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三條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

東四三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以北,東四十條以南,東四北大街以東,朝陽門北小街以西,行政隸屬於東城區北小街街道辦事處管轄。保護範圍面積:65.7公頃,核心範圍面積48.8公頃。

京城最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基本保持了元代寅賓坊的肌理,胡同走向基本橫平豎直、整齊有序、是典型的傳統四合院為主的居住型街區。清晰地歷史文脈、經典的四合院群是街區的特點之一,從“一進”到“多重”,從“一路”到“多跨路”均有大量保存,風貌與質量完好,且很多歷史遺存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內涵,與歷史變遷、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緊密相關、文化風韻與建築空間交相輝映。

街區內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處;歷史街巷有20條;古樹名木55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

歷史沿革,歷史價值,街區特色,

歷史沿革

北京東城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有確切的記載是元代開始,元大都的東城是政治、經濟活動中心。東四系原東四牌樓所在地的簡稱,地處東城區中心地段,是朝陽門內第一大路口。在元代已形成繁華商業區,當年的“舊樞密院角市”已有不少商號、店鋪,買賣興隆,交易活躍,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
明代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建立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至今變化不大。明初,為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在全城重要地段,興建數千間“廊房”,招商居貨,招民居住。東城糧倉的設立,燈市、隆福廟會的舉辦,勾欄院、教坊司的存在,更是歌舞昇平、豪華奢靡。吸引了眾多的巨商豪富,舉家帶口,在東四一帶定居。所以,北京歷來有“東富西貴”一說。
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清王朝,定都北京。城市格局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東城仍然是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手工業、商業、外貿更加發達。對照元、明、清、民國地圖,東四北一帶的街區走勢,胡同模樣已無根本上的區別。民國以後,直至解放,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逐年失修,逐年衰敗。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每年撥出巨款用於危房維修,但杯水車薪,只能解燃眉之急。文革地震,私搭亂建,更是雪上加霜。保護區及其周邊地段,存在著大量危漏房屋和長年失修的建築,再加以基礎設施條件差,人口密度高,整體環境質量日趨惡化。

歷史價值

東四在元代已形成繁華商業區,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明代遷都北京後建立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是最典型傳統的四合院落為主的居住性成片街區。東四牌樓地處東城區中心地段,是朝陽門內第一大路口。在元代已形成繁華商業區,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明代遷都北京後建立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至今變化不大。
清晰的歷史文脈,經典的四合院落,是本“保護區”的特點之一,本保護區保留了大量具有典型平面的四合院落,從“一進院”到“四進院”都有留存,風貌與質量相當完好。因此本地區是展示經典的四合院落的極佳場所,對名城保護、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經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規矩的道路系統,完整的胡同肌理,是本“保護區”的特點之二,由南、北向的四合院落的有機排列,形成東、西向的胡同,再生長成南、北向的街坊,是北京舊城典型的院落與街坊生長模式,是完整的“魚骨”式的胡同肌理,其面積之大、胡同之長、道路之直在各保護區中最為突出。

街區特色

東四保留了大片具有最典型平面的四合院落,具有北京舊城最典型的院落與街坊生長模式和完全的“魚骨”式肌理。風貌協調的一般傳統建築占大多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