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柴扉

敘府長寧,一直文風傳承,弦歌不絕。特別是明朝正統十年(1455年),周洪謨以殿試第二名進士及第,更是名揚天下。及至清末,又出了一位代表人物——杜柴扉。

基本介紹

  • 別名:杜德輿、杜關
  • :若洲
  • :柴扉野老
  • 所處時代:晚清、民初
  • 出生日期:1864年
  • 逝世日期:1929年
  • 主要成就:加入同盟會反清排滿
  • 主要作品:《哀遼東賦》《滬上感詠》
  • 本名:杜柴扉
  • 籍貫:長寧縣上西鄉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杜柴扉(1864~1929),長寧縣上西鄉人,原名德輿,後更名關,字若洲,晚年自號柴扉野老,幼喪父母,由祖父撫養長大。柴扉天資過人,8歲能文,12歲應童子試時,其文章已有可觀之處;16歲在城廂古聖祠設館教書,由於訓教有方,受到鄉黨讚譽。光緒十年(1884年),他應敘州府府試,中秀才第一名入縣學。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賣掉田產作路費應順天府鄉試,得中舉人,次年居上海

人物生平

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杜柴扉極其憤慨,沉痛地寫了《滬上感詠》詩十二首,又以委婉博麗之詞發表悲壯激昂的《哀遼東賦》,一時廣傳京、津、滬。其《滬上感詠》中吟道:
東北尚多難,悲秋劇苦辛。天涯猶故我,海外有孤臣(筆者註:指劉永福孤守台南)。板蕩中原局,安危百戰身。遼陽余痛在,首惡竟何人。
不戰師先潰,倉皇去若飛。天王自明聖,大帥忍依違。身敗名俱裂,兵窮將獨肥。誰憐宋卿子,堅壘失戎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杜柴扉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柴扉在漢口結識黃銘訓。黃銘訓(1879~1929),字君儀,湖北漢口人。父親黃光奎,進士出身,做過同知。銘訓系其長女,幼承父訓,聰慧好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皆能,且不拘禮教,善於與人交往。她自結識杜柴扉後,往來頻繁,談詩文,論時事,志同道合,甚為投契。其父也賞識柴扉才華。其時,柴扉原配早喪,因此將銘訓娶為繼室。婚後,銘訓改名杜黃。
八國聯軍入京之年(1900年),杜柴扉回家掃墓。而此時,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向陝西逃跑,國事糜爛如此,柴扉感慨良多,於次年春節,寫春聯一副,貼於大門兩側。其聯云:
托足遍天下,居然車馬歸來。出門一措大,入門一朝官,惟祖宗實式憑之,豈有文章驚海內;
低頭思故鄉,又是干戈未已。中國多亂民,外國多強寇,念君父於行在所,每依南斗望京華。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杜柴扉偕妻赴京,巧遇同住丞相胡同的秋瑾(時名秋閨瑾,東渡日本後改名瑾)。他(她)們常在一起縱談天下時事,談到列強蹂躪神州,朝政日非等事時,無不慷慨激昂,潸然淚下。在憤慨之餘,他們共謀救國大計,經商定,由杜氏出資,在住宅辦杜氏女子家塾,由杜黃任塾長,秋瑾贊助並任課,另聘3名日本女教師,學生入學均免費。次年,柴扉爭取到四川旅京同鄉會的撥款,在明末秦良玉進京駐師故地“四川營”創辦四川女子學堂,鼓勵女生們效仿秦良玉成為女中丈夫。據有關資料,北京女學自此開始。
光緒三十年(1904年),秋瑾為尋求救國之道東渡日本,次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隨即致函杜黃,介紹其加入。杜黃欣然接受,成為北京第一位女同盟會員。杜柴扉目睹清廷腐朽不可寄託,朝野上下醉生夢死,於是繼夫人加入同盟會後,毅然棄官,更名杜關,也加入同盟會。孫中山先生甚為欣慰,稱“這是繼蔡元培之後,又一位有進士功名的士大夫投身革命陣營,難能可貴。”杜柴扉後來也回憶說:“以八股進士而言革命者,蔡孑民(即蔡元培)先生而外,唯杜關而已。”
宣統三年(1911年),杜柴扉以自己在幫會中的影響,利用幫會為革命相機行事,邀請湘、鄂、豫、魯、晉、川、滇、黔和東三省的幫會首領在北京陶然亭聚會,成立哥老會式的“乾元公”秘密組織,以“乾乃天德,元為善良”做信條。他被公推為駐京首領;其妻杜黃為副首領,負責革命黨的交通聯絡、購買和運輸軍火等工作。清末民初,柴扉夫婦與北京革命黨人一道,為救國教民,進行過幾起暗殺清廷政界要人的行動,如炸攝政王載灃(事敗),炸袁世凱(未遂),炸清軍干將良弼(成功)。
宣統三年,四川保路事起,杜柴扉原打算回川配合保路同志軍共舉義旗,討伐總督趙爾豐。但當從天津坐船到上海時,正值武昌起義爆發,於是就在上海與同盟會員一起行動。辛亥鼎革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杜柴扉被任命為內務部禮教司司長。1912年4月,柴扉隨民國臨時政府遷北京,任內務部禮俗司司長;在此任上,成立古文物保存所收藏歷史文化遺產,並聯絡時任農林總長的宋教仁等,把之前炸袁世凱、良弼時壯烈犧牲的彭家珍、黃之萌、張先培、楊禹昌4烈士遺骨安葬於北京萬牲園。杜黃親自為彭家珍烈士撰寫輓聯:“霹靂應手神珠馳,虧君戎馬書生,盡抖擻神威,當十萬橫魔劍;子規夜啼山竹裂,悵我弓刀侍婢,認模糊戰血,留千秋墮淚碑”。
袁世凱竊國後,柴扉不願為袁氏效勞,憤而辭職;1914年4月回成都,聯絡哥老會首領反袁。1919年,柴扉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他力主裁兵減稅,因此與專事掠奪的軍閥相悖而被排斥。
面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杜柴扉有感於中原動亂,川亂不止,失望至極,於1922年與杜黃移居成都,自號“柴扉野老”,閉門不問世事,唯與朋友以詩酒琴書相娛。1924年,杜柴扉虛歲60。軍中一二故舊,資助他一些銀錢,在成都小南街(今金河賓館對面)北口,修建了幾間房子,號“甲花樓”,門額題“柴扉”二字,兩側掛楠竹楹聯一副:“小橋流水樊川宅,茅屋秋風工部家。”世事蒼茫,感慨系之,杜柴扉題詩云:
六十年來亦自豪,肯將身世付牢騷。
天開甲第登春榜,星應郎官到部曹。
湖海浪遊渾夢覺,河山草創也心勞。
但余少小思親淚,老大猶悲屺岵高。
即使住在簡陋的甲花樓,杜柴扉名士氣息依然,如建“儷黃”、“妃白”二草閣,分別安置妻、妾(妻即杜黃,妾即杜白)。柴扉晚年窮困潦倒,以至於常借鬻字賣文為生,卻能清貧自守。他雖然無力回天,但也用自己的怪誕行為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和憤懣。他曾在自己65歲生日時,披戴著用棕葉做的蓑衣斗笠大模大樣地在鬧市行走,全然不顧周圍人稱他為“杜瘋子”;還去照了張像,並於其後自題小曲,算作像贊:
這老兒,有些古怪,有些執拗,不僧不道,不漁不樵,打扮也蹊蹺,算如今六十五歲了,窮骨頭總不發燒。縱能做幾首歪詩,打幾篇胡說,寫幾行怪字,翻幾曲濫調,也值不得識者一瞧,也賣不出幾個錢鈔,生活程度又高,看你如何得了!
我替你計較,叵倒臉皮不要,趁渾水把魚蝦撈,破工夫侍候權豪,把膀子掉,把尾兒搖,要養成上謅下驕,天殼子沖得真熱鬧,要逗上他們心竅,一朝權到手,趕緊抓錢為妙,在人前自充表表,歸家還把妻兒傲,這是何等榮耀,何苦自煎熬,關著門甘餓莩!而今世道稀糟,還講什麼清氣操,講什麼高蹈!
看你這腐樣兒,頭戴千葉笠,怎比海龍帽,身穿千葉衣,怎比錦緞袍,走到街上,漫道眾人要笑,連狗都要咬,都說你是乞丐張靈,我卻認得你是柴扉野老。
“像贊”通過自嘲方式抒發了憤世嫉俗之情。由於其詼諧生動,朗朗上口,再加上名人效應,遂不脛而走,流行全川甚至全國。
杜柴扉在書法方面也頗負盛名。其書出自漢隸、魏碑、爨寶子等,楷隸兼有,獨創一格,還著有《書法指南》《示及門弟子論書法》等著作。據說,他去世後,1940年,其家屬為抗日募捐,僅一張小單條就賣到10塊銀元。現宜賓真武山博物館還存有其親書對聯。其詩文皆為感時憂世之作,部分收入《柴扉詩草》和《柴扉文存》。
1928年7月20日,杜柴扉病逝成都。同年8月1日,其妻杜黃亦香消玉殞,夫婦二人均葬成都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