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炭疽病

杜仲炭疽病

杜仲炭疽病是由膠孢炭疽菌引起的、發生在杜仲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也可危害嫩稍。染病葉片有紅褐色至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病斑邊緣紅褐色,中央呈輪狀皺縮,暗褐色至灰白色。乾燥時,病部枯焦,脆裂。

杜仲炭疽病發生普遍,而且發病率往往在20~30%左右。但該病通常只引起杜仲葉片局部枯死,進而影響杜仲的生長發育,極少大面積嚴重發生。該病一般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條件下發生嚴重。

杜仲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強杜仲林的撫育管理,注意通風、透光;發現病株,及時清除;發病期,選用合適的化學藥劑噴施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仲炭疽病
  • 外文名:Eucommia anthracnose
  • 病原:膠孢炭疽菌
  • 為害作物:杜仲
  • 為害部位:葉片、嫩稍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杜仲炭疽病病原為膠孢炭疽菌(學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也稱素馨生炭疽菌等,異名Colletotrichum jasminicola Tibak.,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盤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後突破表皮呈盤狀。分生孢子盤散生,黑褐色,周緣生暗褐色剛毛,有隔膜2~4個,大小為74~128微米×3~5微米。分生孢子梗短圓柱形,無色,單細胞,大小為11~16微米×3~4微米。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橢圓形或圓柱形,兩端鈍圓,中間有1個油球,大小為9.0~17.0微米×3.5~5.0微米。附著孢褐色,棒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為6.0~18.0微米×4.5~12.0微米。
杜仲炭疽病
膠孢炭疽菌
圖註:分生孢子盤、剛毛及分生孢子

為害症狀

杜仲炭疽病危害杜仲的葉片。染病葉片有紅褐色至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0.6~2.0厘米的病斑。病斑邊緣紅褐色;中央呈輪狀皺縮,暗褐色至灰白色。乾燥時,病部枯焦,脆裂,散生或輪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溫度高、濕度大時,病斑上形成粉紅色的分生孢子堆。病原也可危害嫩稍,引起稍枯變黑壞死。

侵染循環

杜仲炭疽病的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殘組織內越冬,從傷口及嫩葉侵入,借風雨、人工操作傳播。

流行規律

有試驗表明,杜仲炭疽病病原孢子與環境的相對濕度、營養條件以及pH值關係密切,在10%葡萄糖液和10%杜仲葉榨汁液中萌發率均達96%以上,在沒有營養的蒸餾水中萌發率較低;孢子萌發需要較高的環境濕度,90%相對濕度環境中萌發率高,說明環境濕度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自然狀態的pH值下孢子萌發率高;光照對孢子萌發無顯著影響。所以杜仲炭疽病一般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條件下發病嚴重;栽培管理上,光照不足易誘發該病;連續陰雨後突然出現暴晴天氣,該病發生較為嚴重。每年7~9月為該病的多發期。

防治方法

  • 加強杜仲林的撫育管理,注意通風、透光。發現病株,及時清除。
  • 發病期,可用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600~800倍液,或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百科乳油2000倍液,或30%倍生乳油2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藥劑噴施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