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莊溝村

龍莊溝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7°01′。東與姜家澇泊村為鄰,西與王家山後村相望,南與項家澇泊村相連,北與姜家山後村接壤。隸屬發城鎮。西南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72戶,200人。均為王姓,同屬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莊溝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北部
  • 面積:耕地面積40公頃
  • 人口:200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發城鎮龍莊溝村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建村。因村位於山溝,附近有一土嶺形似龍爪,故命村名龍爪溝。後演變成龍莊溝村。坐落於煙臺市、緊挨前埠前村、現子口村,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山清水秀,英才輩出。
村內企業:印刷廠、絲織廠、白薯類冬粉廠
主要農產品:蘆筍、鳳梨蜜、白花菜、綠葉菜、大白菜、杏子、綠蘋果
村內資源:芒硝、剛玉
村里單位:龍莊溝村衛生院

大事記

1940年成立龍莊溝國小
1941年本村解放。
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1年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與青島聯營建起制釘廠。
1991年投資3萬元,村民用上自來水
2000年投資1.1萬元,安裝有線電視。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11.8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15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65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91公斤,總產15.42萬公斤。 1986年,始栽植蘋果。2000年,蘋果面積達到2.7公頃,收入6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19萬元,其中農業20萬元,畜牧養殖業99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94人,收入229萬元,其中工業74萬元,建築業42萬元,運輸業30萬元,商飲業10萬元,服務業7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0年建立村國小,時有學生10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80公斤左右,靠半糠菜半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9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0公斤,全村收入5.9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1870元,有各種運輸車31輛、機車13輛、電話15部、彩電41台、電冰櫃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10平方米。1985年以來,數次規劃房屋建設,建立了新房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2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8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9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在臣、馮學福、王玉雲、姜翠蘭、王振玉、王風亭、王福春、王吉雲、王培雲、王全芝。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在臣、王在勝、王振玉、王風亭、王福春、王培雲、王全考、王全芝。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