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鹽藻

杜氏鹽藻

杜氏鹽藻(學名Dunaliella salina)是一種嗜鹽的綠色微藻,屬綠藻綱團藻目,常見於海鹽田。由於其獨特的顏色,會把湖水染成紅色或粉紅色。在西非塞內加爾首都以北35公里的瑞特巴湖,就因為杜氏鹽藻的作用,把湖水染成獨特的粉紅色,使其得到“粉紅湖”的外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杜氏鹽藻
  • 拉丁學名:Dunaliella salina
  • :植物界
  • :綠藻門
  • :綠藻綱
  • :團藻目
  • :鹽藻科
  • :鹽藻屬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式,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1831年,法國生物學家杜納爾無意中發現地中海沿岸的某些鹽池中有一種尾部具有雙鞭毛的紅色單細胞藻類。後人為紀念他的發現,將其命名為“鹽生杜氏藻”,簡稱“杜氏鹽藻”,英文名:Dunaliella salina。因其缺乏細胞壁而與其它雙鞭毛單細胞藻類不同,故被後人建立為新屬杜氏藻屬
鹽藻是一種嗜鹽的單細胞真核藻類,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耐鹽的真核生物之一,也是生命體最早的雛形,常見於海鹽田,由於其獨特的顏色,會把湖水染成紅色或粉紅色。鹽藻長不超過15微米,寬約10微米,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具有奇特的動植物雙重特性,逐光、耐強酸強鹼、耐高寒(-27攝氏度)和酷熱(+53攝氏度)。即使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這種極端生物毅然煥發著頑強的生命力。被譽為”死海中綻放的生命奇蹟!“

形態特徵

杜氏鹽藻是單細胞的浮游植物,其藻體為卵圓形、橢圓形或梨形,長18-28μm ,寬9.5—14μm,運動時體形有變化,在不同的鹽度、光照、溫度等環境下其形態變化較大。這是因為杜氏藻沒有纖維質的細胞壁,外形隨環境變化而改變,蛋白核澱粉粒也隨環境不同而有變化的緣故。杜氏藻細胞前段一般呈凹陷狀,在凹陷處有兩條等長的鞭毛,鞭毛比細胞長約1/3;藻體內有一杯狀色素體,色素體內的色素主要是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以β-胡蘿蔔素為主) 。
在生活條件不良時產生血紅素,藻體呈紅色。由於其獨特的顏色,會把湖水染成紅色或粉紅色。在西非塞內加爾首都以北35公里的瑞特巴湖,就因為杜氏鹽藻的作用,把湖水染成獨特的粉紅色,使其得到“玫瑰湖”的外號。

生長環境

杜氏鹽藻可以在飽和氯化鈉的極端高鹽環境下(NaCL濃度高於30%)生長,其最適生長的NaCL濃度為22%。

繁殖方式

杜氏藻在生長期間以無性繁殖為主,藻體在運動中縱裂為二,各形成一個新體。分裂旺盛時,顯微鏡下常可見到4—8個新個體同時形成。分裂期藻體較小,常呈綠色;成熟後個體結合成合子,合子呈球形,比藻體大,有光滑的薄壁,每一合子進行減數分裂,最終產生16個遊動孢子

主要價值

杜氏鹽藻含有豐富的油脂、 β-胡蘿蔔素、蛋白質、多糖等,同時含較高的Ca、P、Zn等礦物質,還含有包括人類必需胺基酸在內的18種胺基酸,累積的甘油為乾重的40%-50%。在適當的條件下,體內合成的β-胡蘿蔔素可達細胞乾重的10%上。
經濟價值
杜氏鹽藻在食品、醫藥保健以及化工和養殖業中具有獨特經濟價值。這種藻類在澳大利亞、美國和以色列等國家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產業化所涉及方面主要是β-胡蘿蔔素類保健品、化妝品、營養補充劑和藻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