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1993年9月由
蕭山市編委批准建立,與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編制6名,其中4名從文化館析離出來,並成立籌建辦公室。1999 年7月,蕭山市博物館在江寺掛牌,正式任命館長。山門上懸掛的“蕭山博物館”匾額,由著名大書法家啟功所書。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自1999年7月起,向市民長年開放,主要以江寺為依託舉辦豐富多彩的展覽活動,祇園寺作為江寺展覽的補充。年舉辦展覽20多個,接待觀眾10多萬人次。 通過幾年的努力,蕭山博物館知名度大有提高,已成為領導、民眾和學生獲取知識和得到教育的場所,機關、企事業、學校等單位開展活動的陣地。尤其是博物館近年來開展的“以展養展”的實踐,受到了當地領導的褒獎,又得到了全省博物館館長論壇與會館長們的肯定,為全省中小型綜合博物館開展展覽交流,彌補經費不足,探索了較為可行的道路。 蕭山區政府每年都下撥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文物保護經費,2001年達 125萬,主要用於文保單位維修、文物徵集、文物修補、文物宣傳、文物稽查、文物保全及四有資料、考古發掘等。對蕭山博物館住所已累計投資400餘萬元,修復了江寺的大雄寶殷、天王殿、偏殿,復建了山門;修復了祇園寺的鐘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廂房和藏經樓、齋堂等,復建了鼓樓,將廂房改建為文物庫房和文物標本房,還集資鑄就了2噸重的太平大鐘,並舉辦了敲響世紀太平鐘聲活動。 2000年,博物館購置了6台電腦,一方面實行了辦公電腦化,對文物藏品實行電腦軟體的錄入工作;另一方面,可通過網路了解更多的博物館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
館藏文物
主要有史前遺物、陶瓷器、金屬器、玉雜器、書畫等,尤其以陶瓷器和書畫為特色。陶瓷器以當地出土的印紋陶、原始瓷和越窯青瓷為主,漢代和兩晉的越窯青瓷,被學術界稱為“蕭山窯”。其中西晉越窯青瓷武士俑、仕女俑為國內僅有,在造型、服裝、葬俗等諸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是蕭山博物館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