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銅建鼓座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出土地點: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 尺寸: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這件建鼓座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由8對大龍簇擁著中心圓柱,大龍身上盤繞著數十條小龍,變幻莫測,生動有序。擊鼓時,鼓聲仿佛驚醒了群龍,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統一,是所...
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 還出土過銀俑,戴弁,著窄袖短袍,系帶,纏行□。有人認為是胡人形象,其造型水平較高。另外,還有連同活動環境表現的俑群。如浙江紹興坡塘戰國墓所出青銅伎樂銅屋,有男女裸體6人持樂器在屋內演奏,銅屋頂上矗立柱,柱頭鑄一大鳥,推測可能與古越人的圖騰信仰或宗教習俗有關(見紹興戰國墓...
發掘面積470平方米,清理出陶窯8座(編號為Y1~Y8),灰坑45個。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建築材料主要有板瓦、筒瓦、瓦當、瓦釘等。生活用品較多,主要有罐、盆、瓮、碗等。制陶和燒陶工具較少,主要有陶拍、支墊、瓦當范、鼓風管等2013年7~12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了兩段洛陽東周王城西城牆和一段南城牆...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文物。通高35.2厘米,重20.5公斤。鼎是煮食用器,陶鼎始於新石器時代,後成為祭祀禮器,被賦予權力色彩。升鼎是祭祀中用於盛放煮熟牲肉的器皿。曾侯乙墓共出土9件銅升鼎,搭配8件銅簋,以九鼎八簋的規格象徵國君的身份。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現...
陶寺北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北800米處,墓地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是東周時期墓地。從2014年9月~2018年9月,陶寺北墓地發掘面積近10000平方米,暴露車馬坑6座(未發掘),已發掘春秋時期墓葬25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大夫、士一級貴族墓葬19座(其中8座被盜),葬式明確的墓葬頭均北向,仰身直肢...
戰國時期流行於三晉和東周的青銅鑄幣。長2.9厘米,寬4.6厘米。上面鑄有地名“平陽”。 戰國平肩平足“平陽”平首布 銅盨 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通高21.5厘米,口徑16厘米。此展品為橢方形,弇口鼓腹,獸首兩耳,圈足下有“Π”形缺,蓋鈕作四矩形。蓋上四足與器底四足對稱,與器物折沿處均有螭紋,蓋內和器底均有銘...
鼓出現的時間也很早。早期可能有用陶土燒制的,稱為土鼓。木質皮面的鼓大多不易保存,所見多是朽痕。湖北崇陽出土1件商代銅鼓,應是仿照木鼓鑄成,可知商代所用木鼓的形制。從東周墓葬出土情況可知,鼓的下部一般都有木質或青銅的鼓座,無鼓座的安有木把,有的則是懸鼓。磬的出現可能在商代以前。夏縣東下馮...
漢畫像石上所見建鼓一般鼓形較大,橫置,以一柱貫通鼓腔,樹立在鼓座上。建鼓又稱楹鼓,它的得名與其形制有關,“建”猶樹也,“楹”為柱也。其義為和柱貫通、樹立的鼓。建鼓的鼓座形制很多,有十字交叉形、方形、山字形、虎形等,其中虎形鼓座又可分為雙虎相背、尾部相連的伏虎形,單虎和雙身共首立...
最關鍵的是,在墓的槨室東北角發現一面建鼓,鼓柱銅套上刻有銘文“芮公作器”,下面壓著的1柄銅戈上亦有“芮行人”的銘文。據此判斷,這裡是一處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墓主當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國國君。研究價值 劉家窪遺址發現填補了芮國後期歷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東周諸侯國發展...
劍脊含銅較多,能使青銅劍韌性良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量高,硬度大,則會使青銅劍更為鋒利。此外,這把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還有少量的鉛和鐵,這可能是原料中本來就含有的雜質。此外,考古學家還證明在湖北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像越王勾踐劍這樣千古不銹、湛亮...
各神殿牆壁繪有封神演義、東周列國、三國、濟公、西遊和二十四孝等壁畫。這些壁畫和塑像的作者是呼蘭畫師葛興洲,而各處的題字則是山東籍的鐵力秀才張相全。補充內容 院內有梨樹4棵,是從遼寧閭山海雲觀移植而來,早熟而不澀。所以直到現在明命寺周邊和近山還多梨樹。寺院鼎盛時,這裡面還有兩座魚池,傳說池塘之水能...
九里墓群,東周楚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南臨澧九里鄉茶場。面積約4平方千米。地面現存封土近百座,底徑30米以上者近20座。大封土墓往往兩三座毗連,應是夫妻異穴合葬。1979年開始多次發掘。墓坑均為長方形土坑,部分墓辟頭龕,較大墓帶有台階、墓道。葬具多為一槨一棺,槨內隔成主室、頭廂、邊廂,...
安樂堰古墓群,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武安鎮安樂堰村,面積約1.5平方千米,是東周時期的古遺址。1994年,發現安樂堰古墓群。墓群處一條東南至西北的山岡上。崗上墓葬分布密集,總數在200座以上,有的有封土堆,有的無封土堆。墓群從安樂水庫西側綿延到附沂的九集鎮溫家村,其中最大的封士堆,當地人稱為“家...
發現二 已發現青銅圓鼎為東周最大 發現三 “九鼎八簋”彰顯“武王墩”墓等級 發現四 出土大量豬牛等動植物遺存 發現五 已發現採集1500多個楚系墨書文字 發現六 出土編鐘可完美演繹《茉莉花》發現七 新出土大量玉佩,或為墓主佩戴 發現八 發現國內最大鳳鳥虎架 發現九 墓內發現秦國物件 發現十 2000多年...
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鑑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
遺址規模宏大,保存較好,且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為研究中國東周時期的都城形制、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及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風貌,以及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絕佳的研究資料。燕下都遺址還反映出戰國時期城市的規劃理念和建築技術的完美結合,從出土的建築構件顯示出當年燕國的建築技術和施工組織...
東周“蟠螭紋銅疊”:又名虺紋銅瓿。國家一級文物。1991年7月賀縣沙田龍中村出土。肩兩側各有二個短柱形鈕,肩、腹飾蟠虺紋帶三周,間飾兩道陰弦紋。器物中部一周蟠虺紋上,均分布八個凸圓,圓內飾蟠虺紋。錦疊是古代人們用於盛酒的酒器。銅疊與神獸麒麟尊是同墓葬出土的,它們時常被外借展出,同時出土的...
國字山墓群的發掘是江西地區東周時期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補了江西東周時期考古的空白,為構建和完善本區域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提供了關鍵性資料。2019年10月7日,國字山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築衛城遺址。歷史沿革 2013年,國字山墓群是因盜墓所...
九號墓,出土青銅編鐘以及鐘架、鼓座、木瑟等。大量木漆器的出土,為楚文化增添了寶貴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 相關記載 相傳西周末年,申侯築太子城以居公子宜臼。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宜臼在申伯侯的幫助下,聯合犬戎擊敗周幽王,太子宜臼即位,即周平王。周敬王匄四年(前516年),楚昭王在太子城南筑建軍事重鎮...
戰國時期青銅器是指戰國時期青銅器的存在與現狀,本質為秦滅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的稱謂。歷史背景 戰國時期是史學家對春秋之後、秦滅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的稱謂,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戰爭230次。戰爭打...
內棺的左右側板及頭檔上,在靠近畫面中央的顯著部位,用粗壯的墨線畫著由方框與斜線組成的兩種幾何圖案。這種圖案曾見於山東臨淄郎家莊東周墓出土漆盤上的房屋建築的畫面上。從其所處的部位和形制看,無疑是戶牖窗欞等建築部件。在戶牖紋兩旁,各畫八個怪物,獸面人身,手執雙戈,兩壁曲舉,狀若起舞。其中處於上層...
紀王崮墓群墓葬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結構特殊,出土的器物量大精美,銅器胎質厚、器型大氣,出土的文物時代特點鮮明,不僅出土帶銘文的青銅禮器,還出土成套的編鐘、編磬等樂器及成組的玉器等,填補了多項山東省內、中國國內考古空白,為東周禮樂制度的研究及銅器、玉器製造工藝和技術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殳的使用更加廣泛。據史書記載,城濮之戰時,晉軍臨戰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而且隨著車戰的流行,殳也在改進,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的殳,殳柄為竹木混合製成,呈八稜柱形或圓柱形,柄端安有青銅或鐵制殳頭,在柄尾安裝有起保護作用、使柄尾經久耐用而不開裂的細長銅或鐵帽,大...
2009年舞鋼市平嶺長城的考古發掘,首次利用具有科學發掘出土層位的遺物,斷定了楚長城的年代,摸清了楚長城的結構、建造程式及築法等,出土了東周時期的遺物有銅鏃1枚、鐵鏤鏵3件、石鐮1件和少量陶片。認定舞鋼市平嶺長城即是古文獻中記載的楚長城,對於推動楚長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韓棱墓...
鄭韓故城,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市區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千米,城內面積16平方千米。鄭韓故城是東周時期的列國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時期的鄭國始建,韓滅鄭後,即遷都於此,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長達539年。鄭韓故城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
先後舉辦了文徵明、徐悲鴻、齊白石、吳冠中、吳昌碩、張大千、陸儼少、黃君璧、吳青霞、傅抱石、謝稚柳、嶺南畫派、海上畫派等數十位大師的書畫作品展和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遠古彩陶、康雍乾官窯瓷器、三星堆出土文物、東周王公貴族青銅器、漢唐銅鏡等器物類展覽。吳風錫韻——無錫城市故事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