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性體長70-84毫米,最大體長107毫米。體重13-35克,分頭胸部和腹部,
頭部由較堅硬的
甲殼覆蓋,不能動。共分20節,其中頭胸5節,胸8節,
腹部7節。除最後1節無腹外,共有19對腹肢。頭部有1對眼,具眼柄,能轉動,有5對腹肢,其中1對為小
觸角,1對為大觸角,對大顎,2對小顎;胸部8對腹肢,前3對為
顎足,後5對為步足,其第一對螯足特別發達;腹部有6對肢,為游泳足,其中第六對腹足特別寬大為尾足,與尾節共同形成尾扇或尾鰭。蜊蛄的生長通過脫殼來實現。
生活習性
東北蝲蛄多棲息於水質清新透明的山地溪流中,喜流水,對水質要求嚴苛,具晝伏夜出、避強光趨弱光的習性,在水草、洞穴、石塊、腐沉木等可遮光躲避的物體間營爬行生活。東北蝲蛄為廣溫性動物,其耐受水溫為2-31℃,最適水溫為16-21℃,水溫不宜超過22℃。當水溫降至4℃以下時,東北蝲蛄停止攝食併入洞越冬;水溫高於27℃時潛入水體深處,30℃以上時則打洞避暑。在維持鰓部濕潤的狀態下,東北蝲蛄可離水較長時間。
東北蝲蛄食性廣,屬雜食性動物,偏肉食,夜間主動覓食。它們較少使用視覺來搜尋食物,主要以各類水生植物、水生軟體動物、動物屍體、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等為食,也食用同類螯蝦個體。野生東北蝲蛄通過人工馴食可適當調整攝食時間,大部分個陵享請朽體經馴化後可在白天出現主動攝食行為。
東北蝲蛄的蛻殼次數因生存環境不同而變化,且隨著蝦齡的增加逐年減少。此外,蝦體在遭遇環境變化時會出現應激蛻殼現象。蛻殼後的蝦體較柔軟,需要通過吸收水中的鈣離子及調節儲存蘭求兵於蝦體內的鈣質胃石來幫助外殼硬化。在能正常蛻殼的水質條件下,蛻殼後蝦體的硬化時間與蝦的個體大小成正相關,與水中鈣離子的含量呈負相關,甲殼完全硬化通常廈照和需2-7d。蛻殼蝦在鈣化過程前期,當殼體有-定硬度後,開始主動攝食及進行其他活動。東北蝲蛄在未蛻請潤恥殼的狀態下,其體質量持續增長,蛻殼後體長增長,即蛻殼使蝦的體長呈階梯式增長,生長過程中體質量則為連續式增長。
分布範圍
東北蝲蛄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黑龍江流域、俄羅斯的額爾古納河濕地保護區及中國與俄羅斯、蒙古的三邊保護區,朝鮮、韓國也有分布。中國境內已知東北蝲蛄資源量較多的地區是吉林省長白山一帶,包括敦化、長白、延吉、通化等地,其他水域資源量較少。
繁殖方式
野生東北蝲蛄一般需3齡達到性成熟,養殖條件下2齡即可達性成熟。交配和產卵行為在養殖條件下,東北蝲蛄幾乎可常年交配,在自然環境中則主要集中在秋季交配,次年春初產卵孵化。雌蝦無生殖蛻殼。交配前雄蝦需成功抓住雌蝦,與之腹部相對進行交配。交配後,雄蝦的精莢儲存於雌蝦的納精囊內,至第二年春天卵排出時完成授精。東北蝲蛄原生環境水溫差異大,因而雄蝦的精胞活力、生命力較其他螯蝦要強。產卵期為1年1次,抱卵量因個體及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4-6月為繁殖期。每隻成體產卵80-100粒,產出後附於母體腹肢上,孵化期為40-55天,3年性成熟。
東北蝲蛄成熟卵呈黑褐色、沉性,卵徑為1.0-1.5毫米。從正面看,抱卵親蝦腹部明顯寬大,受精卵直徑在1.5-2.8毫米,呈葡萄狀附於雌蝦腹肢剛毛上,並在此完成胚胎髮育。東北蝲蛄幼蝦階段卵黃囊外觀黑色,當卵黃消失,外部結構發育完成時,其外形已如成體,可自由活動,但仍常依附於親蝦腹部,7-10天后(此時幼蝦體長約1厘米),逐步脫離母體尋求外部營養供給。抱卵期間,東北蝲蛄依靠游泳足的擺動道鍵晚遙使受精卵獲得充足的氧氣,但抱卵蝦自行清除壞死卵的能力與其他螯蝦相比較弱。東北螯蝦受精卵孵化時間為25-35天,孵化速度與水溫、溶解氧等水質因素有關,孵化率為80-95%。
養殖技術
養殖方式
池塘養殖:主要有單養和魚、東北蝲蛄混養兩種模式。單養東北蝲蛄的池塘,一般投放規格為員坑艱25-30克的性成熟東北蝲蛄10-15千克/100平方米;水草較多的池塘放養20千克/100平方米左右;有樹木遮蔭的池塘放養25千克/100平方米;無水草與樹木覆蓋而精養條件較好的池塘,可增加到30-45千克/100平方米。通過其自然繁殖,在人工投飼、輪捕與科學管獄舟理條件下,當年可淨產東北蝲蛄600-900千克/100平方米,規格為15-20克。此外,還可直接投放15毫米左右的幼東北蝲蛄95-120萬隻/100平方米,淨產量為400-700千克/100平方米。魚、東北蝲蛄混養的池塘,若以魚種為主混養東北蝲蛄,則放養抱卵雌東北蝲蛄1.2-1.3萬隻/100平方米,雄東北蝲蛄2500-3000隻/100平方米,置於池塘區域網路箱中(網目為4毫米),以流水方式育苗,混養30毫米左右的鰱或鱅4.5-5.5萬尾/100平方米。若以東北蝲蛄為主混養食用魚,可放養規格為0.5-1.2克的幼東北蝲蛄15-18萬隻/100平方米,混養規格為70-80克的鰱魚種1200-1400尾/100平方米,鱅魚種230-280尾/100平方米。在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地區,這兩種混養模式的魚、東北蝲蛄淨產量均在450-750千克/100平方米左右。
稻田養殖:在利用稻田飼養之前,稻田中天然分布的東北蝲蛄僅作為-種副產品。稻田養殖東北喇站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稻、東北蝲蛄雙收制;二是只收東北蝲蛄不收稻,水稻只作為蜘蛤的飼料。我國東北地區宜採用雙收制,達到稻穀、東北蝲蛄雙豐收。在三江平原沼澤區,秧苗返青後-次性放養規格為0.5-2克的幼東北蝲蛄3.7-4.2萬隻/100平方米(規格儘量整齊),秋後可淨產規格為20-25克的商品東北蝲蛄250-600千克/100平方米,經濟效益可比純種稻提高1.7-2.9倍。
其它養殖方式:除利用池塘、稻田養殖外,還可開發農田排水溝渠、廢舊河道、沼澤、葦塘、草塘等荒廢水域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水體中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實行混養或單養。根據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桃兒河水域部分農戶的養殖實績,可淨產商品東北蝲蛄750-1500千克/100平方米。第二松花江沿岸的部分農戶還利用江漢、江灣水域進行魚、禽、蚌、東北蝲蛄的立體養殖,收到顯著的經濟與生態效益。此外,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江河、湖泊、水庫等大中型水域資源發展東北蝲蛄養殖業的潛力巨大。根據澳大利亞的經驗,他們利用水庫、湖泊粗養牙別鰲蝦,放養量為1.2萬隻/100平方米,年產量300-400千克/100平方米。還利用水槽和水道室內精養馬朗鰲蝦,放養量為50-100萬隻/100平方米,年產量在10噸/100平方米。
資源增殖
東北東北蝲蛄是黑龍江流域特產的水產珍品之一,深受當地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遠高於食用魚類。由於長期過度采捕,資源量下降。為了恢復其資源量,應開展以下幾方面增殖工作。
天然增殖:主要措施是控制捕撈強度,以保持其資源再生增殖能力。
人工增殖:主要措施是放養、移植和放流。烏克蘭每年鰲蝦總產量占全部水產品產量的5.8%左右,較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3.7%左右有了明顯提高。因此,我國也應開展此項工作。此外,在中國大中型水域中,尤其是東北地區可借鑑日本沼蝦的增殖方法,即採用網箱集中繁殖育苗,選用適當規格的網目,再讓幼體自然回到大水域中生長。這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和增殖資源,提高東北朔站產量的途徑之一。
作為餌料增殖:東北東北蝲蛄既可直接食用,還可作為魚類餌料移植、放養到適宜的水域,增加經濟魚類產量。資料表明,原蘇聯將糠蝦、鉤蝦和鰲蝦移植於齊姆良水庫、伏爾加格勒水庫和古比雪夫水庫,1975-1990年年均增產魚類3970噸,約占總產量的15-20%以上。
保護現狀
東北蝲蛄資源仍依靠自然環境下的自繁自生,由於過度采捕等因素,東北蝲蛄資源量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急劇下降。20世紀60年代,東北蝲蛄在中國的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流域均有分布,尤其松花江流域最多,資源較為豐富。因東北蝲蛄棲息地環境遭受破壞,天然生存水域受到污染,而其繁殖條件要求嚴苛,群體恢復能力差,在多重影響因素疊加下,其自然種群數量日漸稀少,分布區域逐年縮減。東北蝲蛄的養殖模式也都是依靠在天然水域環境圍網或就地改造池塘,在不破壞其自然生存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半人工養殖,以及在其自然棲息地進行保種及繁殖。據相關文獻統計報導,1990-1993年,長春市光復路市場東北蝲蛄的年均上市量為4290噸,1994年上半年松嫩平原沼澤區月亮泡和查乾湖東北蝲蛄的上市量為5980千克。但後來,在原產地東北地區的市場上,東北蝲蛄已十分罕見,接近瀕危狀態。
但針對東北蝲蛄的研究和開發利用較少,涉及生態學及人工繁養殖技術的研究資料欠缺,中國國內外尚未見人工繁殖成功的報導,這些情況嚴重製約了東北蝲蛄的發展。
就東北蝲蛄的資源現狀及發展情況來看,尚缺乏資源保護措施及相關的保護政策。未來亟需加強東北蝲蛄的資源調查和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系統的生物學、增養殖技術、分子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突破苗種繁育技術,探索適宜的養殖模式和深加工技術,推動東北蝲蛄資源恢復和品種發展。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食用
東北蝲蛄的個體最大,具有外形獨特、適溫範圍廣、營養豐富、口味鮮美等特點,養殖和觀賞價值均較高。東北蝲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質量分數分別為18.62%、2.13%,肝臟中粗脂肪的質量分數為24.71-29.36%,其肉質細嫩、易消化,傳統特色美食蝲蛄豆腐歷史悠久,味道極鮮。
經濟
加工出口蝦仁:東北蝲蛄作為淡水鰲蝦的-種,除鮮活銷售外,還可加工成鮮蝦仁或凍蝦仁上市,進一步提高其經濟利用價值,並試銷國外。據報載,在美國、瑞典鰲蝦產品已被當做有名的風味水產品,銷量很大,每年都要大量進口鰲蝦產品。因此,鰲蝦是很有開發潛力的水產資源。作為出口產品,主要有塊凍熟制蝦仁和單凍熟制蝦仁。
提取甲殼素:東北蝲蛄肉可作為風味獨特的高檔食品,其甲殼還是生產可溶性甲殼素的上等原料。據介紹,鰲蝦類的乾甲殼中含有10-30%的甲殼素(Chitin),這是-種不溶於水的多聚乙酞氨基葡萄糖。經氯乙酸和氫氧化鈉的處理脫去了乙酞基後,變成可溶性甲殼素。它具有耐鹼、耐酸、耐熱、耐腐蝕、不潮解、不風化、不蟲蝕等特性,可廣泛套用於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其它途徑:東北蜘蛤等鰲蝦類的甲殼占鮮蝦體重的70%以上,乾殼中蛋白質含量高達37.8%,還含有少量脂類和鈣、磷等物質,可直接粉碎餵魚,或加工成粉狀作為配合飼料添加劑;還可提取蝦紅素、蝦味素等物質。利用蝦仁加工業中的下腳料,通過“雙霉低鹽固態發酵”,可釀製成蝦味醬油,既豐富了物質生活,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觀賞
東北蝲蛄作為東亞特有的土著螯蝦,東北蝲蛄是一種珍貴的原生優質水產資源,同時因其獨特的螯形,在觀賞水族市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分布範圍
東北蝲蛄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黑龍江流域、俄羅斯的額爾古納河濕地保護區及中國與俄羅斯、蒙古的三邊保護區,朝鮮、韓國也有分布。中國境內已知東北蝲蛄資源量較多的地區是吉林省長白山一帶,包括敦化、長白、延吉、通化等地,其他水域資源量較少。
繁殖方式
野生東北蝲蛄一般需3齡達到性成熟,養殖條件下2齡即可達性成熟。交配和產卵行為在養殖條件下,東北蝲蛄幾乎可常年交配,在自然環境中則主要集中在秋季交配,次年春初產卵孵化。雌蝦無生殖蛻殼。交配前雄蝦需成功抓住雌蝦,與之腹部相對進行交配。交配後,雄蝦的精莢儲存於雌蝦的納精囊內,至第二年春天卵排出時完成授精。東北蝲蛄原生環境水溫差異大,因而雄蝦的精胞活力、生命力較其他螯蝦要強。產卵期為1年1次,抱卵量因個體及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4-6月為繁殖期。每隻成體產卵80-100粒,產出後附於母體腹肢上,孵化期為40-55天,3年性成熟。
東北蝲蛄成熟卵呈黑褐色、沉性,卵徑為1.0-1.5毫米。從正面看,抱卵親蝦腹部明顯寬大,受精卵直徑在1.5-2.8毫米,呈葡萄狀附於雌蝦腹肢剛毛上,並在此完成胚胎髮育。東北蝲蛄幼蝦階段卵黃囊外觀黑色,當卵黃消失,外部結構發育完成時,其外形已如成體,可自由活動,但仍常依附於親蝦腹部,7-10天后(此時幼蝦體長約1厘米),逐步脫離母體尋求外部營養供給。抱卵期間,東北蝲蛄依靠游泳足的擺動使受精卵獲得充足的氧氣,但抱卵蝦自行清除壞死卵的能力與其他螯蝦相比較弱。東北螯蝦受精卵孵化時間為25-35天,孵化速度與水溫、溶解氧等水質因素有關,孵化率為80-95%。
養殖技術
養殖方式
池塘養殖:主要有單養和魚、東北蝲蛄混養兩種模式。單養東北蝲蛄的池塘,一般投放規格為25-30克的性成熟東北蝲蛄10-15千克/100平方米;水草較多的池塘放養20千克/100平方米左右;有樹木遮蔭的池塘放養25千克/100平方米;無水草與樹木覆蓋而精養條件較好的池塘,可增加到30-45千克/100平方米。通過其自然繁殖,在人工投飼、輪捕與科學管理條件下,當年可淨產東北蝲蛄600-900千克/100平方米,規格為15-20克。此外,還可直接投放15毫米左右的幼東北蝲蛄95-120萬隻/100平方米,淨產量為400-700千克/100平方米。魚、東北蝲蛄混養的池塘,若以魚種為主混養東北蝲蛄,則放養抱卵雌東北蝲蛄1.2-1.3萬隻/100平方米,雄東北蝲蛄2500-3000隻/100平方米,置於池塘區域網路箱中(網目為4毫米),以流水方式育苗,混養30毫米左右的鰱或鱅4.5-5.5萬尾/100平方米。若以東北蝲蛄為主混養食用魚,可放養規格為0.5-1.2克的幼東北蝲蛄15-18萬隻/100平方米,混養規格為70-80克的鰱魚種1200-1400尾/100平方米,鱅魚種230-280尾/100平方米。在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地區,這兩種混養模式的魚、東北蝲蛄淨產量均在450-750千克/100平方米左右。
稻田養殖:在利用稻田飼養之前,稻田中天然分布的東北蝲蛄僅作為-種副產品。稻田養殖東北喇站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稻、東北蝲蛄雙收制;二是只收東北蝲蛄不收稻,水稻只作為蜘蛤的飼料。我國東北地區宜採用雙收制,達到稻穀、東北蝲蛄雙豐收。在三江平原沼澤區,秧苗返青後-次性放養規格為0.5-2克的幼東北蝲蛄3.7-4.2萬隻/100平方米(規格儘量整齊),秋後可淨產規格為20-25克的商品東北蝲蛄250-600千克/100平方米,經濟效益可比純種稻提高1.7-2.9倍。
其它養殖方式:除利用池塘、稻田養殖外,還可開發農田排水溝渠、廢舊河道、沼澤、葦塘、草塘等荒廢水域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水體中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實行混養或單養。根據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桃兒河水域部分農戶的養殖實績,可淨產商品東北蝲蛄750-1500千克/100平方米。第二松花江沿岸的部分農戶還利用江漢、江灣水域進行魚、禽、蚌、東北蝲蛄的立體養殖,收到顯著的經濟與生態效益。此外,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江河、湖泊、水庫等大中型水域資源發展東北蝲蛄養殖業的潛力巨大。根據澳大利亞的經驗,他們利用水庫、湖泊粗養牙別鰲蝦,放養量為1.2萬隻/100平方米,年產量300-400千克/100平方米。還利用水槽和水道室內精養馬朗鰲蝦,放養量為50-100萬隻/100平方米,年產量在10噸/100平方米。
資源增殖
東北東北蝲蛄是黑龍江流域特產的水產珍品之一,深受當地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遠高於食用魚類。由於長期過度采捕,資源量下降。為了恢復其資源量,應開展以下幾方面增殖工作。
天然增殖:主要措施是控制捕撈強度,以保持其資源再生增殖能力。
人工增殖:主要措施是放養、移植和放流。烏克蘭每年鰲蝦總產量占全部水產品產量的5.8%左右,較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3.7%左右有了明顯提高。因此,我國也應開展此項工作。此外,在中國大中型水域中,尤其是東北地區可借鑑日本沼蝦的增殖方法,即採用網箱集中繁殖育苗,選用適當規格的網目,再讓幼體自然回到大水域中生長。這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和增殖資源,提高東北朔站產量的途徑之一。
作為餌料增殖:東北東北蝲蛄既可直接食用,還可作為魚類餌料移植、放養到適宜的水域,增加經濟魚類產量。資料表明,原蘇聯將糠蝦、鉤蝦和鰲蝦移植於齊姆良水庫、伏爾加格勒水庫和古比雪夫水庫,1975-1990年年均增產魚類3970噸,約占總產量的15-20%以上。
保護現狀
東北蝲蛄資源仍依靠自然環境下的自繁自生,由於過度采捕等因素,東北蝲蛄資源量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急劇下降。20世紀60年代,東北蝲蛄在中國的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流域均有分布,尤其松花江流域最多,資源較為豐富。因東北蝲蛄棲息地環境遭受破壞,天然生存水域受到污染,而其繁殖條件要求嚴苛,群體恢復能力差,在多重影響因素疊加下,其自然種群數量日漸稀少,分布區域逐年縮減。東北蝲蛄的養殖模式也都是依靠在天然水域環境圍網或就地改造池塘,在不破壞其自然生存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半人工養殖,以及在其自然棲息地進行保種及繁殖。據相關文獻統計報導,1990-1993年,長春市光復路市場東北蝲蛄的年均上市量為4290噸,1994年上半年松嫩平原沼澤區月亮泡和查乾湖東北蝲蛄的上市量為5980千克。但後來,在原產地東北地區的市場上,東北蝲蛄已十分罕見,接近瀕危狀態。
但針對東北蝲蛄的研究和開發利用較少,涉及生態學及人工繁養殖技術的研究資料欠缺,中國國內外尚未見人工繁殖成功的報導,這些情況嚴重製約了東北蝲蛄的發展。
就東北蝲蛄的資源現狀及發展情況來看,尚缺乏資源保護措施及相關的保護政策。未來亟需加強東北蝲蛄的資源調查和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系統的生物學、增養殖技術、分子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突破苗種繁育技術,探索適宜的養殖模式和深加工技術,推動東北蝲蛄資源恢復和品種發展。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食用
東北蝲蛄的個體最大,具有外形獨特、適溫範圍廣、營養豐富、口味鮮美等特點,養殖和觀賞價值均較高。東北蝲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質量分數分別為18.62%、2.13%,肝臟中粗脂肪的質量分數為24.71-29.36%,其肉質細嫩、易消化,傳統特色美食蝲蛄豆腐歷史悠久,味道極鮮。
經濟
加工出口蝦仁:東北蝲蛄作為淡水鰲蝦的-種,除鮮活銷售外,還可加工成鮮蝦仁或凍蝦仁上市,進一步提高其經濟利用價值,並試銷國外。據報載,在美國、瑞典鰲蝦產品已被當做有名的風味水產品,銷量很大,每年都要大量進口鰲蝦產品。因此,鰲蝦是很有開發潛力的水產資源。作為出口產品,主要有塊凍熟制蝦仁和單凍熟制蝦仁。
提取甲殼素:東北蝲蛄肉可作為風味獨特的高檔食品,其甲殼還是生產可溶性甲殼素的上等原料。據介紹,鰲蝦類的乾甲殼中含有10-30%的甲殼素(Chitin),這是-種不溶於水的多聚乙酞氨基葡萄糖。經氯乙酸和氫氧化鈉的處理脫去了乙酞基後,變成可溶性甲殼素。它具有耐鹼、耐酸、耐熱、耐腐蝕、不潮解、不風化、不蟲蝕等特性,可廣泛套用於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其它途徑:東北蜘蛤等鰲蝦類的甲殼占鮮蝦體重的70%以上,乾殼中蛋白質含量高達37.8%,還含有少量脂類和鈣、磷等物質,可直接粉碎餵魚,或加工成粉狀作為配合飼料添加劑;還可提取蝦紅素、蝦味素等物質。利用蝦仁加工業中的下腳料,通過“雙霉低鹽固態發酵”,可釀製成蝦味醬油,既豐富了物質生活,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觀賞
東北蝲蛄作為東亞特有的土著螯蝦,東北蝲蛄是一種珍貴的原生優質水產資源,同時因其獨特的螯形,在觀賞水族市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