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細長的根狀莖。莖直立,圓柱形,具細條紋,中空,下部不分枝,上部稍有分枝。
基生葉有柄,柄長5-13厘米,
葉鞘膜質;葉片輪廓呈闊三角形,長3-9厘米,寬3.5-12厘米,通常三出式2回羽狀分裂;羽片卵形或長卵狀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0.7-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或缺刻狀分裂,齒端尖,無柄或具極短的柄;最上部的莖生葉小,三出式羽狀分裂,羽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至尾狀,邊緣有缺刻狀的鋸齒或不規則的淺裂。
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序梗長7-15厘米;無總苞片和小總苞片;傘輻9-17,長2-4.5厘米;小傘形花序有多數小花,
花柄不等長,長3-10毫米;萼齒退化;花瓣白色,倒卵形,長1.2-2毫米,寬1-2毫米,頂端微凹,有內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圓錐形,
花柱長約1.2毫米,向外反折。果實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3-3.5毫米,寬2-2.5毫米,主棱明顯,棱槽較闊,無油管;分生果橫剖面近圓形,胚乳腹面平直;
心皮柄頂端2淺裂。花果期6-8月。
主要變種
小葉羊角芹(
Aegopodium alpestre Ledeb. f.
tenuisectum Kitagawa)該變型與原變型的區別在於:基生葉三出式3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0.5-1.8厘米,寬0.2-1厘米,邊緣銳裂至羽狀半裂。分布於中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俄羅斯遠東沿海地區亦有分布。生長在海拔450-2200米的山坡路旁或林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
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區。俄羅斯(西伯利亞)、
蒙古、朝鮮及日本,美洲有栽培供觀賞。生長在雜木林下或山坡草地。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處理:7月下旬-8月初隨時觀察東北羊角芹種子的成熟情況,當果皮變黃,種子即將散落時及時採收種子,淨種後立即播種,或均勻混於濕沙內待播,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種。對於經過乾藏的種子,在2-3月份進行催芽,用清水浸泡24-48小時,混拌3倍濕潤的細沙,保持0-10℃的溫度,4月初種子即將發芽時播種。
播種方法:在苗床或畦面上橫行或縱行開溝,溝距15-20厘米,溝深1厘米,將種子混沙均勻撒播於溝內,播種量200克/100平方米。播後覆土0.5厘米左右,輕拍床面,把土壤壓實。
播種管理:後覆蓋草簾或0.5厘米厚細碎的樹葉(
稻殼)。經常噴水,保持地表適當濕潤。4月份播種一般10天左右出苗,8月份以後播種,當年不出苗,在第2年早春出苗,芽苗出土80%時,應及時撤出覆蓋。及時除草鬆土。7月份如苗葉淡黃,追施尿素一次,施用量1500克/100平方米。10月底莖葉枯黃後,向床面覆蓋5厘米厚樹葉,有利於越冬,可防止冬季無雪造成乾旱死苗。
分株
在10月末或4月初從山上挖取多年生東北羊角芹,多帶根系,保護好頂芽,在園地按5厘米×20厘米
株行距分株栽植,頂芽微露,澆足水即可。
栽培技術
掘苗栽植:上年播種苗若播種量小或出苗較稀,可保留原床原畦任其生長,第3年即可採摘莖葉,獲取產量與效益;若苗木過密應掘苗移栽,將苗木起出後栽於空地,按10厘米×20厘米的株行距進行定植,要求頂芽微露,根系伸展,踩實澆水。
園地管理:
施肥:每次採摘莖葉後施用農家肥,用量1000千克/667平方米,將肥施於床面,再翻下土,使土肥混融。
澆水:採收前3天,如果天氣、土壤乾旱,應向床面澆水,以使莖苗粗壯、幼嫩,質量好,產量高。
除草:鬆土生長季節保持床面無雜草,地表乾硬時進行鬆土。
光照:東北羊角芹適合於半蔭條件,林下鬱閉度最好不超過0.5,如鬱閉度過大,應適當伐除林木,並對林內樹木進行適當修枝。
採摘:播種或移植後1-2a內不可採摘莖葉,這樣有利於促進根系的發育。第3年後可進行採摘,採摘一般在5月中下旬直立莖長到25-30厘米時進行,用利刃割下柔嫩莖葉,地表留茬4-6厘米,一般一年採摘一次,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1000-1500千克。
病蟲防治
採收前如遇蟲害儘量手工防治,採收後有蟲害,可噴施高效低毒殺蟲劑,如
敵殺死等菊酯類藥劑。
主要價值
【藥性】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主治流感,風濕骨痛,肝炎,感冒,神經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鮮品30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