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簡稱東大(NEU),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東大由教育部、遼寧省和瀋陽市共建,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入選了“強基計畫”“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等。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4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迫流亡辦學,先後輾轉於北平、西安、開封、四川三台等地。1949年3月,在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部分)的基礎上成立瀋陽工學院。1950年8月,定名為東北工學院,1993年3月,復名為東北大學。1997年1月,原瀋陽黃金學院併入東北大學。1998年9月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首輪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22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主校區位於瀋陽,有南湖、渾南、瀋河等3個校區,在秦皇島市設有分校,在佛山設有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總占地面積264.6萬平方米。有專任教師2860人,全日制在校生37197人。學校設有21個學院(部),80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遼寧省“雙一流”建設學科11個,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8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6個,博士後流動站23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大學 
  • 外文名: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簡稱:東大 
  • 所在地:遼寧省瀋陽市 
  • 創辦時間:1923年4月 
  • 辦學性質:公辦高校 
  • 學校類別:理工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 
    985工程(1999年)  
    211工程(1996年)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7年) 
    強基計畫(2022年)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1年) 
    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2017年) 
    111計畫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郭海(黨委書記) 、馮夏庭(校長)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截至2024年8月) 
    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截至2024年8月) 
  • 本科專業:80個(截至2023年12月) 
  • 碩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37個(截至2023年12月)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6個(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截至2023年12月) 
    博士專業學位類別6個(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3個(截至2023年12月)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3個(截至2024年8月) 
    二級學科4個(截至2024年8月) 
  • 院系設定:研究生院、21個學院(部)(截至2023年12月) 
  • 校訓: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 校歌:《東北大學校歌》 
  • 校慶日:4月26日 
  • 地址:南湖校區(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號巷11號) 
    渾南校區(瀋陽市渾南區創新路195號) 
    瀋河校區(瀋陽市瀋河區文化東路89號)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泰山路143號) 
  • 院校代碼:10145 
  • 主要獎項: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1年) 
    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2017年)) 
    遼寧省文明校園(2021年) 
    2022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2023年) 
  • 知名校友:梁思成 、林徽因 、單田芳 、劉長春 、馬培華 、師昌緒 
  • 占地面積:2646000 m((截至2023年12月)) 
  • 專任教師:2860人(截至2023年12月) 
  • 學生人數:全日制在校生37197人(截至2023年12月) 
歷史沿革,辦校史略,抗戰時期,建國初期,學校復名,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校區情況,南湖校區,渾南校區,瀋河校區,秦皇島分校,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劉長春體育館,漢卿會堂,校友情況,所獲榮譽,學校排名,學校榮譽,學校地址,

歷史沿革

辦校史略

1902年,奉天總督趙爾巽興辦奉天大學堂。1921年初,奉天教育廳長謝蔭昌向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建議,為了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同年10月29日,奉天省議會正式向奉天省長公署提交了“聯合吉黑兩省創辦東北大學”的議案。1922年春,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以瀋陽高等師範學校(前身是奉天大學堂)為基礎開辦理、工兩科,以瀋陽文學專門學校(1905年成立)為基礎開辦文、法兩科。1923年4月26日,奉天省公署正式啟用了東北大學的校印。同年10月24日,東北大學迎來了其首屆開學典禮。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舉行首屆開學典禮
1928年8月,主政東北的張學良將軍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在他的領導下,學校明確了東北大學的辦學宗旨、目的:“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文化之發展”。同年9月,東北大學創建了全國高校首個建築系。梁思成、林徽因留美歸來接受東北大學的聘請,共同執教東北大學建築系。
1929年,張學良設立獎項,徵集東北大學的新校徽。在眾多設計作品中,林徽因教授設計的“白山黑水”校徽脫穎而出。1930年,馮簡在東北大學執教併兼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總工程師,負責主持在南京建設當時遠東功率最大的75千瓦廣播電台。
東北大學
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校徽

抗戰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校園被日軍占領,學校被迫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所流亡大學。1931年9月26日,大部分師生遷往北平,教授們組織了“教授代表會”以推動復校事宜,學生們成立了“東大臨時學生會”以協助教授們的工作。10月18日,東北大學借用北平南兵馬司的舊稅務監督公署作為校舍,勉強複課。由於條件有限,部分系科停辦,同時增設了邊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實用學科。
1932年,東北大學學生劉長春在張學良校長支持下,作為唯一的運動員代表中國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成為中國第一次在奧運會中正式比賽項目的代表。1932年2月,東北交通大學併入東北大學,成為其交通學院。1933年7月,馮庸大學也併入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了大規模的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東北大學的師生成為這一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學生宋黎為請願隊伍總指揮,帶領示威人群高呼口號。這場以學生為主力的抗日愛國運動廣泛宣傳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並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索。
1936年,學校由北平遷到西安,選定陝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舊址為新校址。1937年5月,東北大學設立辦事處於開封的河南大學校舍,並改為國立東北大學。1937年6月,東北大學從開封遷往西安集中辦學。
1938年3月,日軍西犯,頻繁的空襲使西安無法正常上課。3月中旬,東北大學全校遷往四川省三台縣。1938年7月,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及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成立西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的142名師生併入其中。1940年8月,東北大學設立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聘金毓黻為主任,選拔史地、經濟系的5名畢業生為研究生,開啟了東北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1946年5月,東北大學的師生從三台遷回瀋陽,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恢復開學。同時,1946年2月,解放區也成立了東北大學,張學思任校長。校址最初設在本溪,後遷至丹東、梅河口和吉林,1946年6月定址佳木斯市。解放前夕,學校遷至長春,最終定名為東北師範大學。1948年6月,南京政府令東北大學再次遷回北平。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流亡辦學路線圖

建國初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在原東北大學工學院與部分理學院的基礎上,組建瀋陽工學院。8月,學校更名為東北工學院,隸屬國家冶金工業部,校址設在瀋陽南湖,冶金專家靳樹樑擔任院長。同年9月7日,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理學院(部分)為基礎,成立瀋陽工學院。1950年8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發布命令,將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鞍山工專等三校合組,總部設在瀋陽,撫順、鞍山設分院,定名為東北工學院。該校也隸屬於國家冶金工業部,校址仍在瀋陽南湖。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工學院
1952年夏,學校根據國家政策進行了院系調整,集中力量發展採礦系、冶金系、建築系、電機系及相關專業。一些系部也進行了遷移,建築系遷往西安,數學系遷往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等。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立,靳樹樑教授被選為學部委員。1956年,東北工學院電力系研製出國內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標誌著技術創新的開始。1958年,東北工學院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再次推動了科研的發展。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工學院電力系研製出國內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1981年,東北工學院成為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之一。1986年4月15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東北工學院研究生院,使其成為全國33所試辦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
1989年,東北工學院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大學科學園,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新經驗。1987年,東北工學院秦皇島分院經國家教委批准成立,成為東北工學院統一規劃與管理下的普通高校,面向全國招生。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

學校復名

1992年11月30日,東北大學的老校長張學良題寫了學校的校名。1993年3月8日,國家批准在東北工學院的基礎上恢復東北大學的校名。復名後,張學良接受聘請,出任東北大學的名譽校長。同年,東北大學的計算機軟體工程中心獲得國家批准,成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軟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張學良出任東北大學名譽校長
1996年,東北大學成為全國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原冶金工業部撤銷,東北大學劃歸教育部直屬。1999年,東北大學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重點支持的高校,開始了“985工程”的建設。2001年,東北大學實現了教育部、遼寧省和瀋陽市的共同建設,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34所大學之一。
2002年,教育部、遼寧省人民政府和瀋陽市人民政府聯合簽署了重點共建東北大學的協定。同年,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高校的12個一級學科進行了整體水平評估,東北大學在控制學科和工程學科方面名列第一,計算機學科排名第九,管理工程學科排名第十五,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科排名第十八。2011年9月,學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
2012年,東北大學啟動了渾南新校區的建設。2017年,學校被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8年12月,東北大學黨委被國家教育部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培育創建單位。2019年2月,東北大學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2020年1月,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院暨東北大學佛山機器人學院在佛山揭牌。11月,東北大學列入教育部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
2022年,東北大學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以“控制科學與工程”和“冶金工程”兩個“雙一流”學科為引領,推動整體學科建設水平的提升。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名單(強基計畫)。2023年10月,東北大學參與牽頭的全國鋼鐵智慧型製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11月13日,東北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歐亞大學文化藝術教育國際聯盟”。
2024年10月,東北大學加入“一帶一路”建築類大學國際聯盟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渾南新校區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21個學院(部),開設80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
東北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文法學院
法學、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外國語學院
英語、日語、俄語、德語
藝術學院
音樂表演(下設西洋管弦(打擊)樂其演奏、鍵盤演奏、中國樂器演奏、聲樂演唱(美聲、民聲)4個專業),設計學(下設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工商管理學院
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行銷、金融學、經濟學
理學院
化學、套用化學、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工程力學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測繪工程、環境工程、採礦工程、智慧型採礦工程
冶金學院
冶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環境科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機械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智慧型製造工程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自動化、工業智慧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
軟體學院
軟體工程、信息安全、數字媒體技術
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中外合作辦學)、智慧型醫學工程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生物工程、生物製藥
江河建築學院
建築學、城鄉規劃
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
機器人工程
體育部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運動訓練
未來技術學院
人工智慧
國防教育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國際教育學院
-
秦皇島分校
-
東北大學悉尼智慧型科技學院
-
註:表格內容與學校官網簡介頁面數據不一致,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6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6個、博士後流動站23個。有5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分別是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地球科學。
東北大學學科建設
類別
學科名稱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機械設計及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採礦工程、科學技術哲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礦物加工工程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省“雙一流”建設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機械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遼寧省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遼寧省重點學科
科學技術哲學、產業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套用數學、凝聚態物理、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工程力學、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結構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化學工藝、礦產普查與勘探、環境科學、企業管理、行政管理
遼寧省重點培育學科
金融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
哲學、套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
博士專業學位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
一級學科碩士點
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體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設計學
碩士專業學位
套用統計、國際商務、體育、翻譯、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工程管理、藝術
博士後流動站
哲學、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學科建設,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領軍人才項目入選者152人次、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98人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4個。
東北大學部分師資力量
類別
姓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
聞邦椿
中國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王國棟、唐立新、馮夏庭
國家級教學名師
婁成武、翟玉春、姜茂發、顧曉薇
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
李花兵、MouhamadouAzizDiop、孫秋野、王建華、張鑫、朱萬成
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
劉造保、李渝哲、駱文彬、周平、宋焱焱、王琦、王延慶、楊濤、楊天智、於永亮、王則君、張鑫、張岩峰、趙勇、周平、朱萬成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陳禮清、高建榮、樂啟熾、李海波、劉承軍、馬輝、宋焱焱、孫秋野、徐章潤、姚羽、苑瑩、於永亮、張鑫、趙亞平、趙勇、朱萬成
省級教學名師
王永軍、婁成武、翟玉春、顧樹生、吳成東、王永祥、蔡九菊、姜茂發、沈峰滿、孫萍、張斌、宋叔尼、王建輝、劉建昌、王青、朱志良、鞏亞東、高明、王秋菊、張石、郭伏、趙雯、鞏恩普、薛定宇、張書鴻、魏德洲、張雷、周福才、孫新波、陳凡、蔣敏、肖軍、顧曉薇、李鴻儒、徐林、杜濤、高克寧、孫艷蕊、劉承軍、李永強、陳松、付沖、李寶寬、王勃然、王磊、張威、陳猛、韓東紅、何大闊、任鵬、王斐、楊玉玲、趙興東
國家級教學團隊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冶金工程專業平台課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主幹課教學團隊、冶金學教學團隊、軟體開發技術基礎課教學團隊、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師資,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東北大學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9個,省級一流專業30個,1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強基計畫”。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5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3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4個。
東北大學質量工程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冶金工程、自動化、公共事業管理、軟體工程、安全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採礦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
國家級重點建設試點專業
採礦工程、冶金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套用化學、機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工業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能源與動力工程、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測繪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思想政治教育、英語、數學與套用數學、材料物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生物工程、市場行銷、會計學、視覺傳達設計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英語、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測控技術與儀器、能源與動力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安全工程、生物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視覺傳達設計、經濟學(秦分校)、自動化(秦分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秦分校)、哲學、日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市場行銷、金融學、工程力學、工業設計、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機器人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信息與計算科學、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行銷
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礦物加工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
省級示範性專業
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工業工程、公共事業管理、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套用化學、會計學
省級優勢特色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自動化、工業工程、行政管理學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
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工程、機械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資源勘查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無機化學、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現代科學運算-MATLAB語言與套用、行政管理學、漫畫入門、通用英語(一)、高等數學、數值分析、大學物理、結構化學、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機械原理、材料力學、電工學、軟體工程、高級語言程式設計、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採礦學、資源經濟學、工業生態學、社區管理學、人因工程學、書法課堂、老子的人生智慧、外國民商案例選讀、線性代數、分析化學、理論力學、計算機控制系統、露天礦開採虛擬仿真實驗、化學實驗安全教育情景互動式虛擬仿真教學項目、核物理綜合實驗、高等數學、大學化學理論與實踐、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材料成形金屬學、礦山岩體力學、大學物理、冶金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心理學入門、輪滑基礎教程、鋼琴彈奏基礎、通用英語(二)、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畫法幾何及機械製圖、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工程力學、機器人基礎原理、自動控制原理、電路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抗病毒單克隆抗體藥物製備與套用虛擬仿真綜合實驗、外骨骼上肢康復機器人控制虛擬仿真實驗、文化管理學、冶金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控制系統仿真與CAD、金屬學及熱處理、套用岩石力學、創客實戰訓練營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質量工程建設,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5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3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4個。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獲獎時間
獎級
成果名稱
負責人
2022
二等獎
雙創教育深度融入機械工程教育的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
趙繼
2022
二等獎
“水土交融,場網共享”新時期大土木實踐育人模式構建與示範
王述紅(參與)
2018
二等獎
面向混合式學習的程式設計基礎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高克寧
2018
二等獎
校企協同培育“實用性、複合型、國際化、創新型”軟體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朱志良
2018
二等獎
基於“技藝技能傳承”的潔淨鋼冶煉專門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姜茂發(參與)
2014
二等獎
以質量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
劉建昌
2014
二等獎
《採礦學》教材建設(教材)
王青
2014
二等獎
冶金與材料類研究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朱苗勇
2009
一等獎
我國高等教育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研究及實踐
劉建昌(參與)
2009
二等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材建設研究
孫萍
2009
二等獎
以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自動化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
劉建昌
2005
一等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婁成武
2005
二等獎
基於資源庫和網路支撐平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趙雯
2005
二等獎
材料類專業基礎課及實驗課程體系整體最佳化的研究與實踐
翟玉春
2005
二等獎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鞏亞東
2005
二等獎
面向企業需求的實用性軟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朱志良
2005
二等獎
物理、力學課群立體化教學和雙語教學的研究
謝里陽(第二)
2001
二等獎
冶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與實踐
翟玉春
2001
二等獎
更新思想觀念,推進平台課建設,制定新世紀培養計畫
郝世棟
2001
二等獎
加強東北地區高校間的交流與協作,推動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套用
呂雅文
1997
一等獎
冶金物理化學研究方法(教材)
王常珍
1997
二等獎
《冶金傳輸原理及反應工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鄒宗樹
1997
二等獎
科技外語與專業課同步科技外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李景銀
1993
一等獎
企業合作招收培養工程碩士的研究與探討
王長民
1993
二等獎
深化改革,提高電子課教學水平
田志芬
1993
二等獎
“5111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想與實踐
毛添玉
1989
特級
改造老專業,培養高質量人才
芮樹森
1989
優秀
金屬切削變形過程靜態顯微觀察與動態顯微電視觀察
田春芳
1989
優秀
組織在職學位進修,加速中青年教師成長
胡永翔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教學成果,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省級一等獎及特等獎教學成果獎
時間
獲獎等級
成果名稱
成果完成人
2022
一等獎
基於BEACON模式的課程思政實現路徑
張國臣、丁義浩、王興偉、范芙蓉、代茵、康玉梅、郭軍、王澤燊、王瑞姝、楊馥嫚
一等獎
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機械工程人才培養改革和實踐
趙繼、於天彪、朱立達、李小號、鞏亞東、陸志國、叢德宏、劉楊、羅忠、劉沖、譚學飛
一等獎
面向一流學科專業群“鏈條式樞紐型”創新創業多維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孫秋野,潘峰,劉建昌,徐林,李鴻儒,任鵬,黃達,賈建鋒,霍楷,陳東嶽
一等獎
以科技競賽為依託一核心兩階段四位一體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鮑玉斌、張立立、徐彬、高克寧、楊金柱、張斌、趙長寬、楊一桐、劉晨、劉小鋒、張昱、李金雙、柳秀梅、李鳳雲、王彤、陳郭成
一等獎
“四新”背景下金屬礦深部綠色智慧型開採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
馮夏庭、顧曉薇、王青、徐帥、胥孝川、陳天宇、楊成祥、陳慶凱、曹建立、趙興東、劉造保、王者超、汪昕、王飛、趙駿
一等獎
新工科背景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
韓躍新、李文博、袁帥、靳建平、劉傑、余建文、趙冰、高鵬、孫永升、李艷軍、朱一民
一等獎
面向新工科的“智慧型+自動化類”實踐育人平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李鴻儒、張羽、鮑艷、王彥婷、司維、梁岩、梁雪、賈旭、王泓瀟、吳傳平、孟凡利
一等獎
多元化需求引導自動化專業新工科轉型升級的探索與實踐
陳東嶽、賈同、徐林、薛定宇、潘峰、關守平、常玉清、王洪峰、高宏亮、楊東升、張羽、王泓瀟、叢德宏、王琦、張亞男
一等獎
“思政引領、多維聯動”的綠色低碳冶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創新實踐
杜濤、劉承軍、姜茂發、朱苗勇、沈峰滿、張廷安、王鶴鳴、苑軼
一等獎
模式引領、課程為基、科教融合——化學拔尖學生培養改革與實踐
徐章潤、王軍、陳旭偉、陳明麗、何榮桓、張霞、於永亮、韓義德、胡建設、楊婷
一等獎
國家需求導向、課程質量支撐的數學類一流專業建設與實踐
孫艷蕊、錢金花、宋叔尼、張國偉、邵新慧、王洪曾、郭陽、朱和貴、袁媛、錢進
一等獎
質量先行、機制保障、安全開放——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促進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陳明麗、孟皓、楊婷、劉敏、可迪、孫忠喬、張霞、楊春光、趙爽、陳旭偉
一等獎
“一流大學”美育教學一體化改革與實踐研究
張燕楠、霍楷、韓營穎、樊強強、谷會敏、解曉娜、王瑋、李曉迪、金濤、樊丁宜、朱利、楊小舟、黃岑
2020
一等獎
基於“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張國臣、丁義浩、孫正林、朱志良、閆研、王興偉、田鵬穎、徐林、任鵬、王剛、孫秋野、於亞新、孫晶
一等獎
PBL和OBE深度融合的互動式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
王建華、朱志良、張斌、孫新波、徐林、滕超、孟令浩、李偉、宋經平、黃琳、王斐、張蘭霞、張偉、錢金花、張引
一等獎
人文社科與工程科技交叉融合下的工程專業課程創新與實踐
孫雷、顧曉薇、胥孝川、趙鑫、包妮莎、邱景平
一等獎
跨學科交叉融合“網際網路+金融”複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組織模式研究
朱志良、張斌、程維、孫新波、姜琳穎、黃瑋強、于海、劉洪娟、劉益先、張驍
一等獎
面向“四金一新”本科教育建設框架的“一體兩翼共建互促”教學改革模式創新與實踐
薛定宇、潘峰、徐林、黃敏、林明秀、陳東嶽王驕、陳大力、楊東升、鮑艷、楊丹、李貞妮、郭路佳
一等獎
適應行業轉型升級冶金類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朱苗勇、杜濤、楊澈、劉承軍、韓慶、儲滿生、謝峰、沈峰滿
一等獎
“機制+質量+隊伍+安全”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內涵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李鴻儒、張海峰、張羽、徐林、肖軍、潘峰、楊華、鮑艷、叢德宏、吳傳平、王彥婷、梁雪、梁岩、陳姝雨、肖平
一等獎
基於“全域培養”理念的新文科模式建設探索與實踐
杜寶貴、張平、李丹、陳玉芬、江妍萱
一等獎
在分析化學教學實踐中全方位培養創新型人才
陳明麗、楊春光、於永麗、於永亮、陳旭偉、徐章潤、趙爽、楊婷、劉梅英、王月、王建華
一等獎
基於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機械類課程改革與實踐
朱立達、鞏亞東、於天彪、史家順、原所先
一等獎
適應新技術和新職業演化的高端軟體人才能力貫通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張斌、程維、郭軍、董傲霜、姜琳穎、韓春燕、李昕、吳辰鈮、張驍、宋經平
一等獎
以“新工科”建設為內涵“創新型、國際化、複合型”的材料高端人才培養
蔣敏、秦高梧、張德良、劉楊、金劍鋒、張玉寶、茹紅強、王建軍、賀翔、趙曉麗、任玉平、關錄奎
一等獎
信息技術與大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宋叔尼、孫艷蕊、陸小軍、楊中兵、張國偉、袁媛、郭陽、孔慶海、韓志濤、劉靜宜、張雪、韓海燕、錢金花、張薇
一等獎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貫通式和線上線下混合式實驗教學創新體系探索與實踐
鮑玉斌、劉晨、張立立、鄧慶緒、張天成、丁山、王彤、侯帥、王明全、李大宇、尹國成、陳郭成、欒峰、劉佳良
一等獎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虛擬仿真與實踐基地相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韓躍新、高鵬、崔寶玉、盧冀偉、李文博、孫永升、李麗匣、沈岩柏、劉傑、李艷軍、姚金
一等獎
以質量為核心的非工科教育專業認證探索與實踐
徐林、朱志良、沈峰滿、孫萍、宋叔尼、李鴻儒、王健、張霞、黃琳、卜馨、胡忠武、籍亞玲、孫思萌、柴靜蕊、邵新慧、李丹、谷會敏、朱春紅
一等獎
以“三融合、兩提升、一引領”為特色的大學物理金課建設
陳肖慧、張建鋒、代雪峰、崔晶磊、王強、張蓮蓮、張莉、吳海娜
2018
一等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質量建設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杜寶貴、婁成武、孫萍、張平、李丹
一等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典品讀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田鵬穎、周莉、任鵬、閆研、朱麗穎、秦書生、張志元、曹洪滔、段煉、張雷、邊水燕、曾薇
一等獎
面向智慧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趙雯、王勃然、張德旭、武芳芳、王立婷、盧卉艷、李欣、李韜、姜蕾、董革非
一等獎
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型人才工程能力培養體系創新研究與實踐
徐林、劉建昌、李鴻儒、關守平、王建輝、毛志忠、方曉柯、陳東嶽、潘峰、袁平、楊英華、陳春華
一等獎
以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的教師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激勵機制創新與實踐
劉建昌、李鴻儒、徐林、張斌、陳東嶽、孫秋野、郭路佳、常玉清、王洪峰、楊岑
一等獎
開拓•創新•推廣:以國家級精品教材為核心的多層次立體化系列教材建設(教材)
薛定宇、潘峰、陳大力、崔建江、王浩然
一等獎
強化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虛實深度融合的機械工程綜合實踐實訓平台建設與實踐
鞏亞東、於天彪、譚學飛、張耀滿、陳培媛、羅忠、朱立達、林君哲、葉大勇、周淑文、李常有、閆玉濤、李小號
一等獎
以機器人技術為主線的多元化階梯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吳成東、張雲洲、薛定宇、賈子熙、陳大力、紀鵬、趙姝穎、王斐、聞時光、林明秀、王帥
一等獎
校企協同培育“實用性、複合型、國際化、創新型”軟體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朱志良、程維、於瑞雲、王瑞平、韓春燕、李丹程、于海、姜琳穎、劉洪娟
一等獎
面向混合式學習的程式設計基礎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
高克寧、趙長寬、李金雙、柳秀梅、徐彬、李封、高岩、劉小峰、於戈、鮑玉斌
一等獎
強化學生工程能力的“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沈峰滿、杜希文、杜濤、何芳、鄭海燕、劉常升、李方、楊澈、侯峰、胡志遠、崔振鐸、徐林、原續波、胡忠武、岳強
一等獎
以個性化自主學習和代表性作品評價為核心的大學計算機通識課程教學與評價模式的改革實踐
李金雙、張昱、李鳳雲、郭志、薛麗芳
一等獎
新經濟背景下採礦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顧曉薇、王青、馮夏庭、朱萬成、楊天鴻、車德福、陳慶凱、趙興東、胥孝川、邱景平、曹建立、於慶磊、孫效玉、丁航行、劉婉婷
一等獎
建設優質教學資源提高冶金工程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實踐改革
劉承軍、姜茂發、孫麗楓、趙青、張波、史培陽、閔義、亓捷
一等獎
新時代眾創式協同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
孫新波、張立志、馬欽海、賈建鋒、袁知柱、嚴立寧、趙希男、易平濤、朱茂龍、朱春紅、黃瑋強、石天、周黎明、曹忠鵬、安崗、田樹喜、馮國奇、俞竹超、劉軍、陳桂雲、郭莉、劉洋、李亞寧、李力、杜洋、郭芳
一等獎
依託計算機博弈,構建賽課同建互融的大學計算機教育教學新模式
王亞傑、林峰、劉建昌、楊玉海、曹國強、徐心和、張利群、邱虹坤、徐長明、徐晗、尹航、王驕
一等獎
省域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研究與實踐
張佐剛、張斌、王嘉、夏敏、王秀麗、鮑玉斌
一等獎
遼寧省普通高校大規模線上跨校修讀學分實踐研究
劉天華、夏敏、劉志軍、趙長寬、段玉璽、牟光慶、於忠黨、吳祥恩、薛明智、公丕國
2012
一等獎
網路與課堂相結合的可持續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實踐及其成效
金啟軍、姜茂發、沈峰滿、刁力人、侯秀奇
一等獎
以質量為核心,建設面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趙雯、王克君、王勃然、黃衛祖、郝麗霞
一等獎
依託學科優勢,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吳成東、張雲洲、陳東嶽、張石、薛定宇、趙姝穎、紀鵬、賈子熙、楚好、賈同
一等獎
材料與冶金類研究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朱苗勇、張廷安、謝鵬飛、王梅、丁樺、蔣敏
一等獎
鋼鐵冶金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姜茂發、羅志國、鄒宗樹、儲滿生、劉承軍、茹家勝
一等獎
面向資源共享的課程模式研究及平台開發與實踐
高克寧、趙長寬、徐彬、李封、張昱、李金雙、柳秀梅、張恩德、黃衛祖、易秀雙
一等獎
以質量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
劉建昌、薛定宇、徐林、李鴻儒、王建輝、關守平、潘峰、周瑋、張偉宏、陳思遠
一等獎
礦業類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魏德洲、顧曉薇、王青、任鳳玉、王澤紅
一等獎
《採礦學》教材建設(教材)
王青、任鳳玉、顧曉薇、陳慶凱、鄭貴平
一等獎
依託“四節”構建普惠性、遞進式大學生創新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張立志、王剛、尤曉亮、王平、王世遠
一等獎
構建文科類本科生“全程導師組”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杜寶貴、陳玉芬、冷秀麗、高洪成、隋立民
2009
一等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材建設研究
孫萍、杜寶貴、李丹、婁成武、王穎
一等獎
改革大學數學課程內容與體系,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
宋舒尼、孫艷蕊、張雪峰、謝崇遠、張國偉
一等獎
採礦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
王青、顧曉薇、鄭貴平、陳文林、陳慶凱
一等獎
以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自動化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
劉建昌、王福利、吳成東、徐林、王建輝
一等獎
電子信息類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改革與實踐
姜茂發、張石、吳成東、余強、沈峰滿
一等獎
將國外優秀資源引進軟體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朱志良、高曉興、李丹程、黃麗萍、姜茂發
一等獎
非專業英語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構建
金啟軍、刁力人、金敬紅、董春武、韓忠軍
一等獎
理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鞏亞東、張書鴻、王冬鴻、姜亦亭、趙琛
一等獎
加強大學文化教育,弘揚和培養大學精神
孫雷、劉海龍、張浩、丁義浩、楊定鵬
一等獎
構建以加強學習指導為核心的本科生學風建設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熊曉梅、徐峰、劉雲飛、呂靜、王業
一等獎
改革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歷英、焦明海、王國仁、邸馗、黃衛祖
一等獎
工科《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陳凡、陳紅兵、陳昌曙、羅玲玲、秦書生
一等獎
適應社會發展,為企業打造雙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劉常升、沈峰滿、曹曉民、黃晶、卜馨
2004
省特等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孫萍、司曉悅、婁成武
省特等
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及實踐
陸鷹、劉家貴、溫濤
一等獎
改革教學科研基層組織,促進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
王福利、劉建昌、赫冀成
一等獎
理工科專業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郝世棟、張鳳鵬、姜茂發
一等獎
材料專業專業基礎課及實驗課程體系最佳化的實踐與研究
宗亞平、沈峰滿、翟玉春
一等獎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與實踐
陳良玉、陳培媛、鞏亞東
一等獎
基於資源庫和網路支撐平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黃衛祖、金啟軍、趙雯
一等獎
面向企業需求的實用性軟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張斌、龐洪江、朱志良
一等獎
岩石破裂過程數值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王述紅、楊天鴻、唐春安
一等獎
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大學物理精品課程”
王強、趙國儉、耿平
一等獎
物理、力學課群立體化教學和雙語教學的研究
謝里陽、潘一山、謝里陽(第二)
2001
一等獎
冶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翟玉春、姜茂發、徐家振
一等獎
《通用大學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趙雯、盧燕、黃衛祖
一等獎
基於寬口徑創新人才培養的機械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高航、鞏亞東、張鐳
一等獎
東北大學關於面向21世紀“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王鐵光、劉均、姜豐
一等獎
全面推進機械設計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
陳玉良、孫志禮、王淑仁
一等獎
加強與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赫冀成、王寧、婁成武
一等獎
更新思想觀念,推進平台課程建設,制定新世紀培養計畫
郝世棟、滕超、王炬
一等獎
加強東北地區高校間的交流與協作,推動現代教育技術的套用
呂雅文、原松梅、王力軍
一等獎
從“中國革命史”到“毛澤東思想概論”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邱秀華、王太金、古昨丹
1993
一等獎
實現學校體育科學化管理,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胡嘉樵、劉榮富、陳丕正、吳守清、劉永祥
一等獎
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課程建設
趙仁洙、滕福仁、鹹錦子、曹克穎、曹雲鳳
1989
一等獎
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改革
趙志業、王國棟、陳家民
一等獎
以“三個面向”為指南,促進實踐教學改革
徐小荷、林德余、孟祥振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教學成果,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與39個國家和地區的260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建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6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在白俄羅斯創建全球首個科技孔子學院。有在校國際學生850人,設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個,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10個。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科技孔子學院成立一周年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建有1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級科技基地1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等多個科研平台。
東北大學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
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
工業智慧型與系統最佳化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軋制技術研究基地)
難採選鐵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計算機軟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軋制技術研究基地)
難採選鐵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真空技術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
鋁電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合作)
電磁冶金技術及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研究中心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腐蝕與防護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電磁過程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多金屬共生礦生態化冶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航空動力裝備振動及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工業數據解析與最佳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醫學影像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先進制備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鋼先進冶金工藝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複雜網路系統安全保障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流程工業數位化儀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屬冶金過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醫學成像與智慧型分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生態環境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生態工業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材料電磁過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遼寧省液晶功能高分子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金屬材料微結構設計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檔數控工具機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特種鋼冶煉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採礦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機械裝備動力學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數位化裝備綜合信息處理系統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製造系統與物流最佳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複雜裝備多學科設計最佳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非煤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礦物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流動分析與裝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冶金資源循環科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大數據管理與分析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增材製造與再製造用材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冶金感測器材料及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植入器械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光纖感測與先進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大型裝備智慧型設計與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輕量化用關鍵金屬結構材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紅外光電材料及微納器件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冶金工業智慧型診斷與安全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城市與建築數位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醫學影像計算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智慧型科學與智慧型系統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CAD/CAM套用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嵌入式軟體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設備診斷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礦物材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高新過濾材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節能冶金裝備與智慧型檢測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雲計算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特殊鋼電冶金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城市智慧型交通與物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
遼寧省金屬材料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基於大數據的信息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電磁冶金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軋制過程控制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智慧型工業數據解析與最佳化技術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難採選鐵礦石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省鎂合金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省機器人智慧型感知與互動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材料電磁過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新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現代冶金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採礦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面向先進裝備業的嵌入式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環境保護生態工業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微流控晶片及流動分析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硼資源生態化綜合利用技術與硼材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遼寧省高校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遼寧省高校數位化設計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瀋陽市科技基地
瀋陽市機械振動與產品動態設計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感測器網路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高性能磁材料薄膜材料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煤炭提質與潔淨煤技術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工業生態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生物機械與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高檔數控工具機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智慧型機器人重點實驗室
瀋陽市冷彎型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瀋陽市非金屬礦高效加工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瀋陽市嵌入式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瀋陽市真空鍍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瀋陽市物聯網套用基礎研究工程實驗室
瀋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科研平台,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14項,在《Science》《Nature》等頂級期刊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科技論文,涵蓋眾多前沿領域重要成果,併入選了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試點示範基地”。
東北大學部分研究成果
獎項
成果名稱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品質特殊鋼綠色高效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的開發和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型金屬坯料製備電磁調控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和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多源異構數據湖的聚存算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貧雜鐵礦石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工業示範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型金屬胚料製備電磁調控關鍵共性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多源異構數據湖的聚存算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連鑄凝固末端重壓下技術開發與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鋼材熱軋過程氧化行為控制技術開發及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特高壓高能效輸變電裝備用超低損耗取向矽鋼開發與套用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分散式動態系統的自學習最佳化協同控制理論與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非線性切換系統的分析與控制
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複雜動態系統智慧型最佳化理論與方法
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面向行業套用的智慧型雲網管控技術及平台
遼寧省科學進步一等獎
鋁中氫的感知機理及電化學測氫技術研發及套用
遼寧省科學進步一等獎
高品質帶鋼冷軋智慧型化核心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套用
遼寧省科學進步一等獎
深埋隧道即時型岩爆能量機制、智慧型預警與控制技術
遼寧省科學進步一等獎
粉塵爆炸抑爆泄爆關鍵技術及裝備
遼寧省科學進步一等獎
基於預氧化技術的集約型超高強鋼鍍鋅雙相鋼系列產品開發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研究成果,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

學術資源

截至2023年9月,東北大學擁有圖書館3個,圖書館總面積達到63611.68m2,閱覽室座位數6533個。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388.09萬冊,當年新增55015冊,生均紙質圖書70.03冊;擁有電子期刊31176種、199.89萬冊,學位論文736.26萬冊,音視頻262607小時。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一本理工類綜合性學術期刊。該期刊為月刊,每期152頁,在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主要欄目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與冶金、機械工程、資源與土木、管理科學、數理化力學等。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創刊於1999年,為雙月刊,每期152頁。該刊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和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和中國科技論文線上等國內外資料庫收錄。主要欄目有:科技哲學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法學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教育研究。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機械設計與製造》
《機械設計與製造》創刊於1963年,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是一本專注於機械製造及自動化領域的學術期刊。該刊物為月刊,採用大16開本,國內刊號為CN21-1140/TH,國際刊號為ISSN1001-3997,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主要欄目包括:理論與方法研究、先進制造技術、數控與自動化、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機器人技術,以及管理與綜述。《機械設計與製造》已被評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學術期刊評價資料庫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資料庫(CNKI)源期刊,以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源期刊,並被認定為遼寧省一級期刊。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機械設計與製造》
《冶金經濟與管理》
《冶金經濟與管理》是由中國金屬學會主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技術經濟分會、東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辦於1985年。該刊物為雙月刊,採用大16開本,公開發行於國內外。國內統一刊號為CN21-1094/F,國際連續標準出版物號為ISSN1002-1779,已被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資料庫全文收錄。主要欄目包括:專家論壇、企業論壇、高質量發展、礦產資源研究、聚焦“一帶一路”、行業分析、市場分析、綠色製造、智慧型製造、科技創新、技術經濟、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借鑑與思考,以及研究與探討等。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冶金經濟與管理》
《控制與決策》
《控制與決策》創刊於1986年,由教育部主管和東北大學主辦,是一份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全國高水平學術期刊。該刊物為月刊,採用A4開本,每期352頁,通過郵局向國內外發行。該刊多次榮獲包括“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和“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榮譽稱號。此外,《控制與決策》於2019年12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畫項目”,未來將繼續為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而努力奮進。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控制與決策》
《控制工程》
《控制工程》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學術類期刊。該刊為中文期刊,單月刊,採用大16開本,於每月20日出版,並進行公開發行。郵發代號為8-216,國外郵發代號為BM8219。
此刊已被評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CSCD)、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用刊、中國科學文獻數據用刊以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自2002年起,《控制工程》已被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以及英國《科學文摘》(SA)等著名國際檢索機構全文檢索,進一步提升了其學術影響力。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控制工程》
《軟體工程》
《軟體工程》(原刊名:《軟體工程師》)創刊於1998年,由東北大學主辦,遼寧省教育廳主管,是國家首批認定的學術期刊。該期刊為月刊,國內出版物號為CN 21-1603/TP,國際出版物號為ISSN 2096-1472,CODEN為RGUOAX。該刊已被中國知網資料庫(CNKI)、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以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等多個資料庫全文收錄。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軟體工程》
《材料與冶金學報》
《材料與冶金學報》(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是專業學術性刊物,由東北大學主辦,國家教育部主管。2002年3月創刊,雙月刊,104頁,中文版,國內外公開發行。每期設有冶金、材料製備、材料、其他(環境、資源綜合利用)等欄目。主要學術論文包括理論基礎、工藝技術(側重工藝上的原則,且帶有普遍意義)。材料欄目下的論文以金屬材料為主;環境、資源綜合利用欄目下的論文,刊登與冶金相關的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方面的內容,比如:廢渣的利用,綠色冶金等。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材料與冶金學報》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學校校標為雙圓套圓形徽標。其顏色為校色藍和白兩色;中間是由山水組成的圖案,以白山黑水代表學校所處的地域;雙圓間上方為張學良題寫的“東北大學”校名;下方有“1923”字樣,代表學校的建校時間;左右兩側分別為“NORTHEASTERN”和“UNIVERSITY”。校標的原設計是中國國徽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學家林徽因教授於1929的作品。截至2024年8月的校標是在此基礎上做了個別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張學良老校長1992年為東大題寫的校名。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大校徽圖示
學校校旗顏色為校識色(校色為C100 M70),旗面左上角是校標,中間是張學良題寫體白色中文校名。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校旗

精神文化

學校校訓是“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大校訓石
“獻身、求實、團結、創新”是東大的校風。
《東北大學校歌》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呂遠改編。
東北大學校歌
東北大學校歌
詞:劉半農 曲:趙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
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沐春風時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為貴,惟自強不息方登高。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
期終達於世界大同之目標。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校歌

社團文化

東北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於1997年正式成立,是在社團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學生自發成立、獨立開展工作的校級學生組織,是對全校學生社團進行服務、引導、管理與協調的先進學生組織。設有“踐行”志願者協會、新長城自強社、東大日語協會、雪域九眼天珠社團、東大武術協會、領秀記者團、飛鳥戶外運動協會、心理潛能開發協會、東大數學建模協會、書法協會、粵語文化協會、巨rock社團等多種社團。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

校區情況

截至2023年12月,在瀋陽建有南湖校區、渾南校區和瀋河校區,在秦皇島市設有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在佛山設有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占地總面積264.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90萬平方米。

南湖校區

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地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號巷11號,是學校法定註冊地址。截至2018年9月,南湖校區有10個宿舍樓、1個留學生公寓、1個培訓學生公寓;場地設施有五五體育場、五四體育場、劉長春體育館;教學場館有漢卿會堂、逸夫樓、寧恩承圖書館、機電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採礦館、冶金館等多棟建築。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南湖校區

渾南校區

東北大學渾南校區坐落於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創新路195號,距東北大學南湖校區16公里。截至2024年8月,渾南校區占地總面積89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投入使用室內建築面積38.7萬平方米,包括圖書館、信息學館、生命學館、文管學館、建築學館、1號教學樓、生命醫學實驗室(校醫院)、體育館(風雨操場)、體育場(看台)、5棟學生宿舍、學生生活服務中心、學生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能源動力中心、中心變電所、垃圾處理房等21棟室內建築,此外還有室外的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田徑場4個室外體育場投入使用。截至2024年8月,入駐學院包括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軟體學院、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江河建築學院、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9個學院,在籍學生12700餘人,常駐教職工930人左右,第三方服務單位員工近740餘人,渾南校區師生員工總計14370人。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渾南校區

瀋河校區

東北大學瀋河校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文化東路89號,與南湖校區相距約6公里,與渾南校區相距約15公里。截至2024年8月,瀋河校區占地面積220605.57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實驗樓、學生食堂、學生宿舍、家屬住宅等建築。

秦皇島分校

東北大學設有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截至2023年4月,校園占地面積800餘畝,建築面積35.65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849人,其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83人,碩士、博士生導師265人。建有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秦皇島分院、1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8個學院,36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六大學科門類。學校共享東北大學全部博士和碩士學科點資源,單獨設有光學工程、民族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學校在7個學科門類、17個一級學科方向上對東北大學學科評估提供強有力支撐。

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

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桂園社區泮浦路1號,是由佛山市人民政府、東北大學、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以培養研究生為主的教育機構,是東北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4年8月,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占地面積180餘畝,建築面積23.6萬平方米,包括學習綜合體、科研樓、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國際會議中心、體育館等建築。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
學術委員會主任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校長
領導信息截至2024年10月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任職時間
職務
王永江
1923年4月至1927年10月
東北大學校長
劉尚清
1927年11月至1928年8月
東北大學校長
張學良
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
東北大學校長
1993年3月
東北大學名譽校長、東北大學名譽董事長
寧恩承
1931年3月至1933年3月
東北大學秘書長、代校長
王卓然
1933年3月至1936年8月
東北大學秘書長、代校長
周鯨文
1936年8月至1937年1月
東北大學秘書主任、代理校長
臧啟芳
1937年1月至1947年4月
東北大學校長
劉樹勛
1947年6月至1949年2月
東北大學校長
崔九卿
1948年8月至1949年2月
東北大學代理校長
閻沛霖
1949年2月至1950年8月
瀋陽工學院院長
1951年3月至1952年8月
東北工學院黨組書記
靳樹樑
1950年8月至1964年7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
高景芝
1951年11月至1952年8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汪之力
1952年8月至1956年8月
東北工學院黨組書記
佟冬
1952年8月至1953年1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吳健
1953年1月至1955年4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柳文
1955年4月至1959年1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柳運光
1959年4月至1965年8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霍遇吾
1973年3月至1977年4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康敏莊
1977年11月至1981年5月
中共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1981年6月至1983年3月
中共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畢克楨
1981年5月至1984年2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
董桂林
1983年3月至1986年6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陸鐘武
1984年2月至1991年1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
費壽林
1987年2月至1993年3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蔣仲樂
1991年1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
東北大學校長
1995年3月至1998年7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赫冀成
1995年3月
東北大學校長
1998年7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02年8月至2011年1月
東北大學校長
孫家學
2002年8月至2016年9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丁烈雲
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
東北大學校長
趙繼
2014年6月起至2021年2月
東北大學校長
熊曉梅
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參考資料:

校園環境

劉長春體育館

劉長春體育館是教育部、遼寧省、瀋陽市重點共建東北大學“985工程”一期建設項目,由瀋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截至2023年4月,體育館位於體育場南側,總建築面積10992.81平方米,地上3層,地下1層,建築主體高度為23.98米。體育館內座席總數為4132個。館內共可提供3塊籃球場地、28塊桌球場地,可以舉行籃球、排球、羽毛球、桌球等多種體育比賽。體育館外西側廣場上,豎立了一座劉長春青銅塑像,塑像以劉長春在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賽場上右腳尖觸地的照片為原型創作,人像高2.7米,大理石底座高1.9米。以紀念在東北大學的舞台上成長起來的“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劉長春體育館外劉長春青銅塑像

漢卿會堂

東北大學漢卿會堂於2003年9月東北學八十周年校慶之際竣工,由校內教職員工學生、海內外團體、個人和校友捐資修建。漢卿會堂的使用包括展覽、會議接待和學術交流。展覽內容有張學良老校長業績展、東北大學校史展、徐放捐贈文物書畫展。
東北大學(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公辦高校)
東北大學漢卿會堂

校友情況

東北大學在政界、商界、科教界、文娛界都有知名校友,如梁思成、林徽因、師昌緒、馬培華、劉長春、單田芳等人。
兩院院士
竇世學
師昌緒
聞邦椿
陸鐘武
張嗣瀛
柴天佑
王國棟
馮夏庭
唐立新
王淀佐
左鐵鏞
乾勇
孫傳堯
周廉
於潤滄
張懿
劉寶琛
錢鳴高
黃崇祺
劉炯天
雒建斌
徐德龍
丁烈雲
邵安林
逯高清
余艾冰
陳道倫
張東曉
戴瓊海
黃小衛
王國法
裴文國
吳開明
邱竹賢
方肇倫
錢臨照
馬在田
徐旭常
靳樹樑
張捷遷
石志仁
劉仙洲
劉承釗
劉崇樂
肖公權
莊長恭
紀育澧
李先聞
楊榮國
柳詒徵
趙飛克
楊錦宗
黃文熙
梁思成
蔡方蔭
傅鷹
-
-
-
-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後,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專家學者
梁思成
林徽因
寧恩承
張捷遷
閻述詩
趙厚達
莊長恭
馬宗薌
劉永濟
宋君復
馮祖荀
王卓然
劉仙洲
何育傑
王翰宸
方永蒸
艾勒戡
石志仁
劉風竹
劉承釗
劉崇樂
江之泳
關承烈
孫國封
紀育澧
楊毓楨
李先聞
李樹棠
肖公權
吳貫因
餘澤蘭
汪兆璠
張冀軍
陳植
金毓黻
周守一
周傳儒
柳詒徽
柳國明
郝更生
趙飛克
趙明高
趙鴻翥
聶恆銳
高亨
凌達揚
傅鷹
童雋
曾運乾
蔡方蔭
臧啟芳
薛桂輪
翟紹先
-
-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後,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黨政領導
馬培華
閻明復
黃曉薇
陳光毅
武連元
李樹文
劉振華
孫大發
王巨祿
焦開河
孫華山
崔麗
劉國勝
陳海波
馬延禮
李曉安
史桂茹
趙國紅
何鳴鴻
高瑞平
湯建人
鄂義太
劉玉浦
王植時
金陽
劉豐富
馬金虎
程有青
趙喜子
胡太平
牛海軍
陳凌孚
房維中
崔德文
安國
董九洲
趙新良
甘宇平
李永安
張潤霞
郭維城
宋黎
顧卓新
高揚
呂東
孔飛
王振乾
王鐸
李東野
章澤
王玄
李潤田
劉玉林
關山復
常城
朱川
沈越
李荒
車向忱
劉安田
王錚
張化東
梁漱溟
宋潔涵
何純渤
李岩
楊秀峰
劉忠良
齊燕銘
岳林
劉希文
王一倫
史進前
延懋
王良漙
紀亭榭
李燧英
張西帆
胡秉權
范明
姜樹德
高鵬
張金輝
馬恆昌
王興讓
鄒魯風
王新三
張昭
龐文華
林潔
董智勇
衛之
馬龍翔
劉風竹
劉錫瑛
關夢覺
李德仲
吳家象
沈洪濤
陳彥之
趙今聲
胡開明
趙紀彬
郭燕傑
高肇洲
魏震五
陶慰蓀
李亞泉
潘承孝
尹鴻勤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後,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企業家
吳峰華
劉積仁
唐復平
姚林
郭斌
才讓
郭為
奚正平
呂松濤
張志祥
張程忠
曲陽
邵殿祥
李國富
王文軍
苟護生
羅乾宜
胡乃民
姜良友
趙占國
朱可炳
於萬源
邵安林
張錦剛
於松嶺
趙周禮
陳春明
曾興富
朱邵武
張福利
施設
龐新星
李偉健
宗貴升
殳黎平
陳玉民
武建強
王常青
王志全
董事
柴永成
張功焰
陳向陽
郭風芳
龍固新
汪澍
夏文勇
翁占斌
李青龍
-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後,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資料來源:
各界精英
劉長春
郭小川
夏青
呂遠
石侖
徐放
馬加
單田芳
-
-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後,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革命烈士
王肅
宋鳴皋
張希堯
石璞
佟彥博
吳承仕
叢德滋
徐翼
於乾
張希堯
王墉
王成國
左秀海
劉仁
劉國培
孫西林
許芝
關起義
張玉汶
張孟晉
金品三
鄭宗范
麻秉鈞
董寧
程式蘭
李德恆
穆岳
謝東屏
苗可秀
-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後,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8月,參考資料:

所獲榮譽

學校排名

2024年,東北大學在US new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布的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中,綜合排名位居全球第492名,亞洲第119名,中國第63名。
2024年,東北大學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2024年世界大學排名中,排名位居601-800名。
截至2024年8月,東北大學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39名。

學校榮譽

東北大學部分學校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11年5月
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4月
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
2017年9月
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1年3月
獲評“遼寧省文明校園”
2021年9月
入選第三批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名單
2022年2月
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年4月
東北大學冬奧志願服務團隊被表彰為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集體
2022年9月
東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
2022年11月
獲評遼寧省2022年青年就業見習示範基地
2023年2月
2022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2024年6月
2021-2023年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
2024年9月
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
註:此表只列出部分學校榮譽,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9月

學校地址

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巷11號
東北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