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是西洋杜鵑較易發生的一種葉片病害,幾乎所有栽培品種、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感病的葉片最初在表面產生大小不一的圓形斑點,不久擴展成圓形、長形或不規則病斑,直徑約2毫米~10毫米,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部呈黃白色或灰白色,稍隆起,後期病斑中部乾枯,形成圓形小孔,鄰近病斑相連可形成不規則大斑,嚴重時葉片枯死,中央散生小黑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洋杜鵑褐斑病
- 病原類型: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葉點黴菌侵染所致
- 主要危害作物:西洋杜鵑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病害
分布與危害,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危害西洋杜鵑。
病原
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葉點黴菌侵染所致。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來源於土壤中的病殘體。越冬病菌在氣候條件適宜時即可產生繁殖體,借氣流傳播,從植株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在 25℃-28℃及高濕條件下發病普遍而嚴重。此外,土壤含水量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長衰弱時,都易誘發此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力。用腐熟或蒸汽滅菌的鋸木屑作為栽培基質,可降低病菌侵染來源,保持土壤濕潤、疏鬆、透氣、不積水,培育健壯植株,增強抗病力。
②清潔盆土,摘除病葉。結合追肥清除殘落的病葉于田外或深埋於地下,減少病源。
③適時噴施或澆灌800倍~1000倍硫酸亞鐵溶液,調節土壤酸鹼度。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藥保護,防止病害蔓延。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天~10天噴1次,共噴2次~3次。也可用多菌靈或百菌清與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以提高用藥效果,降低病菌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