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文集: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動人心弦的、平緩舒雅的、略帶感傷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裡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係,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點擊連結進入英文版:Norwegian Wood
基本介紹
- 書名:村上春樹文集:挪威的森林
- 作者:村上春樹 (Haruki Murakami)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384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譯文出版社
- 外文名:Norwegian Wood
- 譯者:林少華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742929, 97875327429291, 753274292X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1979年以處女作《且聽風吟》獲群像新人文學獎。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等。作品被譯介至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地深具影響。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
村上春樹年譜
文摘
三十七歲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機上。龐大的機體穿過厚重的雨雲,俯身向漢堡機場降落。十一月砭人肌膚的冷雨,將大地塗得一片陰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候機樓上呆然垂向地面的旗,以及BMW廣告板等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蘭德派抑鬱畫的背景一般。罷了罷了,又是德國,我想。
飛機一著陸,禁菸顯示牌悠然消失,天花板揚聲器中低聲流出背景音樂,那是一個管弦樂隊自鳴得意地演奏的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那旋律一如往日地使我難以自己,不,比往日還要強烈地搖撼著我的身心。
為了不使腦袋脹裂,我彎下腰,雙手捂臉,一動不動。很快,一位德國空中小姐走來,用英語問我是不是不太舒服。我答說不要緊,只是有點暈。
“真不要緊?”
後記
第一,這部小說的主軸是大約五年前我寫的短篇小說《螢》(收於短篇集《螢》)。長期以來,我一直考慮以這一短篇為基礎,寫一部三百頁稿紙左右(每頁四百字)的一氣呵成的戀愛小說,於是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完成後而尚未開始寫下一部長篇的過渡時間裡,我以一‘種不妨說是調節精神那樣的輕鬆心情著手這部小說的寫作,結果卻成了一部將近九百頁稿紙的、難以稱之為“輕鬆”的小說。或許是這部小說本身要求我寫得超出預想所使然,我想。
第二,這部小說具有極重的私人性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自傳性質的小說,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夜色溫柔》和《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我來說是私人性質的小說——在與此相同的意義上,這部作品也屬於私人性質的小說。這大概是某種感情的問題。如同我這個人或被喜愛或不被喜愛一樣,這部小說我想也可能或受歡迎或不受歡迎。作為我,只是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超越我本人的質而存續下去。
第三,這部小說是在南歐寫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希臘米科諾斯島的維拉動筆,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羅馬郊外的一家公寓式旅館完成。至於遠離日本對這部小說有何影響,我無法判斷。既似乎覺得有某種影響,又似乎無任何影響。但一無電話二無來客而得以潛心創作這點卻是十分難得的。小說的前半部寫於希臘,中間夾著西西里島,後半部在羅馬寫就。雅典一家低檔旅館的房間裡連個桌子也沒有,我每天鑽進吵得要死的小酒館,一邊用微型放唱機反覆播放——放了一百二十遍——《佩珀軍士寂寞的心俱樂部樂隊》,一邊不停筆地寫這部小說。在這個意義上,這部作品得到列農和麥卡特尼的a little help。
第四,這部小說可以獻給我離開人世的幾位朋友和留在人世的幾位朋友。
村上春樹1987年6月
序言
林少華
村上春樹(1949—),這位居住在我們東方鄰國的作家,不動聲色之間,已經使自己成了同時下任何一位世界級作家相比都不遜色的十分了得的人物。在他的母國日本,其作品的發行量早已超過了1 500萬冊這個可謂出版界的天文數字。在我國大陸,其中譯本也在沒有炒作的情況下執著地向40萬冊逼近。僅《挪威的森林》,不到半年便重印四次,但仍不時脫銷。
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因素使這位日本作家如此占盡風光,甚至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也相形見絀呢?回答自然多種多樣。從我們中國讀者角度來說,同是日本作家,川端也好,大江也罷,讀之總覺得是在讀別人,中間好像橫著一道足夠高的門坎,把我們客氣而又堅決地擋在門外;而讀村上,我們則覺得是在讀自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遊歷,看到的是我們自己。簡而言之,也就是村上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心的共鳴。
那么,引起我們心的共鳴的又是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就此(也可能不完全就此)談三點感想或看法。實質上涉及的也就是村上作品的獨特魅力問題——村上春樹何以為村上舂樹?
雖說村上的小說譯了幾本,評論性文章也寫了幾篇,但我心裡總好像還塞著一個謎團,或者說總在琢磨這樣一個問題:村上作品中最能打動我個人、作為四十幾歲中年人的我個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不錯——如同以前我在《村上春樹精品集》新版總序中所說——小說中現實與非現實的錯位,別具一格的行文,時代氛圍和個人感性,田園情結和青春之夢,都足以令人沉潛其中。不過老實說,那類文章,我大多是從一個譯介者和一名大學教員的角度來寫的,很大程度上帶有“公”的色彩,而多少壓抑了純屬個人的、即村上所說的“私人性質”的東西。我認為那也是對的。在譯介初期,有必要循規蹈矩地歸納村上作品的一般特點,有必要把日本以至國際上有關評論轉達過來,否則對讀者是不公正的。當然,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的“私人性質”的感受還處於混沌狀態。
近來,感受逐漸趨於清晰——其實村上作品中最能讓我動心或引起自己共鳴的,乃是其提供的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大凡讀者都讀得出,村上文學的基調就是孤獨與無奈。但較之孤獨與無奈本身,作者著重訴求的似乎更是對待孤獨與無奈的態度。
我仿佛聽到村上在這樣向我傾訴:
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為什麼就不能轉變一下態度呢——既然怎么努力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么不再努力就是,這樣也可以活得蠻好嘛!換言之,與其勉強通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於是,孤獨和無奈在村上這裡獲得了安置。就是說,這種在一般世人眼裡無價值的、負面的、因而需要擯除的東西,在村上筆下成了有價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賞玩的對象。實質上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同或日對同一性(identity)的確認,一種自我保全、自我經營、自我完善,一種孤獨自守、自娛、自得、自樂的情懷。作者藉此在熙來攘往燈紅酒綠瞬息萬變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獨門獨院的“小木屋”,一個人躲在裡面一邊聽著爵士樂,啜著易拉罐啤酒,一邊慢慢地細細地品味孤獨與無奈。電視則絕對不買,報紙絕對不訂,電話也只是在響了六七遍之後才老大不情願地拿起聽筒。
“小木屋”的主人自然是“我”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年齡大多在二十九至三十四歲之間,基本是剛剛離婚或老婆跟人跑了。這裡,主人公本身就是孤獨的象徵。他已被徹底“簡化”,無妻(有也必定離異)、無子、無父母(有也不出場)、無兄弟(絕對獨生子女)、無親戚(只在《奇鳥行狀錄》中有過一個舅舅),甚至無工作(好端端的工作一辭了之),遠遠不止是我國城鎮裡的“三無人員”。也正由於“我”敢於簡化,敢於放棄,“我”也才瀟灑得起來。
然而並不能因此斷定“我”得了自我封閉症。“我”有時也從“小木屋”中探出頭來,而這時他的目光卻是健康的、充滿溫情的,如對《挪威的森林》(以下簡稱《挪》)中的直子,對《舞!舞!舞!》(以下簡稱《舞》)中的雪。當然,如果有人擾亂他自得其樂的“小木屋,,生活,死活把他從中拖出,他也絕不臨陣退縮(小說情節大多由此展開),如對《尋羊冒險記》(以下簡稱《羊》)中的黑西服秘書和“先生”,對《奇鳥行狀錄》中的綿谷升。這種時候的“我”絕對不是好忍的,一定老練地、機智地、執拗地奉陪到底。
主人公身上,恐怕有這樣幾點需加以注意:對冠冕堂皇的所謂有值存在的否定和戲弄,有一種風雨飄搖中御舟獨行的自尊與傲骨;對偽善、狡詐行徑的揭露和憎惡,有一種英雄末路的不屈與悲涼;對“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現代都市、對重大事件的無視和揶揄,有一種應付紛繁世界的淡定與從容;對大約來自宇宙的神秘信息、默契(寓言色彩、潛意識)的希冀和信賴,有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夢想;對某種稍縱即逝的心理機微(偶然因素)的關注和引申,有一種流轉不居的豁達與灑脫;以及對物質利益的淡漠,對世俗、庸眾的拒斥,對往日故鄉的張望等等。可以說,這同主人公把玩孤獨把玩無奈是相輔相成的,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惟其如此,也才不至於淪為一般所說的“拿無聊當有趣”。
總之,村上的小說為我們在繁雜多變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種富有智性和詩意的活法,為小人物的靈魂提供了一方安然憩息的草坪。讀之,我們心中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導和釋放,最軟弱的部分得到鼓勵和撫慰,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緩和安頓,最隱秘的部分得到確認和支持。那是茫茫荒原上迎著夕暉升起一股裊裊炊煙的小木屋,是冷雨飄零的午夜街頭永遠溫馨的小酒吧。
我甚至突發奇想地覺得,村上春樹的作品儘管形式上明顯受到美國當代文學的影響,但骨子裡卻透出東方古老的禪意。在某種意義上,乃是禪的現代詮釋。讀過村上一篇名叫《電車和電車票》的短文嗎?“我”最後採取的態度是以“無心無我”的境界乘車:既然怎么努力車票都要丟,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讓它丟好了。引申言之,既然孤獨和無奈怎么都排遣不掉,那么不再排遣就是,把玩之可也!
……
一般說來,相似的東西才能用於類比,也就是說相似性是可比性的前提。而村上的比喻則一反常規,完全不循規出牌。如盤子和行星、衣服和彗星、賓館和狗、鴕鳥蛋和電話機、耳輪和鈔票,這一對對之間幾乎找不出任何相似性,莫如說其差異性、異質性倒是巨大的。而村上妙就妙在利用差異性和異質性做文章,經過他一番巧妙的整合和點化,我們非但感覺不到牽強附會,甚至會漾出一絲會意的微笑。一般比喻是“似是而非”,而村上的比喻則“似非而是”。其實這類比喻也是一種誇張,一種大跨度想像力的演示。而這又是文學創作中較難把握的一種修辭,它既要在常理之外,又須在常理之中。
大致說來,日本搞文學的人算是比較老實的,不那么想入非非,自古以來就不甚中意李太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如今這位村上春樹卻是遠遠走在了他的祖輩的前面。你能找出第二個手法相仿的日本作家嗎?當然,西方作家中是找得出的。如昆德拉就說某人眼睛的忽閃像車窗外一上一下的雨刷——村上受的不是他的母國日本而是西方同行的啟示。 不管怎樣,村上弄出了一種一看就知是村上春樹的“村上文體”。港台地區甚至由此產生一個詞叫“很村上喔”,用來形容如此風格的文章、如此風格的言談、如此風格的人。創作搞到這般水準,成了“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應該算成功的了。這絕非易事。
順便說幾句題外話。其實不光是文章風格,村上本人也頗為“別具一格”。他雖是作家,卻很少與文壇打交道,不屬於任何作協組織,不喜歡出頭露面~不上電視,不大讓人拍照,不出席報告會,接受採訪也極有限。個人生活方面也大不同於他筆下的主人公,極為中規中矩,有板有眼。早上六點起床,晚間十點就寢,和夫人兩人平靜地生活,對夫人特別關愛(這點也是他深受女性讀者歡迎的一個原因)。作為作家,村上交稿特別守時,絕無遲交記錄。記得幾年前交涉著作權談到版稅的時候,我曾透露過出版社想代之以招待旅遊的意思。他讓秘書轉告說錢多少都可以,但不喜歡什麼招待旅遊。他就是這么一個人,可以說是另一側面的村上春樹何以為村上春樹吧。
最後還是留下我的地址:青島市香港東路23號,青島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郵政編碼266071),以便請讀者諸君指出我的誤譯之處。
2000年6月18日 修改於窺海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