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撰
- 外文名:[fabricate;make up]
- 拼音:dù zhuàn
- 釋義:臆造;虛構
詳細解釋,相關故事,版本一,版本二,
詳細解釋
臆造;虛構
《朱子語類》卷六六:“道理人卻說得去,法度卻杜撰不得。”
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杜撰》。
示例
相關故事
版本一
古時候,有個叫杜默的人,喜歡做詩。但是,他寫的詩,內容空乏,不著邊際,毫無真情實感。而且,他的詩不講韻律,有人說他寫的東西,詩不像詩,文不像文,實在是不倫不類。他卻常常在詩的後面署上自己的大名"杜默撰"三字,所以經常被人恥笑。一提其詩人就說"杜撰"。後人把不合乎常規的事情都稱為"杜撰",再後來,“杜撰”又被引申為不真實地、沒有根據地編造的意思了。
版本二
什麼叫“杜撰”?
《現代漢語詞典》杜撰:沒有根據的編造;虛構。《古漢語詞典》杜撰:臆造,捏造。語本宋人王琳《野客叢書》杜默逸事。是說歷陽人杜默喜歡作詩,但並無真才實學,對詩的韻律一竅不通,卻反對循規蹈矩,因此他的詩往往鬧出許多笑話。
有一次,其師石介和歐陽修在開封為再次名落孫山的杜默設宴告別,席間詩酒唱和。杜默在答謝詩中寫道:“一片靈台掛明月,萬丈詞焰飛長虹;乞取一杓鳳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龍。”詩句可算豪放。但鄰座一考生卻說此詩後兩句重複用了“取”字,犯詩家忌諱,應改。杜默不接受,他說那是死守陳規陋習,而詩貴在意境,決不能以詞害意。因此,人們每每見到他的詩就說:“這是杜默所撰”。後來,人們就把 “杜默所撰”簡化為“杜撰”了,用來指稱信口開河或不通文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