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建村。因此地石崖下有一清泉,水味甘美,居民常取泉水飲用,遂命名取水崖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澇泊村
- 位於:海陽市西北部
- 海陽市西北部:約3平方公里
- 全村居民:233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姜東惠、姜東思兄弟二人來此定居。因建村處於澇窪地,且在項家澇泊東北面,故命名姜家澇泊村。後因村名與鄰村發生紛爭,遂改成東北澇泊村。
東北澇泊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7°00′。東與大山東夼村接壤,西與姜家澇泊村為鄰,南與忠厚村以山為界,北與瓢口村隔晶山相望。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71戶,233人。居民均為姜姓,全屬漢族。
大事記
1941年4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6.44萬公斤。到2002年,糧食畝產增加到653公斤,為建國初的4倍多,總產達到16.45萬公斤。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2000年,全村蘋果面積達到5.3公頃,另有雜果2公頃,果業總收入20萬元。 為增加農民收入,村“兩委”發動民眾大力發展養豬、養羊、養牛。2000年,發展母豬40多頭,出售肥豬500多頭。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239萬元,其中農業161萬元,畜牧養殖業78萬元。
第二、三產業主要以在外務工為主,外出從事建築業的人員有20多人,占勞動力總數的30%。另有一些零星工業、運輸業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58人,收入160萬元,其中工業51萬元,建築業21萬元,運輸業27萬元,商飲業23萬元,服務業3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村黨支部重視科技教育,多次組織人員外出參觀學習,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糧食僅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39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5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8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31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0輛、機車15輛、電話43部、電視機60台、電冰櫃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3年以來,多數農戶新建、改建了住房,改善了居住環境。1999年在市檢察院幫助下,投資3萬元,建起300多米長的水泥街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2年,投資2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投資2萬元,修建水井、水塔,村民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村補貼安裝電話4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10月,成立黨支部,姜學恭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6人。黨支部成立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等工作。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8人。2002年,有黨員15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學恭、姜連成、姜兆瑞、姜學讓、姜兆風、姜福海、姜兆興、姜兆伍、姜兆國、姜學忠、姜振奎、姜學貞、姜世桂。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學良、姜風芝、姜兆興、姜兆風、姜學忠、姜兆伍、姜兆國、姜兆紅、姜學貞、姜振奎、姜世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