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年間(1368-1398年),姜姓在澇窪地建村,故命名為姜家澇泊村。 姜家澇泊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山區,發城鎮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7°00′。東鄰東北澇泊村,西南接項家澇泊村,北與徐家店鎮交界。位於村北的自然村飄口村,與本村為一個行政村。隸屬發城鎮。全村轄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4.2公頃,山嵐面積約2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姜家澇泊村
- 地理位置:東經121°01′,北緯37°00′
- 面積:5平方公里
- 人口:940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2002年,全村330戶,940人。有姜、錢、於、鄒、付、劉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姓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90%。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姜仁茂等6人參加八路軍。
1947年姜仁堂等50餘人積極參加人民解放軍,保衛勝利果實。
1955年全村成立兩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姜玉培、錢樹春任社長。
1956年,合併成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姜玉基任社長,下設四個生產隊,由姜仁學、鄒太鳳、錢樹亭、姜仁志分別任隊長。
1978年全村以出義務工的形式,開挖渠道1500米,並建起二級揚水站。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平均畝產不足百公斤。1974年,糧食畝產過千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29公斤,總產達到55.65萬公斤。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發揮山區優勢栽植蘋果。1986年,村統一外出購苗,發動民眾栽蘋果20公頃。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為26.7公頃,戶均0.07公頃,果品總收入100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589萬元,其中農業300萬元,畜牧養殖業274萬元,林業15萬元。
第二、三產業20世紀80年代後,第二、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22人,收入1079萬元。其中工業50萬元,建築業217萬元,運輸業431萬元,商飲業272萬元,服務業10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6年,本村建起國小,有教師2人,學生21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71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45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400元,全村有運輸車180輛、機車70輛,彩電普及。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房屋破舊擁擠,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改革開放後,住房條件明顯改善,舊房大都翻新,並蓋起了寬敞的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0平方米。 1989年,投資4萬餘元,安裝自來水,並建起了村委會大院。2000年,建成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村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11人。2002年,有黨小組8個,黨員51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京東、姜京全、姜福壽、姜培榮、姜京成、姜玉坤、姜玉琛、姜志海、姜玉培、姜玉基、於文勇、于樂善、錢京浩、錢京瑞。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7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京東、姜福壽、錢樹德、姜玉培、錢樹春、姜玉球、姜福真、姜福田、于樂善、姜欽敏、薑桂亭。2003年4月起,於志良主持村委會工作。 1987年,本村被中共海陽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