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質彬

杜質彬,原國家科委、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負責人,雲南洱源縣牛街鄉石碑村人,白族,出生於1919年10月,卒於2009年2月8日,享年9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質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雲南洱源縣牛街鄉石碑村
  •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
  • 逝世日期:2009年2月8日
文章來源,工作履歷,人生經歷,人物評價,

文章來源

[編者按原縣人大副主任、退休幹部聞興才提供線索,歷經半年收集、挖掘整理在雲南省有影響人物牛街籍人杜質彬的材料,本文根據杜質彬的親屬原縣人大辦公室主任杜榮華提供資料進行整理]

工作履歷

杜質彬同志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至1940年,就讀於延安杭大和延安總政日語訓練班;
1940年至1946年先後任晉東南十八集團軍決死第一縱隊敵工幹事、太岳縱隊一族敵工股長、洪趙安三縣敵工分站站長、太岳區趙城縣敵工站站長;
1946年至1947年在晉冀魯豫中央局城工部學習;
1947年至1948年任太岳三分區情報處副主任、主任;
1948年至1949年任華北一兵團十五縱隊44旅敵工科長,解放軍62軍聯絡處處長;
1949年至1950年任起義部隊師政委;
1951年至1956年任中央軍委聯絡部西南聯絡處辦公室主任、西南聯絡處副處長,中央調查部處長;
1956年3月至11月任中央爭取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工作組辦公室負責人;
1956年至1959年任國務院專家局秘書長;
1959年至1963年任國家科委專家局副局長;
1964年至1969年任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副局長;
1969年至1972年到科委五七幹校工作;
1972年至1977年5月任情報所領導小組副組長、科學院巡視員;
1977年11月至1982年12月任國家科委黨組副書記、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負責人;
1982年12月離休。

人生經歷

杜質彬同志在青年時代,即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在校參加了讀書會和抗日救亡運動及業餘歌詠團,積極宣傳抗日思想。1938年,他懷著抗日救國的強烈願望,赴延安參加了抗大和總政敵工工作訓練隊學習。期間,認真學習,積極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杜質彬同志在晉東南十八集團軍和華北一兵團十五縱隊長期從事敵工工作,在敵軍全面進攻、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期,他深入最危險的敵後開展艱苦的敵工工作,先後任故工幹事、股長、副主任、科長、副處長、處長等職務,經歷了血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為瓦解敵戰區偽軍及偽政權,爭取晉、魯、豫主戰區抗戰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解放後,杜質彬同志在軍委西南聯絡處工作期間,積極發揮長期敵工工作的優勢,收集、整理、提供了大量的可貴情報。同時,也為征糧、減租退押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杜質彬同志在中央爭取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回國工作組辦公室和國務院專家局工作期間,政治立場堅定,責任心強,對工作認真負責,民主作風好,善於團結同志,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的指示,團結和帶領全局同志,積極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吸收了大批的國外人才。
在國家科委和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工作期間,努力學習國內外科技發展史,認真研究科技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人才大量大量流失到國外的狀況,根據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借鑑國外科技管理的經驗,求實創新,不墨守成規,積極主動地探索管理的新路子。親自組織國務院科學技術幹部局會同中央統戰部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防止人才外流的措施,得到中央重視,有關建議在中共中央1981年10號檔案中被採納,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知識分子政策進一步落實,在防止人才外流的同時,他還重視引進國外人才,為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回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另外,他還非常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和鍛鍊幹部,積極發揮中青年幹部的作用,為科技工作培養和儲備了一批德才兼備、勇於攻關的人才,為我國新時期科技人員管理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評價

杜質彬同志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積極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黨無限忠誠,熱愛黨,熱愛祖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業務上勇於開拓,善於創新,工作勤懇,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在生活中,他謙虛謹慎,作風正派,生活樸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保持和發揚了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2009年2月13日,國家科技部杜質彬同志杜治喪小組在總結杜質彬同志的一生中說:“是為黨的事業辛勤耕耘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勤奮工作、頑強拼搏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