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褐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植株下部老葉最先發病。發病初期葉面產生紅褐色小斑點,隨後逐漸擴展。發病後期病斑中央變成灰褐色至灰白色,病斑表面生出許多黑色或灰褐色小點粒及霉叢,嚴重時病斑相互連線成片,致使葉片枯黃早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鵑花褐斑病
  • 分布:中國各地發生較為普遍
  • 症狀:主要危害葉片
  • 病原:杜鵑殼針孢
分布與危害,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杜鵑花褐斑病是杜鵑花的常見病,在我國各地發生較為普遍,尤以廣州、武漢、南京、瀋陽、合肥、蘇州等地發病嚴重。

病原

杜鵑殼針孢[Septoria azaleae Vogl.]屬半知菌亞門.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植物組織內或落葉上越冬,來年病葉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傳播為害。

發生規律

病菌在病葉上越冬。高溫高濕利於發病,梅雨季節發病較重。露地栽培的杜鵑一般從4—5月開始發病,直到12月病害才停止蔓延;溫室盆栽杜鵑全年均可發病

防治方法

一、注意庭園衛生。在杜鵑花的栽培場地及時清除病殘體,每年冬季要徹底清除病落葉並集中燒毀,減少翌年的初侵染源。
二、栽培措施。要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對我國不少地區來講,在杜鵑花栽培(特別是盆栽)中應尤其注意栽培用土,因為杜鵑花屬於典型的酸性土植物(其適宜的土壤酸鹼度為pH5—6),忌鹼性土和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粘質土壤。
三、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防治該病的有效途徑,因為杜鵑花對該病的抗性與其品種密切相關。一般說來,西鵑較易感病,如“天惠”、“錦鳳”極易感病;“賀之祝”、“白御幸錦”抗病中等;而“南極”、“歡天喜地”、“五寶綠珠”則相當抗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