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塊莖小,近球形,直徑1-2厘米。
鱗葉2,線狀披針形,銳尖,膜質,內面的長9-15厘米。葉1,
葉柄長17-30厘米,下部1/3具
鞘,紫色;葉片鳥足狀分裂,
裂片5,倒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中裂片具長0.2-2厘米的柄,長7-11厘米,寬4-7厘米,側裂片具長0.5-1厘米共同的柄,與中裂片近等大;
側脈脈距0.8-1.2厘米,集合脈距邊緣3-6毫米,全緣。
花序柄短於葉柄,長9-15厘米。佛焰苞長約10厘米,管部漏斗狀,白綠色,長5厘米,上部粗2厘米,喉部邊緣斜截形,狹外,卷;檐部直立,卵狀披針形,漸尖,長5-6厘米,寬3-4厘米,綠色或紫色具白色條紋。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約2厘米,上部漸狹,花疏;雌花序短圓錐形,長1厘米,
基部粗5毫米;各附屬器具短柄,棒狀,長2.5-3.5厘米,基部截形,粗4-5毫米,向上略細,先端鈍圓,粗約2毫米。雄花具柄,花葯2-3,藥室近圓球形,頂孔圓形;雌花:子房倒卵形,柱頭大,盤狀,具短柄。
漿果紅色,直徑5-9毫米;種子4,紅色,卵形。肉穗花序軸常於果期增大,基部粗可達2.8厘米,果落後紫紅色。花期5月,果9月成熟。
產地生境
分布於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北京、河北、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至河南信陽。生長於海拔50-1200米的林下和溝旁。
繁殖方法
塊莖
9-10月收穫東北南星塊莖後,選擇生長健壯、完整無損、無病蟲害的中、小塊莖,晾乾後置地窖內貯藏作種用。挖窖深1.5米左右,大小視種用塊莖多少而定,窖內溫度保持在5-10℃左右為宜。低於5℃,種用塊莖易受凍害;高於10℃,則容易提早發芽。一般於翌年春季取出栽種,亦可於封凍前進行秋栽。春栽,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25厘米、株距14-16厘米挖穴,穴深4-6厘米。放入種栽,芽頭向上,每穴1塊。栽後覆蓋土雜肥和細土,若干旱澆1次透水。約半個月即可出苗。如用大塊莖作種,可以縱切兩塊或數塊,只要每塊有1個健壯的芽頭,都能作種用。但切後要及時將傷口抹以草木灰,避免腐爛。塊莖切後種植的,小塊莖,覆土要淺,大塊莖宜深。一般每公頃需種用大塊莖675千克左右,種用小塊莖300千克左右。
播種
東北南星種子於8月上旬成熟,紅色漿果採集後,置於清水中搓洗,去掉果肉,撈出種子,立即進行秋播。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挖淺溝,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內,覆土與畦面齊平。
栽培技術
播後管理
播後澆1次透水,以後經常保持苗床濕潤,10天左右即可出苗。冬季用廄肥覆蓋畦面,保溫保濕,助幼苗越冬。翌年春季幼苗出土後,將廄肥壓入苗床作肥料,當苗高6-9厘米時,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多餘的幼苗也可另行移栽。於春季4-5月上旬,當幼苗高達6-9厘米時,選擇陰天,將生長健壯的小苗,稍帶土團,按行株距20-15厘米移植於大田。栽後澆1次定根水,以利成活。
選地整地
宜選陰涼、濕潤、腐殖質較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進行人工栽培。地選好後,於秋季將土壤深翻20-25厘米,結合整地每公頃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45000-75000千克,翻入土內作基肥。栽種前,再淺耕1遍。然後,整細耙平,做成寬120厘米的高畦或平畦,畦溝寬30厘米,溝深20厘米,四周開好排水溝,畦面呈瓦背形。
田間管理
鬆土除草、追肥:苗高6-9厘米,進行第1次鬆土除草,宜淺不宜深,只要耙松表土層即可。鋤後隨即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糞水,每公頃15000-22500千克;第2次於6月中、下旬進行,鬆土可適當加深,並結合追肥1次,施肥量同前次;第3次於7月下旬進行,此時正值東北南星生長旺盛時期,可結合除草鬆土,每公頃追施糞肥22500-30000千克,在行間開溝施入,施後覆土蓋肥;第4次於8月下旬進行,結合鬆土除草,每公頃迫施尿素150-300千克,兌水施入,另增施餅肥750千克和適量磷、鉀肥,以利增產。
排灌水:東北南星喜濕,栽後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要勤澆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田間積水。水分過多,易使苗葉發黃,影響生長。
摘花苔:5-6月東北南星肉穗花序從佛焰苞內抽出時,除留種地外,應及時剪除,抑制生殖生長,促進營養生長,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間套作:東北南星栽植後,前2年生長較緩慢,在畦埂上按株距30厘米間作玉米、豆類或其他藥材,既可為東北南星遮蔭,同時又可增加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
主要價值
塊莖可以入藥,味苦、辛,溫。有毒。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於頑痰咳嗽、風疾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品外用於癰腫及蛇蟲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