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父某,以外科著名。生子三人,世守其業。杜鐘駿是長子,生而穎異,既畢治群經,又精研《內經》、《難經》、《本草》、《傷寒》、《金匱》諸書。弱冠懸壺於揚州彌勒庵橋之火星廟,凡去求醫者,必妥為診治,所寫方案洋洋數百言。每遇庸醫束手、爭議較大的病例,都能援引古代名醫論著,闡述大義,故名聲鵲起。杜鐘駿性喜吟詠,與當時詩友方定生、
王小汀、戴陶甫等往復唱和。尤精弈學。因浙江寧紹台道道員
吳引孫招入浙江,以府經歷(主管文書的屬官)的身份參加兩次海運,被褒獎為候補知縣,攝淳安、諸暨等縣事。在任期間,他勤政愛民,兼致力于禁煙,民受其惠。公務之餘,杜鐘駿博覽群書,對醫理尤為精通。
光緒三十四年(1908)春,光緒臨終前半年,其病勢已十分嚴重,宮中御醫無良方可施,清廷急忙徵召江蘇名醫
陳秉鈞、
曹元恆來京入宮診視。五月初八日又向直隸、兩江、湖廣、山東、河南、山西等督撫發出電旨:“入春以來,皇上欠安。在京各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浙江巡撫
馮汝騤推薦杜鐘駿:“浙江候補知縣杜鐘駿,脈理精細,人極謹慎,堪備請脈”。各省還保舉呂用賓、
周景濤、施煥、
張鵬年、陳秉鈞等名醫。內務府將六位醫官排班,每人一天,輪流請脈開方。因為六人輪流值日,以致醫出多門,方劑日更,不能持續辯證施治。杜鐘駿感到十分不解,曾提出自己的困惑:“六日開一方,彼此不相聞問,有此辦法否?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博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先求無過。似此醫治,必不見功,將來誰執其咎?”但未獲理睬。他為光緒帝診病,歷時三月有餘,由於內廷關係複雜,日換一醫,最終未能收效,實為遺憾和無奈之事。事後杜鐘駿曾撰《德宗請脈記》一書,記載了他為光緒帝診病的經過。
光緒帝去世後,杜鐘駿離京客居上海,後至奉天任巡按使署財政顧問。適逢總統
袁世凱胃痛甚劇,慕杜鐘駿之名,邀其前往診治。杜鐘駿借鑑金李杲的《脾胃論》,對袁採用脾胃合治之法,升清降濁,雙管齊下,一帖而痛釋,數帖而病盡瘳。袁世凱非常佩服,語左右說:不意中藥之功效如此,今而後不偏信西藥矣。也許因此得到袁世凱信任,杜鐘駿不久被簡任存記道尹,任命為公認的肥缺淮關監督,但在任不過一年多,即為有力者排擠離去。
杜鐘駿離職後又到京城,此時他已名聲大噪,延診者踵為之接。接診行醫之餘,杜鐘駿潛心著述,除《德宗請脈記》外,還著有《白喉問答》、《抉癮芻言》、《管窺一得》、《藥園醫案》等。杜鐘駿晚年僑居杭州,寄情山水,詩酒自娛。有《藥園詩集》問世。民國十一年去世,年七十一。
相關
光緒三十三年(1907),杜鐘駿任浙江節署戎政文案之職。同年,光緒帝病重,徵召海內名醫。受浙江巡撫馮星岩的舉薦,杜鐘駿來京為光緒帝診病。杜鐘駿撰著的《德宗請脈記》一書,記載了他為光緒帝診病的經過。
據《德宗請脈記》記述,杜鐘駿與同被征來的幾位名醫,在內務府大臣帶領下,至仁壽殿為光緒帝診病。由於是初次為皇上診脈,加之快步疾行叩頭行禮,杜鐘駿不免氣促欲喘,有片刻屏息不語。皇上就著急地發問道:“你瞧我脈怎樣?”杜鐘駿便將脈象所見、病證分析、治法方藥的思路一一說明。光緒帝聽後,表示贊同,說:“汝言極是,既照此開方,不必更動。”杜鐘駿由儒而醫,對《內經》和中醫理論有精深造詣,對理法方藥有深刻的理解和恰當的運用,這從他對光緒帝複雜病情的分析、處理,可見一斑。
杜鐘駿入京一年多,至光緒帝駕崩,才返回家鄉。清朝滅亡後,杜鐘駿又被袁世凱招至京師,擔任督淮,歷時一年多。後來,杜鐘駿行醫於京城,因醫術精湛而求醫者眾多,有起死回生的醫名。
杜鐘駿著有《杜氏醫書五種》(又名《藥園醫書五種》),五種醫書為《藥園醫案》、《抉癮芻言》、《白喉問答》、《德宗請脈記》及《管窺一得》。杜氏對一些病的治法有所發明,例如對白喉病的病因、治法,有獨到之處。杜鐘駿對當時已傳入中國的西醫理論也有了解,並對中西醫學有初步的對比研究。在他所著的《管窺一得》中,對中西醫學、中西藥性、檢疫、微生蟲(即微生物及寄生蟲)、細菌等有關問題都有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