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褐斑病

杜鵑褐斑病由半知菌亞門 、絲孢綱、絲孢目、暗梗孢科、尾孢屬的杜鵑尾孢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生於分生孢子梗的頂端,分生孢子鞭狀,以此侵染傳播。病菌生長發育適宜的溫度為27-32攝氏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杜鵑褐斑病
  • 別稱:角斑病
  • :半知菌亞門 
  • :絲孢綱
  • :絲孢目
發病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發病症狀

杜鵑褐斑病菌為害杜鵑葉片,造成大量落葉,幼苗期甚至整株死亡。感病葉片初期生紅紫至紅褐色小點,逐漸擴展成近圓形,或受葉脈限制為多角形不規則病斑,直徑1-5毫米,後期病斑黑褐色,中央有時灰白色,邊緣不甚明顯。病斑葉片正面色深而背面色淺,葉緣的病斑可以相互聯結,潮濕時多在病斑表面生灰黑色小霉點,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杜鵑褐斑病(攝於蘇州大學)杜鵑褐斑病(攝於蘇州大學)

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葉中越冬。主要靠氣流和雨水傳播,侵染新的葉片,7到11月為發病期。多雨年份或溫室栽培時,高溫高濕情況下發病較重。生長衰弱、灼傷、蟲害、凍傷及人為損傷處易發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西洋杜鵑相對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摘除病葉,清除地下或盆內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可以減少侵染來源。
2、花盆放置密度適當,保持通風透光。澆水時從盆沿澆入,儘量避免葉面水分滯留。注意選擇盆土或增施硫酸亞鐵,防止黃化。
3、夏季盆花放在室外的蔭棚內,以減少日灼和機械損傷等造成的傷口。
4、杜鵑開花後立即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稀釋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稀釋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液。每10~14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防治效果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