地範圍及其境。其一《回龍輦草》,宋高宗幸潮鳴寺,聞鐘鳴而回駕。址回龍橋。其二《紅亭夕照》,南宋京城臨安十二醋庫之一。址醋坊巷。其三《東門菜市》,宋東青門外有菜市,杭諺“東門菜”。址菜市橋一帶。其四《半畝風篁》,半畝居有孝慈庵,風篁繞戶。址駱駝橋東。其五《雲錦機聲》,東園巷一帶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址東園巷。其六《新路踏青》,城東走馬塘宋時花柳縈行,號城東新路。今環城東路。其七《潮鳴梵唱》,原歸德院,宋高宗曾駐蹕,聞潮聲,賜名潮鳴。址潮鳴寺巷。其八《彩虹競渡》,新橋夏侯巷舊稱彩虹渡,端午節龍舟比賽極盛。址夏侯巷。其九《花燈弦管》,菜市橋堍花燈巷和瓦子巷,南宋時有“菜市瓦子”,為風花雪月,歌舞昇平之地。址菜市橋花燈巷。其十《宮壇霽雪》,宋時,九宮神壇在慶春門內。址壇仙巷。
東園巷一帶集中絲織零機戶(機坊),分散獨行,勢單力薄,他們需要抱成一團,以祭祀行業祖師的“機神廟”為聯絡點互通情報,處理事務,後來還組織了綢業行會。清末,這種機神廟杭州有三座,一在三橋址(鬧市口),一在艮山門閘弄口機神村,而祀奉機神最多最全、規模最大的機神廟是東園巷397號(現為東園巷國小)。
《杭州府志》:“軒轅黃帝廟即(東園巷)機神廟,建於雍正年間,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因廟圮,而里人重加興建。”廟原為五開間三進,門前甬道寬闊,前為放生池(里人稱為大盪),岸有照壁。一進有戲台,兩廂有看台。正殿名機神殿,中祀黃帝(軒轅氏),左伯余、右褚載。後殿為玉皇殿,兩側有僧房宿舍及齋堂。舊時,機神廟一年四季、四時八節香火旺盛,廟會不斷。清後期,凡地方官員到任,必須到東園巷機神廟拜祭,並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祝福杭州絲綢昌盛,可知杭州的經濟絲綢是主脈。民國時期興學,絲綢業同仁在機神廟內建(絲織)觀成國小。廟內原有石碑六方,記錄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光緒三十年(1904)杭州機匠與織局及機坊主爭議的有關情況,1962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1月,東園巷國小建教學大樓時拆除原廟建築,其中五方石碑運至杭州碑林保存。另一方仍嵌在牆內。
湯之奇,字稚常,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累官太平府兼署江防事。時流寇蹂躪梁豫間,稚常設方略擒其魁首,余悉解散。督上下江糧餉,所過立辦,兵食以濟。丁母憂築屋東園,名曰蓬庵,讀書務農,課子業生。著有《蓬庵類稿》。孫湯右曾(1656—1722),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任吏部侍郎,文譽當代。
厲鶚(1692—1752),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博覽群書,心有所得,就賦之於詩。曾在揚州小玲瓏山館潛心研究宋人著作,於詩話、說部、山經、地誌均有成就。著作宏富,被推為浙西詞派代表,杭城詩壇盟主。著有《東城雜記》、《湖船錄》、《遼史拾遺》、《宋詩紀事》、《南宋院畫錄》、《樊榭山房集》等。厲鶚一生曾五遷住家,然未離開東園故地。
魏源,字默深,一字墨生,湖南邵陽縣人,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官高郵知州。經術湛深,讀書賅博,精於國朝掌故,海內利病,了如指掌。著有《古薇堂詩鈔》、《聖武記》、《海國圖志》等。晚年逃禪避俗,歿於東園小庵。
諸鎮,字懷遠,號菊塍,居東園。家貧失學,偶聽鄉塾讀書,即能成誦,塾師異其靈敏,不收修脯教讀之,且課以文,擷芹攀桂易如拾芥。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官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著有《坐花書屋遺稿》。
吳錫麒(1746—1818),字聖征,號穀人,居東園。乾隆四十四年(1779)進士,授編修。先後擔任甲辰科、庚戌恩科會試同考官,不久入直上書房又轉任侍講、侍讀,累官至國子監祭酒。辭官後曾在安定、雲間等書院講學。以駢文著稱於世,委婉清雋,自成一家,吳鼒稱其為國朝“駢文八家”之一。工詩,為浙派代表之一。著有《正味齋集》等。
吳清鵬,字程九,號西谷,晚號笏庵。吳錫麒子。嘉慶二十年(1815)一甲三名探花,授編修。入諫垣,擢順天府丞,清風素節,照耀一時。謝病歸,主講安定書院。著有《笏庵詩》等。
惲南田,字壽平,後改字正叔,居東園。清書畫家。兼用徐熙、黃筌法為花鳥,賦色明麗,好用銳頭筆作畫,得晉人意,畫自題識,世稱南田之三絕,海內重之。晚年亦間作山水,細柳枯楊,別有天趣。
吳瓚,字錫用,號樂閒,明弘治三年(1490)進士,嘗知南通,致仕家居東園,年八十餘卒。著《武林紀事》,中有一條云:杭城東園人家,四時種菜販賣,遠至臨平、長安,俱用船載而去。嘉靖元年(1522)三月間芥菜盛時,河水乾涸,船不能行,菜多而價廉。其菜秧中生一種蟲子,形如芝麻,生數日,子中出蟲,久而生翅飛去,鄉人名曰夾葉蟲。人見菜上有此蟲者,皆不肯買食,於是芥菜價格大賤,甚有棄諸河中者。厲鶚《東城雜記》載,康熙四十三年(1704),菜亦多生此蟲,老圃以百部浸水灑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