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遺響

杏壇遺響,位於濟南平陰城南15公里的孔村鎮紫蓋山(又名孔子山)。相傳孔子曾在此講學,後人立廟宇山上,謂之“杏壇遺響”。

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又傳:每歲除夕聞有車馬聲自遠而至,邑人必有登科第者。另:山下有一巨碑,亦刻字為《杏壇遺響》。

歷史背景

平陰縣城南12公里處、105國道西側有一山名為孔子山,此山不高,但據考證,這裡有曲阜以外的唯一一處孔子教書堂遺址,因曾建有孔子廟、孔子塑像、豎“杏壇遺響”碑,而享有盛名。
孔子三游孔子山
孔子山原名紫蓋山。魯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49歲的孔子攜弟子北上,來到魯國西北邊城京茲()今平陰縣孔村鎮),授徒傳教,隱居求志。相傳,秋後一日,孔子與弟子出遊,忽見一山,山巔紫雲籠罩,久聚不散,孔子甚喜,曰:“山有祥雲定有福地,此乃紫蓋山也!”紫蓋山因此得名。
紫蓋山風景優美,明代萬曆年間平陰知縣姚宗道這樣描寫山上景色:“山之巔哉!及陟降之麓,見流水襟帶於其前,文峰印墩俱呈,巧獻秀於膴原之間,奇哉,此真乾坤之隩。”據說,山上美景讓孔子師徒如痴如醉,此後孔子就移壇於紫蓋山講學。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69歲的孔子又兩次遊歷紫蓋山。孔子第二次前往紫蓋山經由水路,《莊子·漁夫篇》寫道:“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據明代平陰縣儒者劉敬業和張承寵考證,緇帷河就是平陰的紫柳河(今紫柳溝子),孔子登岸處有一土台,旁邊有一棵杏樹,這裡便是杏壇,後有杏壇村(今王屯村),張承寵夜宿杏壇村時還作詩一首:“鄒魯當年聚友生,緇帷林下一經橫。祗今風教如鳧嶧,入夜猶聞弦誦聲。”
當年除夕,孔子又駕車來到紫蓋山。傳說邑人聽聞孔子的車馬聲,紛紛掛起燈籠為孔子照明,在路旁點燃火堆為孔子驅寒,這叫做為聖賢“照廷”。直至今天,平陰縣仍有除夕夜在家門口點火堆,為聖賢“照廷”的習俗。
據北宋時期編修的《名山志》記載:“紫蓋山在平陰縣,,上有夫子教書堂。”據考證,東漢時山頂有杏亭,亭內豎有“杏壇遺響”碑。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於孔子教書堂遺址處修建孔林書院,亦稱孔廟。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縣姚宗道將孔廟從山頂遷至山東坡。因孔廟故,紫蓋山亦名孔子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