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在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人民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
- 外文名:6th Corps of the NAJUA
- 軍長:夏雲傑、戴鴻賓
1932年10月10日,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在湯原半截河村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中隊。1934年8月,擴編為湯原民眾反日游擊總隊,戴鴻賓任總隊長,夏雲傑任政治委員,共400人。年底,挫敗日偽軍500餘人的冬季“討伐”。至1935年秋,游擊總隊發展到700餘人。1936年1月30日,湯原游擊總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代主任,馮治綱任參謀長,轄4個團,共1000餘人。3月,在湯旺河谷一帶建設後方基地,開辦了醫院、兵器修理廠、被服廠等。是年秋,開闢了樺川、依蘭、富錦游擊區。9月,改稱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領導人未變,轄7個團,共2000餘人。11月21日,夏雲傑在戰鬥中負重傷,26日犧牲。1937年2月,戴鴻賓任軍長,部隊擴編為5個師,共4500人。各師分散活動在三江平原。
七七事變後,戴鴻賓率第2、第3、第4師西征海倫與抗聯第3軍一部聯合作戰。第1、第5師在松花江下游地區堅持戰鬥。8月,西征部隊返回湯原。是年冬,日偽軍向三江地區“討伐”,第6軍在反“討伐”鬥爭中遭受挫折,減員過半。1938年8~12月,第6軍分批西征至松嫩平原。1939年1月,第6軍分別編入東北抗聯西北臨時指揮部第1、第2、第3支隊。5月,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繼續在松嫩平原開展游擊戰。1940年5月,第3路軍各支隊依次改編為第3、第6、第9、第12支隊,原第6軍大部編入第3、第9支隊。是年秋,第3、第9支隊襲擊克山縣城。年底,第3、第9支隊大部轉入蘇聯境內整訓。1941年3月,第3支隊重返松嫩平原,轉戰20餘縣境,在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和當地人民民眾支援下,攻克城鎮十餘座。第9支隊轉入通河、海倫等地繼續戰鬥。1942年2月,第3支隊於呼瑪縣境內衝破日軍重圍,再次退入蘇聯境內。8月,第3、第9支隊編入東北抗聯教導旅。爾後,不斷派小分隊回東北進行游擊活動,直至全國抗戰勝利。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