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仲籽油
- 外文名:eucommia seed oil
- 類型:中國名貴滋補藥材
- 成分:亞麻酸67.38%
- 保健作用: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
脂肪酸組成,醫療保健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代,
脂肪酸組成
種子即杜仲籽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91.18%,採用毛細管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方法對杜仲中的脂肪酸(以甲酯形式)進行分析,鑑定出10種脂肪酸,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櫚酸4.68%。由於其在人體內所具有的獨特降脂抗衰老功效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梁淑芳等經氣相色譜分析發現杜仲籽中有豆蔻酸存在。
醫療保健作用
早在二千年前,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了杜仲的藥效,稱“杜仲味辛平”。主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並把杜仲列為中藥上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0~589年)
陶弘景的《名醫別錄》是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量的新內容,第一次明確記載杜仲以皮入藥。同時還對杜仲的鑑別、加工進行闡述:“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狀如厚朴,折之多白絲為佳。用之,薄削去上皮,橫理,切令絲斷也。”這十分準確地指出了杜仲的特徵,確立了“折之多白絲為佳”的鑑別標準。
(公元960-1368年)
《本草圖經》一書,匯總調查成果,廣徵前代文獻,對藥物的記載更加全面深刻,對杜仲增補了大量新的內容,《本草圖經》一書之外,金元著名醫學家張元素、李昊、王好古等人,對杜仲的藥性、藥理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如王好古認為杜仲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經,風虛。”這一看法,後極受名醫李時珍贊崇。
《本草綱目》和我國另一部著名藥書《本草備要》對杜仲的藥理、藥效都作了詳細闡述:杜仲色紫,味甘而辛,其性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能使筋骨相著。治腰膝酸痛,安胎等症。
《雷公炮炙論》詳細記述了杜仲的炮製方法。文曰:“凡使,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和用一兩炙之,盡為度。炙幹了,細銼用。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也。”這一古老的炮炙工藝,現代雖已作了很大改進,但削去粗皮後炙炒的方法則一直被沿用。
當代
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我國和前蘇聯、美國、日本等國大量藥理和臨床套用,都證明了杜仲為高質量的天然降壓、降脂藥物,治療各期高血壓症頗有成效,能降低肌體膽固醇含量,預防血管硬化。
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程鐵明教授等國內醫學專家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杜仲除了傳統的醫療保健作用外,對增強記憶功能、鎮痛、抗疲勞、抗衰老、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等都具有明顯效果,尤其是獨特的雙向調節免疫功能對維護人體的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日本專家報導,杜仲對血壓也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美國宇航局醫療保健專家認為,杜仲可促進人體骨骼和肌肉中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分解,有促進代謝、預防職業性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的作用,是理想的航空保健和中、老年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