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晉書》卷三十四〈杜預列傳〉~027~
是時
朝廷皆以預明於籌略,會匈奴帥劉猛舉兵反,自并州西及河東、平陽,詔預以散侯定計省闥,俄拜度支尚書。預乃奏立藉田,建安邊,論處軍國之要。又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條,皆納焉。石鑒自軍還,論功不實,為預所糾,遂相讎恨,言論喧譁,並坐免官,以侯兼本職。數年,復拜度支尚書。元皇后梓宮將遷於峻陽陵。舊制,既葬,帝及眾臣即吉。尚書奏,皇太子亦宜釋服。預議「皇太子宜復古典,以諒闇終制」,從之預以時歷差舛,不應晷度,奏上二元乾度歷,行於世。預又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河橋於富平津。議者以為殷周所都,歷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及橋成,帝從百僚臨會,舉觴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也。」對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周廟欹器,至漢東京猶在御坐。漢末喪亂,不復存,形制遂絕。預創意造成,奏上之,帝甚嘉嘆焉。鹹寧四年秋,大霖雨,蝗蟲起。預上疏多陳農要,事在食貨志。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
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典源譯文
當時朝廷上下都認為杜預有籌劃策略的才能,又值匈奴統帥劉猛舉兵反晉,占領并州西部及河東、平陽一帶,皇帝下詔讓杜預以散侯的身份在宮中出謀劃策,不久又拜為度支尚書。杜預上奏建議籍田和安邊政策,討論處理軍國要事。又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谷價,計算鹽運,制訂考課制度。類似這樣內以利國外以安邊的建議有五十多條,都被皇帝採納。石鑒從軍中回京師,報功不實,為杜預所彈劾,二人遂互相仇恨,有時大吵大鬧,為此兩人都免了官,杜預保留侯爵,兼原來的職務。幾年之後,又拜為度支尚書。元皇后的陵墓將遷到峻陽陵。按舊喪制,安葬以後,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脫孝服。尚書上奏,認為皇太子也應脫孝服。杜預提議“皇太子應守古代喪制,服喪三年”,皇帝聽從了這個意見。杜預以為時歷有差錯,與晷度不合,制訂了《二元乾度歷》上奏皇帝,推行於世。杜預又以為孟津渡口不安全,渡船常有翻沒的危險,請求在富平津建橋。議論此事的人以為殷和周的都城都靠近孟津,歷代聖賢都不曾在此建橋,必然是這裡不可建橋。杜預說:“造舟為梁,就是建河橋。”橋建成以後,武帝帶著百官到橋邊舉行宴會,舉杯向杜預祝酒說:“不是你,此橋是不能建成的。”杜預回答說:“不是陛下的英明,臣也不能施展微小的技巧。”周朝太廟裡的欹器,到東漢時還放在皇帝御座旁,漢末大亂時失蹤,形狀和製作方法也失傳。杜預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製成一個欹器送給武帝,武帝非常讚嘆。鹹寧四年(278)秋,連綿大雨,又發生蝗災,杜預上疏陳奏了很多要事,這些事載於《食貨志》。杜預在宮中七年,斟酌處理國家大事,不可勝數,受到朝野的讚美,號稱“杜武庫”,是說杜預心中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