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銅建鼓座

東周銅建鼓座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這件建鼓座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由8對大龍簇擁著中心圓柱,大龍身上盤繞著數十條小龍,變幻莫測,生動有序。擊鼓時,鼓聲仿佛驚醒了群龍,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統一,是所見最精美的先秦建鼓座。1978年出土於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銅建鼓座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出土地點: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 尺寸: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文物介紹,曾侯乙墓,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出土時間:1978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建鼓,是由一條長木柱貫穿鼓身,插入鼓座正中間的空心圓柱組成,建鼓座就是承插建鼓的底座。
這件建鼓座結合了分鑄、鑄接、銅焊、鑲嵌等工藝,由8對鑲嵌著綠松石的大龍簇擁著中心圓柱,圓雕的群龍身上盤繞著數十條小龍,首尾呼應,相互纏繞,給人紛繁繚亂、變幻莫測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圓座的外緣有4個對稱的銅環提手。整個鼓座遠看像一盆熊熊燃燒的火焰,近看似乎是陣陣鼓聲驚醒了群龍,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統一,考古所見最精美的一件先秦時期建鼓座。
據史料記載,“植而貫之,謂之建鼓”。建鼓,是以一柱貫通鼓腔,豎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為樂器附屬檔案,用於承插建鼓貫柱,穩定建鼓。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青銅器專家萬全文說,可能是鑄造者想像力太豐富,該鼓座把龍飾發揮到了一種極致。據他介紹,精美繁複的龍飾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比較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共性。比如,出土編鐘上面的裝飾也有很多類似的龍飾。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商代後期,代表器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別是一些從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銅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過,司母戊鼎雖然大,從工藝上講並不是很複雜。第二個青銅器發展的高峰期出現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該一時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的青銅器。該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從鑄造工藝來講,該器採用傳統的范鑄法製作,並非一次澆鑄完成,而是分段鑄造,然後焊接起來。該件鼓座上粗壯龍身繞來繞去,不像其它紋飾細小,分制之後焊接也有難度,最後成形非常不易。很多冶金專家在細緻研究過它後,都認為該器是春秋戰國時代青銅鑄造藝術的巔峰之作。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許多國寶都有惟妙惟肖的複製品,但該件建鼓底座由於工藝複雜,鑄造工藝無法復原,沒有替代品出現。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擂鼓墩1號墓。這是一座戰國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國國君,爵位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於公元前433年。墓中文物共出現了208處刻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因此習慣上稱墓主人為曾侯乙,而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稱為曾侯乙墓。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寶庫分為西、北、中、東4個槨室,呈不規則多邊型,總面積達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編鐘、編磬、琴、瑟、排簫、篪等組成的交響樂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許多未必聲名顯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藝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嘆為觀止。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侯乙墓為我們完整再現了古代貴族禮樂制度中的鐘鳴鼎食以及先秦時期的生活場景,也改變了人們對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文化的認識,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些珍貴的文物被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最重要的展廳當中,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古人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靈魂的永恆,以精湛的藝術表達對神明的敬畏,熱愛生活,追求美好,充滿浪漫的情懷。
東周銅建鼓座
建鼓底座
古墓發掘之初,被命名為“擂鼓墩一號古墓”,人們並不知道墓主是什麼人。這座古墓,不僅在文獻上沒有明確記載,而且墓前無碑,墓內沒有墓志銘、告地冊(告地下官吏的文書)、買地卷或簡牘銘刻墓主姓名及生卒年月等;甚至在當地百姓的口碑相傳中,都無法略知一二。
從大墓豪華的規格可以判斷,墓主確實為一方霸主,一國之君。1965年三門峽市發掘的虢國太子墓,木槨不到15平方米,只有曾侯乙墓的十三分之一;1955年安徽壽縣發掘的蔡侯墓,木槨近60平方米;1957年河南信陽發掘的楚墓,木槨為67.5平方米。曾侯乙的寢宮面積,在當時是屈指可數的。
根據墓葬的狀況,當時下葬主棺時可能出了事故:在主棺下落的過程中,不知何故棺體突然失去平衡,致使棺上一個銅鈕斜插進南槨板,於是主棺東邊的銅足不能落地,西邊的銅足將槨底板砸出幾個小洞,整個主棺傾斜約30度。棺蓋因此不能蓋嚴,留下約8厘米的縫隙。就這樣,曾侯乙在他的寢宮裡斜躺了兩千多年,並不時有冷風拂面。
東槨室置放曾侯乙的主棺,主棺分內外兩層,全部彩繪。主棺的東邊有8具陪葬棺,西邊門洞旁有一具殉狗棺。陪葬棺內都是年輕的女性,年齡約20歲上下,身份或許是曾侯乙生前的侍妾。殉狗棺內有一副狗骨,可能是曾侯乙生前的愛犬。讓年輕的生者永遠陪伴死者而進入黑暗冰冷墓穴之全部過程,在當時是非常慘烈的。
曾侯乙墓上萬件文物中以車馬兵器最多,其種類之全、數量之眾、綜合功能之強,前所未見。其中射遠兵器居多,長桿兵器尤為特殊,且有極為罕見的矛狀車軎(wèi),這些都是用於車戰的武器裝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和指揮官。
同時,曾侯乙墓隨葬規模龐大的樂器,鐘磬銘文中有大量樂理樂律銘文,顯示了曾侯乙生前對於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的重視程度。墓內還有大量鑄造極精的青銅器珍品,及繪畫、雕塑藝術、書法精品,並且大量文物並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為他親自督造,說明他興趣廣泛,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和較高的藝術鑑賞力。
曾侯乙墓出土的許多青銅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終”的銘文,兵器上則有“曾侯乙之走戈”、“曾侯乙之用戈”的銘文。據統計,凡銘記“曾侯乙”三字的器物有200多件。尤其是墓中出土的編鐘里,有一件鎛鐘,被懸掛於編鐘架的正中,上面的銘文明確記載了是楚惠王贈予曾侯乙。
毫無疑問,這位國君的大名叫“乙”,並擁有諸侯的地位,尊稱“曾侯乙”。據遺骸檢測,曾侯乙在世約42或45年,約公元前435年下葬,身高僅1米62,但根據頭骨而復原的胸像,卻有一股英武之氣。
同是諸侯,頭一年,即前434年,北方晉敬公死;後一年,即前432年,南方楚惠王死,其史實均見於《史記》。但在有關這一時期的歷史文獻里,卻找不到曾侯乙的任何資料,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出土,這位亂世諸侯怕是要永遠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