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有才華
杜審言擅長做五言詩,工於書札,有才能,有名聲。年輕時即與
李嶠、
崔融、
蘇味道並稱為“文章四友”,世人稱為:“崔、李、蘇、杜。”然而他恃才傲物,很被當時人所嫉恨。
約
乾封元年(666年),杜審言初入仕途,被州縣徵辟為僚屬。
約乾封二年(667年),杜審言考中鄉貢
進士,赴長安準備參加
省試。
約乾封三年(668年),在長安參加
省試,沒有考中。
進入仕途
唐
鹹亨元年(670年),杜審言進士及第,十月,吏部
待選。
約上元二年(675年)春,杜審言徒蜀川縣尉,王勃為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之。離開長安前,杜審言始與宋之問交遊。
調露元年(679年),杜審言罷蜀川縣尉,回東都洛陽
調選。同年冬,作《
贈蘇味道》詩寄贈蘇味道。
永隆元年(680年),杜審言在某縣擔任縣尉。
垂拱四年(688年),杜審言赴京調選。
永昌元年(689年),杜審言在神都洛陽,當是在朝中任職。
長壽二年(693年),出為常州江陰縣丞。春夏之間,罷江陰縣丞。七月,在洛陽送崔融從
武三思東征。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遷洛州洛陽縣丞。
罪貶吉州
聖曆元年(698年),因事獲罪貶吉州
司戶參軍,作詩送行者有陳子昂、宋之問等四十五人。
聖歷二年(699年)七月,杜審言在吉州任上得罪了員外司戶郭若訥、司馬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杜審言十六歲的兒子
杜並為父報仇,潛入司馬府刺殺了周季重,杜並也被侍衛當場殺死。杜審言因此沒有遇害,但被免去官職,回到洛陽,親自寫文章祭祀杜並。士人親友都哀悼杜並的孝順剛烈,
蘇頲為杜並作
墓志銘,
劉允濟為他寫祭文。
武后倚重
長安二年(702年),
武則天召見杜審言,將要任用他,問他說:“你高興嗎?”杜審言
拜舞謝恩,武則天令他賦《歡喜詩》,讚嘆推重他的文才,任命為著作佐郎。
長安三年(703年),遷任膳部員外郎。十月,扈從武則天回洛陽。十二月,扈從武則天
教閱。
流放嶺南
景龍元年(707年)春,杜審言遇赦北歸,任國子監主簿。
因病去世
景龍二年(708年)五月,加修文館直學士。同年秋,杜審言病逝。宋之問作祭文,
武平一作表。葬於河南郡偃師縣首陽之東原,追贈
著作郎。
主要影響
成就
杜審言的作品迄今保存下來的雖然不多,但是無論在題材上還是內容上都有拓展和創新。杜審言現存詩作中有9首應制詩,8首邊塞送別詩,17首山水詩,9首傷懷詩。
一、宮廷詩:風格清新,少浮靡之氣
杜審言的宮廷詩從題材內容上看,突破了傳統宮廷詩以阿諛奉承或宮廷美人為題材,而是以宴飲、歡聚或宮殿樓閣建築為題。從宮廷詩主題上看,突破了以歌功頌德、溜須拍馬為目的的傳統,而是宣揚大唐盛世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表現當時的時代特徵。從宮廷詩的語言上看,摒棄了浮華繁複艷麗的辭藻,代之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更加通俗易懂。
比如《
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這首詩,寫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杜審言的筆下,鵲橋相會不再是成千上萬隻喜鵲前來助陣搭橋或者皎皎明月當空見證著美好,而是“兔欲落”“鵲停飛”,這種迥異於傳統的寫法表現了杜審言的大膽和創新。在杜審言的眼中所看到的並不是像其他人一樣的相會的喜悅和美好,而是對於等待的漫長和相會的短短的一瞬的對比的悲哀和同情。從這首應制詩可以看出詩人的真性情,也可以看出他的宮廷詩具有情真意切的新特點。
杜審言的宮廷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高昂的情調和振奮的精神,並以將這與自己的真情相結合來表現宮廷的題材:比如《大酺》,是被很多人稱頌的一首詩。《大酺》這首詩寫出了民間熱鬧歡愉的景象,就像是慶祝豐收或節日。表達了詩人與民同樂的情懷,表現了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富足的大唐盛世。尾聯歌頌武則天順應民意,治理國家有方。同時也祈願國家能夠永遠繁盛下去,百姓年年都能夠豐收,和首聯對於民情的描寫相照應,渾然天成,給讀者以整體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開闊的心胸,更表現了詩人良好的藝術修養。
二、山水詩:寓情於景
山水詩興於南朝,在唐朝時期得以發展。作為初唐詩人代表的杜審言也有數量較多的山水詩,他的山水詩的創新之處在於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感情奔放,意境雄渾,讓人耳目一新。
比如《和晉陵陸垂早春遊望》,詩人首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份,這個身份有些特殊,是“宦遊人”的身份。在修飾這個身份的時候詩人用了一個“獨”字,這就把詩人被貶謫流放在外做官、無依無靠、孤獨寂寞的心情表現出來了,具有點睛的作用。該詩的結尾稍顯低沉,削弱了全詩雄渾奔放的特點,但抒發自己身處異鄉的孤獨傷感寂寞無助的心情,由景到情,觸景生清,構思非常巧妙,被譽為“初唐五言律第一”。
還要提到的是《渡湘江》,這首詩首句寫景,由眼前之景回憶起曾經的春遊,第二句寫今春的邊愁,作者移情於景,由於自己心中的哀愁使得眼前所見之景都是含愁的,鳥語花香都化作了邊愁。這一句不僅運用了移情於景的手法,還將襯托手法融入其中,以“花鳥”反襯“邊愁”。詩人對於長安的思念就像江水一樣綿延不斷,整首詩運用反襯、對比的手法,真切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色彩淡雅,情義深厚,具有開啟詩壇新風的作用。
三、紀行(送別)詩:多高亢之音,無低泣之聲
初唐時期,詩人懷有慷慨赴邊的遠大理想,杜審言也不例外,他的邊塞送別詩抒發了自己的雄懷壯志,往往寫得慷慨激昂。他的邊塞送別詩突出的創新之處表現在將個人的際遇與傳統的將士鄉愁、思婦離恨相結合。比如《
送和西蕃使》是為送
婁師德而作。這首送別詩在語言上樸實自然,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在氣勢上,雄渾厚重。“使出鳳凰池,京師陽春晚”寫出了此詩的寫作背景,以及創作時間。“聖朝尚邊策,詔諭兵戈堰”寫出了大唐的霸氣和神武。“拜手明光殿,搖心上林苑”簡單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場景描寫中透露出使者的家國使命感,顯得高尚而沉重。後三聯詩人的想像大膽而豐富,從順利凱旋到朝廷設宴慶祝嘉獎,一氣呵成。其實詩人寫使者凱旋的情景是表現自己對於為國效力的渴望,但自己又沒有機會,所以只有羨慕使者並祝願成功的心情,而這種有些低沉的感傷讓詩人化為慷慨高亢之聲。
結合詩人曾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經歷,詩人在對邊事和戰事的關心中也反映著自己的心聲。《贈蘇味道》中就寫出了友人不僅要經受惡劣氣候之苦而且要經受生與死的殘酷考驗,但即使如此,仍然為了守衛邊防、保家衛國而捨生忘死。格調高昂,積極向上。這些詩作都反映出詩人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可見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貢獻
杜審言對近體詩格律的貢獻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詩人對近體詩的貢獻體現在創作的實踐與實績上。
其創作實踐,既論證了上官儀等前人關於對仗、平仄、粘連、押韻等理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又為當時沈、宋等人的詩歌理論的總結、完善與提高提供了難得的詩歌範例與樣本資料,從而對近體詩理論的形成、豐富、發展與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巨大歷史貢獻。應該說,杜審言對近體詩發展的歷史貢獻不是在近體詩格律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上,而是體現和反映在他的創作實踐與實績上。
二、在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上,杜審言的詩歌創作具有重要的典範意義。
杜審言對唐詩發展的歷史貢獻,不僅反映在其對詩歌理論的論證、總結、提高、豐富與發展等方面,也不僅表現在詩歌革新發展的單一形式方面。其還體現在詩歌內容、題材的拓展與豐富上,尤其是促進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和統一上。其使詩歌的創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歷史水平。如詩人所作的《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
贈蘇綰書記》《
度石門山》等詩篇,無不顯得“文理兼美”,無不渾厚健舉。這些既有豐厚深刻的思想內容、又有鮮明藝術特色的詩篇,在內容與形式方面的結合上達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而其居然能出現在近體詩剛剛定型、開始成熟的初唐後期,實在是難能可貴。應該說,詩人在詩歌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的創舉、成就與貢獻,既恢復了漢魏以來強調與重視文質合一的優良創作傳統,又是對隋唐以來柔弱纖細、萎靡不振的宮體詩風的一種反動與革新,使詩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豐富了詩歌的創作方法與形式,為近體詩創作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杜審言的創作成就不僅僅是前人所強調的多是詩歌的格律運用方面,使得每一首詩歌都能嚴格地合乎詩歌格律的規範和要求,更體現在詩歌創作方法與形式的創新以及語言的清新活潑與通俗易懂等方面。
從表現方法來說,詩人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如《
春日懷歸》:“河山鑒魏闕,桑梓憶秦川。花雜芳園鳥,風和綠野煙”。或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如《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北斗掛城邊,南山倚殿前。雲標金闕迥,樹杪玉堂懸。”或相互比較、映襯烘托,如《
渡湘江》詩:“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或寫景敘事、雜以抒情,如“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其表現方法與手法眾多,不一而足,詩人對其可謂是融會貫通、爛熟於心,使用起來更是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給詩作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從形式創新來說,詩人不僅對五絕、七絕等近體詩格式、規範的套用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還創建了大型組詩與排律的新形式。如組詩《
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五首》,此組詩克服了五絕詩篇幅短小,題材內容的展示與表達因此而往往受到局限和束縛的弊端,從而既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又能使詩人的情感得以淋漓盡致地充分表達和表現,大大增強詩歌內容的豐富性和藝術的感染力。
從語言方面來說,其詩歌的語言總體上顯得清新活潑、通俗易懂,從而改變了宮體詩多堆砌辭藻、語言穠麗的弊端。對盛唐詩歌多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和啟迪作用。
四、在詩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發展道路上,杜審言的詩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詩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歷史進程中,陳子昂、杜審言稱得上是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他們為唐代詩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橋樑和紐帶的聯結、過渡作用。
就杜審言來說,其歷史貢獻更是多方面的,既有對宮體詩題材內容的豐富、改造與氣勢的提升,使之顯示出開闊與渾融之美。也有對邊塞風光的大筆塗抹,或描繪波瀾壯觀的戰鬥場景,或反映唐軍將士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直開盛唐高適、岑參邊塞詩慷慨激昂、雄壯奇麗詩風之先河;既有對祖國奇山秀水的熱情謳歌與讚美,其雄奇、警拔、俏麗之詩風,對盛唐李白、杜甫山水詩派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又有著對詩歌表現藝術的諸多發展。應該說,詩人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自己重要的歷史貢獻。
歷史評價
唐代詩人宋之問: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含潤也,若和風欲曙,搖露氣於春林;其秉艷也,似涼雨半晴,懸日光於秋水。(《祭學士杜審言文》)
唐代文學家
陳子昂:杜司戶炳靈翰林,研機策府,有重名於天下,而獨秀於朝端。徐、陳、應、劉,不得劘其壘;何、王、沈、謝,適足靡其旗。而載筆下寮,三十餘載。秉不羈之操,物莫同塵合絕唱之音,人皆寡合。
(《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唐代學者武平一:審言譽郁中朝,文高前列。(《請追贈杜審言官表》)
唐代官員
王泠然:有唐以來,無數才子。至於崔融、李嶠、宋之問、沈佺期、
富嘉謨、徐彥伯、杜審言、陳子昂者,與公連飛並驅,更唱迭和。此數公者,真可謂五百年後挺生矣。
(《唐摭言》卷六)
五代
劉昫、
趙瑩等:雅善五言詩,工書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為時輩所嫉。
(《舊唐書》)北宋
歐陽修、
宋祁等:①恃才高,以傲世見疾。②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
(《新唐書》)南宋藏書家
陳振孫:唐初沈、宋以來,律詩始盛行,然未以平側失眼為忌。審言詩雖不多,句律極嚴,無一失粘者。
宋末元初詩論家
方回: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俱同時,而皆精於律詩。孟浩然、李白、王維、賈至、高適、岑參與杜甫同時……唐詩一時之盛,有如此十一人,偉哉。
(《瀛奎律髓》卷一)明代文學家
王世貞:杜審言華藻整栗,小讓沈宋;而氣度高逸,神情圓暢,自是中興之祖,宜其矜率乃爾。
(《藝苑卮言》)明代詩論家
胡應麟:①唐七言律自杜審言、沈佺期首創工密,……初唐律體之妙者杜審言《大酺應制》、沈雲卿《古意》,……皆高華秀贍,……唐五言律起句之妙者“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②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實為杜審言首倡。五言則“行止皆無地”(即《
秋夜宴臨津鄭明府宅》),“獨有宦遊人”(即《和晉陵陸承早春遊望》),排律則“六位乾坤動”(即《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北地寒應苦”(即《
贈蘇味道》),七言則“季冬除夜”(即《
守歲侍宴應制》),“毗陵震澤”(即《
大酺》七律),皆極高華雄整少陵繼起,百代楷模,有自來矣。
(《詩藪·內編》卷四)明代詩論家
許學夷:五言律體實成於杜、沈、宋,而後人但言成於沈、宋,何也?審言較沈、宋復稱俊逸,而體自整栗,語自雄麗,其氣象風格自在,亦是律詩正宗。
(《詩源辯體》卷一三)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近體,梁、陳已有、至杜審言始葉於度。
(《姜齋詩話》)洛陽廣播電視大學教授
朱宏卿:杜審言職位不高,且被貶兩次,唯文壇成就突出,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軼事典故
恃才傲物
蘇味道為天官侍郎,杜審言參加
考判,出來對別人說:“味道必死。”人們驚問原因,杜審言答說:“他見了我的判文,將要羞死。”又曾經對人說:“比起我的文章來,屈原、宋玉只能做衙官,比起我的書法來,王羲之只能做學生。”他的高傲狂妄可見一斑。
無接替人
當初,杜審言病重,宋之問、武平一等探病,杜審言答說:“很為命運小兒捉弄而受苦,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不過有我在,使各位久受壓抑,現在快死了,固然大可慰藉,只是遺憾沒見到能接替我的人。”
人際關係
杜審言家族出於京兆杜氏,晉朝時杜遜遷居襄陽。杜審言之父
杜依藝終於洛州鞏縣令後,其家定居於鞏縣。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第七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杜甫(詩聖,配司農少卿弘農楊怡之女,育有三子二女,杜宗文、杜宗武,另一子安史亂中餓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
主要作品
杜審言著有《
杜審言集》十卷,已佚。宋刻本存一卷。明代嘉靖銅活字本《杜審言集》和
張遜業刻本各收二卷。清代
席啟寓刻本一卷,《全唐詩》編杜審言詩亦為一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徐定祥注《杜審言詩注》,收詩四十三首,附錄傳記、歷代詩評摘要和有關序、跋。杜審言文章在《全唐文》中未見收錄。
後世紀念
杜審言墓在今洛陽市偃師市城關鎮後杜樓村北,國道310可達。該墓始建於唐代。墓葬北臨北覆舟山南麓坡地。墓冢原高2.5米,面積40平方米,現不存。現有今立墓碑,書“杜公審言之墓”,立於城關鎮第三中學院內的杜甫墓園中。據清乾隆年間《偃師縣誌》載,此為杜審言與繼室盧氏之墓。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上·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上》
《新唐書·卷二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文藝上》
人物爭議
杜審言的生年無史料記載,普遍認為他卒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據《舊唐書》卷一九《文苑上·杜審言傳》雲“杜審言年六十餘卒。”
聞一多的《
唐詩大系》定為生於貞觀十八年(644年),
傅璇琮則認為他大約生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前的幾年之內。
鹽城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陳鈞則依據杜審言的《
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應制》詩,認為該詩最早也應該寫於景龍三年(709年)“歲夜”,則杜審言大約卒於景龍三年(709年)或景龍四年(7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