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艦隊(李-阿艦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思本艦隊,亦稱英中聯合艦隊,計有中級兵輪三艘,小級兵輪四艘,造艦武器總經費計八十萬兩,是中國清朝同治年間,由清政府委任英國人成立的一支海軍。艦隊有七艘在英國購置的軍艦,由英國海軍上校舍納德·阿思本(Sherard Osborne)為司令,船上六百名軍官及水手俱在英國招募。艦隊在1863年開到天津,但由於艦隊的司令和清政府對指揮權、用人及花費等各方面皆出現嚴重分歧,最終雙方解除契約,艦隊解散,各軍艦由阿思本帶回倫敦拍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阿艦隊
  • 成立:1863年
  • 軍艦:七艘
  • 兵員:400餘人
  • 別名:阿思本艦隊,英中聯合艦隊
  • 司令:舍納德·阿思本
  • 解散:1863年
歷史背景,成立與解散,艦隊資料,結局,

歷史背景

19世紀中期,中國接連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傳統舊式水師的落後無用,在戰爭中暴露得更加徹底了。為了迅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就開始準備向西方購買新式兵船。
1861年,清政府委託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協助購買軍艦,卜當即推薦了時任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參與辦理,赫德出於個人及英國的利益考慮,在購艦上表現出了異常的熱心,但由於經費以及議論不齊等問題,清政府遲遲不能下決心。同年底,太平軍在李秀成指揮下,接連攻克杭州、寧波等江南重鎮,海內為之震動。恭親王奕欣緊急上奏,請求速購兵船,在嚴峻的形勢逼迫下,清政府僅用一天時間,就作出了以往爭論了5年都未能下定的決心,外購兵船。

成立與解散

艦隊最終在1863年成立,並在同年9月12日到中國上海,18日抵天津。不過艦隊在剛成立之前,雙方便已出現矛盾。原來所定之六十五萬兩在成軍前已兩次增加,先加至八十萬,後再追加至九十二萬。但更嚴重的問題是雙方對海軍的指揮、用人理解完全不同。清政府原意是由中國人為艦隊統帥,英國人任副手,同時得挑選中國人上船學習。然而李泰國早於英國代表清政府與阿思本私自簽訂契約,內訂明海軍由阿思本任司令,阿思本只接受由李泰國傳遞,直接來自中國皇帝的命令;艦上所有人員的任用賞罰,由阿思本全權決定;船上只用洋人;要求中國海關撥一千萬兩作海軍四年之經費,交由李泰國調用。當朝庭得悉各條文後,一時譁然。加上阿思本提出艦隊直接攻入天京,觸動了湘軍的利益。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等對李、阿二人亦甚為不滿,曾國藩曾提出阿思本“意氣凌厲,視輪船奇貨可居,視漢總統如堂下廝役,倚門之賤客”,“水陸將士皆將引以為恥”,曾國荃亦提出:“長江水師帆檣如林,無須輪船會剿金陵(天京)。”9月底,李泰國及阿思本抵達北京,與總理衙門爭辯二十餘日。最終二人在10月18日向總理衙門發出最後通牒,提出在四十八小時內接受其原來條件,否則“那就必需將這支部隊解散”。清政府以“中國費數百萬之帑金,竟不得一毫之權柄”,“中國兵權不可假於外人”為由,拒絕其要求,並照會英國:艦隊取消。英國駐華公使及美國公使蒲安臣曾嘗試調停亦不果。曾國藩說:“以中國之大,區區一百七十萬之船價,每年九十萬之用款,視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將此船分賞各國,不索原價,亦足使李泰國失其所恃而折其驕氣。”最後艦隊解散,按負責調停的美國公使安排,各船返回倫敦拍賣;清政府付各軍官水手遣散費,在事件中金錢損約為七十萬兩(66.4萬兩)。

艦隊資料

阿思本艦隊為軍艦七艘, 另供應船兩艘。整個艦隊共裝備火炮40餘門,兵員400餘人(清廷原預定各艦人員編制為中級兵輪洋員30人,華人100人(水手40、炮手30 、兵30);小級兵輪洋員10人,華人30至40人(水手10~20、炮手10 、兵10)。李泰國購買各艦時已按其意願命名,後來按要求全被改名:
鎮吳(原名江蘇):艦隊旗艦,中級兵輪,排水量1269噸,木殼船殼明輪推進炮艦,68磅200毫米滑膛前裝炮二座換門架八炮門、18磅95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四座換門架八炮門,9節,1863年完工,1217馬力,編制138人。拍賣後被日本薩摩藩買去,成為春日(Kasuga)號:排水量1015噸(輕載)、1289(滿載),74米(全長)×9米(寬),虛數300馬力、實數1217馬力,航速後來僅剩7節,6座炮16炮門,艦員減為134人。1863年在英國下水,1868年1月駛回日本,1894年02.02除籍,1896年列為雜役船,1902年解體。
金台(原名北京):中級兵輪,排水量670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110磅180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一門、68磅200毫米滑膛前裝炮一門、20磅95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兩門,虛數150馬力。拍賣後被埃及買去
一統(原名中國):中級兵輪,排水量669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40磅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一門、32磅炮六門、20磅95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四門,虛數200馬力。拍賣後被埃及買去
廣壽/廣萬(原名廈門):小級兵輪,排水量301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110磅180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一門、40磅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炮一門,虛數80馬力。拍賣後被日本薩摩藩買去
百粵(原名廣東):小級兵輪,排水量552噸,鐵殼船身明輪推進炮艦,虛數150馬力。拍賣後被印度買去
三衛(原名天津):小級兵輪,排水量445噸,鐵殼船身,虛數80馬力。拍賣後被埃及買去
得勝/德勝(原名奉天、盛京,亦名穆克得恩):小級兵輪,供應船
Ballarat(原名遐荒):躉船。拍賣後被印度買去
Thule:躉船
此外阿思本與李泰國在英國時,曾自行設計艦隊旗幟。旗幟為綠底、黃線對角交叉,中央有黃龍,並請英國外交部在政府公報上公布。

結局

同治元年,亦即1862年總理衙門大臣文祥向總稅務司李泰國尋求幫助。通過李泰國的斡旋,清政府從英國購得7艘兵船,組成一支小型的“中英艦隊”。總理衙門委任英國海軍大佐阿思本為艦隊統領。然而,英國人和中國人因為指揮權問題相持不下,結果雙方都很失望。計畫以失敗告終。“阿思本艦隊”事件,終以清政府損失38.2萬兩白銀的高昂代價而結束。這一事件進一步暴露了西方列強企圖控制中國的野心,同時充分說明,依賴外國軍艦來鞏固自己的海防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