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秋收起義的巨大影響下,湘贛邊界杜鵑山,有一支農民自衛軍揭竿而起,三起三落,瀕於覆滅。農民自衛軍領袖雷剛急盼找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他們找到出路。1928年春,共產黨組織派柯湘前來與他們聯繫。柯湘途中被捕,農民自衛軍在刑場上營救了她。柯湘擔任了自衛軍黨代表,對把農民自衛軍進行整訓,用無產階級建軍思想對部隊進行改造。當雷剛誤將推車僱工田大江當作土豪欲加責打時,柯湘對他進行了階級教育和政策教育。雷剛悔改了。田大江參了軍。部隊打土豪,分田地,擴大武裝,發動民眾,上山整訓,得到蓬勃發展。地主武裝頭子毒蛇膽率部來犯,抓住了雷剛的義母杜媽媽為“誘餌”,勾結叛徒溫其久,準備將雷剛引誘下山,一舉殲滅。柯湘識破敵人的陰謀詭計,遵照上級指示,採取敵進我退的策略,轉移出山,會合主力,粉碎來犯之敵。但雷剛復仇心切,中了叛徒溫其久的挑唆。不聽勸阻,莽撞下山,中敵埋伏,被捕入獄。在獄中母子相見,雷剛始明真相,悔恨交加。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柯湘沉著冷靜,當機立斷,命令李石堅帶隊守山,自己率領尖刀班,雨夜出奇兵,飛渡鷹愁澗,營救雷剛,力挽狂瀾。在激戰突圍回山途中,田大江壯烈犧牲。山上,溫其久趁柯湘尚未到來,藉口轉移,欲拔掉紅旗,帶隊投敵。李石堅與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柯湘回山,清除了叛徒。血的教訓教育了雷剛,柯湘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農民武裝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前進,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涓涓細流,匯人江海,自衛軍會合紅軍主力,消滅了毒蛇膽,正式改編為工農革命軍。開赴井岡山,去與毛委員領導的紅軍主力會師。
全劇共分九場,場次目錄如下:
第一場 長夜待曉
第二場 春催杜鵑
第三場 情深如海
第四場 青竹吐翠
第五場 砥柱中流
第六場 鐵窗訓子
第七場 飛渡雲塹
第八場 霧嶺初晴
第九場 紅旗漫捲
演職員表
謝鐵驪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柯湘 | 楊春霞 | ---- |
雷剛 | 馬永安 | ---- |
李石堅 | 李寶春 | ---- |
杜媽媽 | 劉桂欣 | ---- |
田大江 | 高牧坤 | ---- |
鄭老萬 | 張學海 | ---- |
羅成虎 | 張連群 | ---- |
杜小山 | 景連振 | ---- |
溫其久 | 王忠信 | ---- |
毒蛇膽 | 馬增壽 | ---- |
幕後花絮
本片是根據上個世紀60年代頗有影響的舞台劇改編而成的京劇舞台藝術片。影片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下的武裝鬥爭為主線,通過一支農民隊伍最終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證明了“黨指揮槍”革命原則的正確性。影片集中塑造了柯湘堅持黨的正確路線,發動民眾、依靠民眾、善於鬥爭、不怕犧牲的優良品質,同時也真實地刻畫了雷剛這個普通農民投身革命的艱難歷程。
音樂原聲
唱段名稱
| 演唱者 | 見容簡介 |
無產者等閒看驚濤駭浪 | 柯湘 | 柯湘在刑場上抒發豪情壯志。 |
家住安源 | 柯湘 | 向戰士們講述自己的出身經歷。 |
黃連苦膽味難分 | 柯湘、雷剛 | 用田大江的事現場教育雷剛。 |
大火熊熊 | 雷剛 | 反映雷剛不能解救民眾的焦急心情。 |
亂雲飛 | 柯湘 | 柯湘面對困難,分析敵情,壯志凌雲。 |
杜鵑山舉義旗三起三落 | 雷剛、杜媽媽
| 杜媽媽在獄中教育雷剛 |
血的教訓 | 柯湘 | 革命真理,黨指揮槍 |
影片評價
現代京劇《杜鵑山》的風風雨雨
楊春霞、馬永安主演的《杜鵑山》,雖在所謂“八個樣板戲”之後問世,但稱得上是現代京劇中的一出“骨子老戲”。它誕生於1963年,最初由寧夏京劇團移植於同名評劇。
寧夏京劇團遠在西北,但主要演員出自北京(原總政京劇團),也是名角薈萃。1963年春天,該團赴東北巡演期間,觀摩了瀋陽評劇院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杜鵑山》,為其內容的傳奇色彩所動,覺得更適於用京劇藝術表現。不久,由殷元和、孫秋田執導,李鳴盛、李麗芳主演,移植上演了《杜鵑山》。
同時,《杜鵑山》也引起北京京劇團的興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掛帥出征,隆重推出《杜鵑山》。“四大鬚生”之一的京劇泰斗馬連良,在劇中配演“鄭老萬”一角,以綠葉扶紅花,可見其陣容強大。
1964年,全國第一屆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在北京舉行,兩個《杜鵑山》一起參加,雙雙引起轟動。相比之下,有過軍旅歷練的李鳴盛、李麗芳,演出帶來一股剛勁樸實之風,似乎更得好評,裘盛戎就由衷稱讚李鳴盛比他演得棒許多。
周恩來總理觀看了寧夏京劇團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會演結束不久,文化部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派員赴寧夏,將《杜鵑山》搬上銀幕。經過一番緊張排練,劇組趕往長春,但途經北京時,由於江青急調李麗芳到上海主演《海港的早晨》(後改名《海港》),文化部通知“暫緩拍攝”。
轉眼碰到“文革”,《杜鵑山》停演。
1968年左右,北京京劇團《沙家浜》的編劇汪曾祺接到指令:脫離原話劇改編《杜鵑山》,由此出現了一個《杜撰山》,後覺不妥又改名《杜泉山》。
《杜泉山》仍由裘盛戎主演,他精心設計了主要唱段,遺憾的是這一稿未獲通過,裘盛戎自此失去登台的機會,不久飲恨去世。
恰在這一期間,上海的王樹元(原話劇編劇)、黎中城(後任上海京劇院院長)也在改編《杜泉山》。於是,中央有關部門決定京滬合作,成立了由王樹元、黎中城、汪曾祺、楊毓敏4人組成的創作組,在汪曾祺的《杜泉山》上加工整理。我那裡是中學生,在國慶匯演一類戲劇廣告裡,就見過《杜泉山》。
1970年,劇本定稿,恢復《杜鵑山》劇名,但主要人物賀湘、烏豆、溫七九子更名為柯湘、雷剛、溫其久。隨後多方遴選演員,主演基本敲定,唯柯湘一角久懸不決。
1971年5月一個周末,上海京劇團的楊春霞演完《海港》回家吃飯,突然接到團里“星期一立即去北京報到”的電話,並囑她作好長期離開上海的準備。當楊春霞登上飛機時,時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的于會泳(後任文化部部長)已在機艙,告知她被確定為《杜鵑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鵑山》正式推出,風靡大江南北。
毛澤東主席觀看之後,覺得唱腔音域太寬,有些地方定音太高,演唱難度大,建議再搞出一套低唱腔設計,以便於民間傳唱。因此,《杜鵑山》破例有了兩套唱腔。
周恩來總理一直關心《杜鵑山》的改編和演出,常安排《杜鵑山》招待外賓。記得,曾從報紙上看過《杜鵑山》遠赴阿爾及利亞訪問演出的訊息。
1974年,《杜鵑山》拍成影片在全國播映,不少老戲迷讚許它“京劇味”更濃。
——長江日報1997年9月12日《長江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